七十年代胡同姑娘 第109节(2/3)
少。可看到您这院子,才发现在这儿住着是真舒服。”
“你们周边还有房子卖吗?要是可以,我们也想想办法在这里买处宅子。”
盛河川抬头看了她一眼,表情淡淡:“小景不愿意看到你们。”
对于盛景的事,彼此都有默契。这两年来拜年,盛景不在家,大家也没提她。大家都极力维持着表面的和谐。
可盛河川这句话,硬生生把表面的和谐给撕裂了。
若是之前盛河川没提盛茹慧,盛爱国还会佯装伤心来唤起盛河川对他的一点兄弟之情。可现在他心烦意乱,只想离开这里回家商议对策。
他垂着头道:“哥,看你好好的,我就放心了。既然小景不愿意看到我们,那我们回去了。端午的时候我再来看你。”
说着他站了起来。
盛河川也不留客,指着桌上的一个网兜道:“这是给你们的回礼,拿回去给小智吃吧。”
等离开了柳树胡同,李玉芬这才悄悄问盛国强:“刚才在屋里出什么事了?你脸色那么难看。”
盛国强道:“大伯说,已叫人去米国找姑姑了。”
李玉芬的脸色骤然一变。
她看了走在前面的盛爱国一眼,眼里闪过一抹怨恨。
……
盛河川说托了外交部的人找柳茹慧,还真不是说假话。盛景的身世如同鱼刺一样鲠在他的喉咙里,不弄清楚他不甘心。
他本来以为会很难,毕竟隔了十几年,米国又那么大,想找一个人不亚于大海捞针。
结果四月份的时候,外交部就传来了好消息,说找到盛茹慧了。
盛茹慧跟亲人离散后的经历,盛爱国跟盛河川说过。
盛家小有资财,还算是书香门第,盛河川能上大学,盛爱国和盛茹慧也都上过中学的。只是盛爱国读书不行,只读了一年初中就回家了。
当时还处民国,盛家长辈的打算,是读书厉害的盛河川在外谋事业,如果能当官最好,不能当官到机关里做个职员也挺好;而盛爱国则留在家里打理家中生意。
而盛茹慧上了新式的学校,能嫁给盛河川的同窗、同事最好;没合适的人,也可以在家乡择一青年才俊。总之新式知识女性在婚恋市场还是比较吃香的。她长得漂亮,不愁嫁不到好人家。
结果战乱一来,所有的计划都乱了。一家子离散,父亲被炸死,二哥跑散了,盛茹慧跟着母亲一路南逃,在途中遇着一个中年妇人和一个女仆,四人一路扶持逃到沪城,在那里找到了妇人的儿子唐宣文。
盛茹慧本想在沪城呆着,看看战况再回北城去,但战火烧过来,大家都往南逃,她们只能跟着唐宣文一家继续往南逃,最后跟着一批逃难的文化人去了桂城。
盛母身体本就不好,逃难途中一直硬撑着,到了桂城就坚持不住了。
丈夫去世,二儿子在逃难中不知所踪,大儿子在北平读大学,战乱一起也不知是生是死,自己一死就只剩女儿孤零零一个人。
一路逃难的过程中,她也看出了唐宣文和唐母都是好人,便把盛茹慧托付给唐家,溘然长逝。
当时盛茹慧刚满十五岁,不能成婚。唐宣文二十一岁,战乱前刚刚大学毕业。
北边的战火一直不熄,他便在城里报社找了份工作,盛茹慧也找到一份小学教师工作。在盛茹慧十八岁那年,他们结了婚。
抗战结束后又是内战,他们就一直在桂城呆着,直到内战结束,新中国成立后,唐宣文跟兄长联系上,才于五零年回了北城。
第119章
◎我跟方旭泽在城西租了房◎
唐家是钟鸣鼎食之家, 战乱前几年,唐老太爷就让大儿子一家带着大部分家产出了国;二儿子病重, 不能远途跋涉, 就滞留在了国内。
后来唐父病故,唐老太爷料理完后事后也买好了船票,打算在三七年十一月带着二儿媳妇和二房的两个孙子也出国去, 结果七月就发生了战争。
唐母当时南下除了去沪市接小儿子,也想回一趟姑苏的娘家。不料滞留桂城十数年之久。
幸好一家子平安,战乱起时唐母的大儿子唐宣贤带着妻儿和老爷子往西跑, 后来又一路南逃, 去了港城。
内战结束后国内状况不明,他们本不欲回国,只托人打听唐宣文母子的消息。可唐老太爷身体不好, 病逝前想落叶归根。
唐宣贤把妻儿留在港城, 自己带着老爷子回国,并与母亲、弟弟团聚。不过他们没有回北城,而是留在了沪城。
回国后老爷子身体渐好,唐宣贤把祖父托给母亲和弟弟照料,自己回了港城。老爷子于五五年病逝。病逝前,一家子回了北城。
盛茹慧是跟着婆婆去姑苏探亲时遇见的盛爱国,当时他改名叫盛民生。
盛家原是小地主, 建国后土地收归国有,盛爱国担心被批//斗,不敢回乡,改名换姓在姑苏下面的一个小县城里过活, 并娶妻生子。他因为有初中文化, 还进了当地的政府机关, 当了一个小科员。
唐家原籍北城,在北城和沪城都有诸多产业,本应该是民族资本家。但唐宣贤回国后把绝大部分的房产、铺子、工厂都捐给
