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之士[科举] 第212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中所想完全不同。
    “倭国人满口仁义道德,其人却是天底下最不道德。”李如松叹道,“若倭国能投降,并写下不再犯的国书交予我大明天子,再奉上几个银矿,我大明仁义之军,倒也并非不能原谅。”
    李如松的条件其实十分宽和了,内阁允他行事时,也不许他伤百姓,只是要他以大军之压力逼迫丰臣秀吉服软罢了。
    倭国在外横行霸道惯了,却从未想过有一日明军会进入其本土,眼下正逢战国之乱结束,倭国本土已遭遇了许多战事,丰臣秀吉也不愿再来一场。
    外战赢不过大明倒也罢了,内战若再输,必然会影响其对倭国的操控。
    最终,这一战的结果是——大明赢下了倭国数个银矿的控制权。
    天子与内阁十分仁厚,倒也没有叫倭国将银矿的收益尽数奉上,只是令其每年奉献一部分而已。
    这一部分的数量……客观来说,不是特别少。
    金钱驱人奋进。
    至少在柳贺任首辅之后,各地的边军防范倭国都十分卖力,毕竟没有谁会和钱过不去。
    若有官员捧着祖制说话,到了年底,柳贺便将那些要钱的衙门前往那官员家中,要祖制,或者由他来解决钱的问题。
    二选一,很公平。
    摄于柳阁老之威,众人敢怒不敢言。
    这一战打下来,倭国,或者说整个东亚平静了数年,倭国一直不敢轻易来犯,而靠着银矿的收益,大明朝廷经济运行更为顺畅,白银不足的问题多少有所缓解。
    第271章 番外七
    番外七
    镇江府上下近日都在商量一件要事,此事最开始只是自官场上传出,没过多久,民间传闻也渐渐多了起来。
    太傅、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柳贺已向天子请退,上了足足八十封疏,天子终于允他告老还乡了。
    告老……其实柳贺倒也算不上十分老。
    他三十岁当的阁臣,之后当了十年次辅,又任了八年首辅,至今不过五十岁而已。
    别的不说,即便在此时的内阁,他也不是年岁最大的一位。
    申时行去首辅之职归乡后,朝臣们原本以为柳贺要在首辅任上干到年老,可谁知柳贺干首辅的时日还不如申时行长。
    在他任阁臣期间,万历年三大征皆以胜告终,且因明军勇武,朝廷所付的代价并不算大,又“借”了倭国银矿,反而收获颇丰。
    开海之事堪称万历十年以后的最大事,此事令朝廷获得了丰富的收入,促进了整个大明朝商贸的繁荣,百姓的生活的确一日比一日富足了起来。
    在这期间,因生活富足产生的爱攀比、奢靡之风,柳贺作为文坛领袖积极加以纠正,他纠士风,纠文风,为朝廷选了一批出众的官员。
    他仍延续了张居正的考成法和一条鞭法,对两法的不足之处予以完善。
    除此之外,因商贸导致了大明作物种类、数目均有所增加,大明百姓也开始见多识广……
    换而言之,柳贺的故事妇孺皆知,尤其在这镇江府城内,柳家老宅读书人来此必要拜会,柳贺中状元的故事也被排成了一出出戏,文人们常年听不够。
    柳贺并不算十分年老,他的故事镇江城中不少人仍然记得。
    “当年柳阁老就是在丁氏族学读书,才一步步中了秀才,举人,最后到京里中了状元的。”
    “柳阁老家中穷,他二叔也不是实诚人,才叫他娘和他那般辛苦。”
    “大明朝二百多年,咱们镇江府也只出了一个柳阁老,不过他一个就能顶人家好几个。”
    柳贺既然要返乡,镇江府上下自是十分重视。
    柳贺为人低调,但对家乡来的官员却十分亲和,当年张四维任首辅时曾为家乡百姓免去赋税,柳贺倒未如张四维那般,可家乡的官员、百姓若遇上难解之事,他也从未拒绝过帮忙。
    “阁老家的宅院仍是清风桥那一座吗?”镇江知府道,“太过逼仄了。”
    “东翁,阁老在京中的宅院也不宽大。”师爷劝道,“阁老自进了京,咱们镇江府便有无数士绅要给他送宅子,阁老一概未收,便是东翁要送他新居,阁老也未必会高兴。”
    镇江知府觉得此言有道理,便派人到柳贺府上,将他家中里外都布置一新。
    这是柳贺当年成亲时买的宅子,到今日已有三十多年,入阁之前柳贺倒还回乡住过几回,当了阁臣之后,阁中事务根本离不开他,他二十年里只回家过一趟。
    就这一趟假,天子也不肯批。
    柳贺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工作狂,他最多算是责任心比较强,自己办的事情就要一丝不苟去完成,毕竟权势越大,责任越大,当了阁臣之后,他能影响到的就是千千万万的百姓。
    柳贺不愿辜负百姓的嘱托。
    张居正过世后,张党一派的官员希望他挑起大梁,柳贺也不愿张居正改革的成果被浪费,便在内阁中苦苦干活。
    也不过是一转眼,他便从青年迈入了老年。
    他二十一岁进京赴考,人生中的大半时间都留在了京城,因而到了该卸职的时候,柳贺就迫不及待要跑路了。
    柳贺第一回 上疏的时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