“你们周边还有房子卖吗?要是可以,我们也想想办法在这里买处宅子。”
盛河川抬头看了她一眼,表情淡淡:“小景不愿意看到你们。”
对于盛景的事,彼此都有默契。这两年来拜年,盛景不在家,大家也没提她。大家都极力维持着表面的和谐。
可盛河川这句话,硬生生把表面的和谐给撕裂了。
若是之前盛河川没提盛茹慧,盛爱国还会佯装伤心来唤起盛河川对他的一点兄弟之情。可现在他心烦意乱,只想离开这里回家商议对策。
他垂着头道:“哥,看你好好的,我就放心了。既然小景不愿意看到我们,那我们回去了。端午的时候我再来看你。”
说着他站了起来。
盛河川也不留客,指着桌上的一个网兜道:“这是给你们的回礼,拿回去给小智吃吧。”
等离开了柳树胡同,李玉芬这才悄悄问盛国强:“刚才在屋里出什么事了?你脸色那么难看。”
盛国强道:“大伯说,已叫人去米国找姑姑了。”
李玉芬的脸色骤然一变。
她看了走在前面的盛爱国一眼,眼里闪过一抹怨恨。
……
盛河川说托了外交部的人找柳茹慧,还真不是说假话。盛景的身世如同鱼刺一样鲠在他的喉咙里,不弄清楚他不甘心。
他本来以为会很难,毕竟隔了十几年,米国又那么大,想找一个人不亚于大海捞针。
结果四月份的时候,外交部就传来了好消息,说找到盛茹慧了。
盛茹慧跟亲人离散后的经历,盛爱国跟盛河川说过。
盛家小有资财,还算是书香门第,盛河川能上大学,盛爱国和盛茹慧也都上过中学的。只是盛爱国读书不行,只读了一年初中就回家了。
当时还处民国,盛家长辈的打算,是读书厉害的盛河川在外谋事业,如果能当官最好,不能当官到机关里做个职员也挺好;而盛爱国则留在家里打理家中生意。
而盛茹慧上了新式的学校,能嫁给盛河川的同窗、同事最好;没合适的人,也可以在家乡择一青年才俊。总之新式知识女性在婚恋市场还是比较吃香的。她长得漂亮,不愁嫁不到好人家。
结果战乱一来,所有的计划都乱了。一家子离散,父亲被炸死,二哥跑散了,盛茹慧跟着母亲一路南逃,在途中遇着一个中年妇人和一个女仆,四人一路扶持逃到沪城,在那里找到了妇人的儿子唐宣文。
盛茹慧本想在沪城呆着,看看战况再回北城去,但战火烧过来,大家都往南逃,她们只能跟着唐宣文一家继续往南逃,最后跟着一批逃难的文化人去了桂城。
盛母身体本就不好,逃难途中一直硬撑着,到了桂城就坚持不住了。
丈夫去世,二儿子在逃难中不知所踪,大儿子在北平读大学,战乱一起也不知是生是死,自己一死就只剩女儿孤零零一个人。
一路逃难的过程中,她也看出了唐宣文和唐母都是好人,便把盛茹慧托付给唐家,溘然长逝。
当时盛茹慧刚满十五岁,不能成婚。唐宣文二十一岁,战乱前刚刚大学毕业。
北边的战火一直不熄,他便在城里报社找了份工作,盛茹慧也找到一份小学教师工作。在盛茹慧十八岁那年,他们结了婚。
抗战结束后又是内战,他们就一直在桂城呆着,直到内战结束,新中国成立后,唐宣文跟兄长联系上,才于五零年回了北城。
第119章
◎我跟方旭泽在城西租了房◎
唐家是钟鸣鼎食之家, 战乱前几年,唐老太爷就让大儿子一家带着大部分家产出了国;二儿子病重, 不能远途跋涉, 就滞留在了国内。
后来唐父病故,唐老太爷料理完后事后也买好了船票,打算在三七年十一月带着二儿媳妇和二房的两个孙子也出国去, 结果七月就发生了战争。
唐母当时南下除了去沪市接小儿子,也想回一趟姑苏的娘家。不料滞留桂城十数年之久。
幸好一家子平安,战乱起时唐母的大儿子唐宣贤带着妻儿和老爷子往西跑, 后来又一路南逃, 去了港城。
内战结束后国内状况不明,他们本不欲回国,只托人打听唐宣文母子的消息。可唐老太爷身体不好, 病逝前想落叶归根。
唐宣贤把妻儿留在港城, 自己带着老爷子回国,并与母亲、弟弟团聚。不过他们没有回北城,而是留在了沪城。
回国后老爷子身体渐好,唐宣贤把祖父托给母亲和弟弟照料,自己回了港城。老爷子于五五年病逝。病逝前,一家子回了北城。
盛茹慧是跟着婆婆去姑苏探亲时遇见的盛爱国,当时他改名叫盛民生。
盛家原是小地主, 建国后土地收归国有,盛爱国担心被批//斗,不敢回乡,改名换姓在姑苏下面的一个小县城里过活, 并娶妻生子。他因为有初中文化, 还进了当地的政府机关, 当了一个小科员。
唐家原籍北城,在北城和沪城都有诸多产业,本应该是民族资本家。但唐宣贤回国后把绝大部分的房产、铺子、工厂都捐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