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1/2)
看到赵普顺水推舟,利用李重进帮助韩通掌控侍卫亲军司,拍案叫绝。
赵普这一招可不是单纯的让赵韩相斗,真正目的是告诉李重进真相。
李重进当了多年的大周军方一把手,哪怕是贬黜了,依旧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李重进如此大佬,会甘心吃这个闷亏?
反正罗幼度不信。
把赵普提前调回汴京,可是没选错人。
在这种权谋之争上,赵普确实有着极高的嗅觉以及应对能力。
有他暗中盯着赵匡胤,确实能够遏制赵匡胤趁着自己不在中枢时的势头。
不过……
罗幼度看着赵普写汴京局势,眉头忍不住皱了起来。
又看了一便,确实没写关于文臣方面的情况。
“这家伙,竟然将所有精力都用在军方了,文臣那边的情况居然几笔带过?”
“果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罗幼度没有半点犹豫,当即修书,让赵普不要只盯着赵家兄弟,不要专注于军方的动向。文臣方面也必须留意,尤其是范质、王溥这两人。
历史上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时候,绝无可能只得到武将支持,一部分文官是出了力的。
不过历史资料的记载有些含糊,有些隐晦,很多地方都用了春秋笔法,所以只能靠猜测,而无法下定论。
唯一能确定的是范质。
范质号称清风宰相,两袖清风的意思。
但是赵匡义当上皇帝以后,特地评价过范质说“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但欠世宗一死,为可惜尔。”
这个“但欠世宗一死”,足见范质作为郭荣最倚仗的托孤第一重臣,干了对不起郭荣的事情,还是那种需要以死谢罪的大事。
大周文臣一直以团结著称,相比武臣的钩心斗角,文臣在范质、王溥的带领下,团结友爱,相互扶持。在这以武为尊的时代,抱团取暖,并立前行。
这种气氛当初的罗幼度很喜欢,晋升的途中也受到了范质、王溥不少照顾。
但此一时,彼一时。
原来有文臣集团有郭荣撑腰,有郭荣镇着,一路苦过来的两位辅宰深知今日的一切得来不易。
故而就算内部内卷之势无可避免,真正大事上是能够做到齐心协力的。
现在一切不同了。
在郭荣病倒的那一刻,他至高无上的威望已经开始向下跌。
随着他的情况越发恶劣,威望下跌的趋势也就越狠。
赵匡胤动作频频,显然开始为未来考虑了。
赵匡胤有这心思,范质、王溥等文臣,焉能没有?
都知道郭荣时日无多,都知道符皇后与一个六岁的孩子撑不住场面,都知道病榻上的郭荣,难以重新站在庙堂上扭转乾坤。
是继续忠于大周,还是考虑自己的未来?
现实,赤裸裸摆在所有人面前。
历史上范质毫无疑问是后者,王溥模棱两可,罗幼度也不清楚他的立场。
唯独魏仁浦忠于大周,也独他,做了最后的抵抗。
故而随着郭荣的情况越来越恶劣,罗幼度相信文臣群体的态度必然会发生变化。
做不到铁板一块了……
范质这种实权派会巩固自己的实力,其他实力弱的,自然选择依附他人。
并非一定等到郭荣病故才会生变……
自诩聪明的人,早早就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了。
其他人的态度可以不计,但范质、王溥、魏仁浦这三位拥有调兵权的文臣,他们的态度将会处于决定性的关键。
在这个关头,忽视文臣的异动是相当不明智的。
也许受旧思想的禁锢,或者过于重视赵家,赵普忽视了这一点。
好在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罗幼度将赵普的信烧毁,火光映照着他的脸,深邃。
现在的汴京比历史上更乱,也更加复杂。
第六十九章 罗幼度的决心
“呼!”
罗幼度一口气吹散了灰屑,拍了拍手。
汴京的乱局,有些出乎他的预料,但细细想来又在情理之中。
究其原因,就在自己跟赵匡胤的身上。
历史上少了自己的存在,郭荣组建不起军方三巨头,相互制衡。
以至于赵匡胤一家独大,手握侍卫亲军司职权的韩通跟赵匡胤比起来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所以历史上的郭荣很多政策都是用来制衡赵匡胤的。
只是给赵匡胤、赵匡义、赵普这群人化解了。他们利用人性的贪婪,打破了郭荣精心布下的平衡。
有的人说为什么不除掉赵匡胤,一了百了。
这就有些想当然了,一方面郭荣病来得快,走得快,很多事情确实顾不上。
更重要的是当时天下并未一统,四周虎视眈眈。
不说继续完成一统大业,没有强势的将军。面对四方强敌,面对大周内部的骄兵悍将,孤儿寡母的又怎么守得住天下?
赵匡胤确实是一大威胁,可真要没有赵匡胤来约束骄兵悍将,大周面临的情况将会更加恶劣。
赵普这一招可不是单纯的让赵韩相斗,真正目的是告诉李重进真相。
李重进当了多年的大周军方一把手,哪怕是贬黜了,依旧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李重进如此大佬,会甘心吃这个闷亏?
反正罗幼度不信。
把赵普提前调回汴京,可是没选错人。
在这种权谋之争上,赵普确实有着极高的嗅觉以及应对能力。
有他暗中盯着赵匡胤,确实能够遏制赵匡胤趁着自己不在中枢时的势头。
不过……
罗幼度看着赵普写汴京局势,眉头忍不住皱了起来。
又看了一便,确实没写关于文臣方面的情况。
“这家伙,竟然将所有精力都用在军方了,文臣那边的情况居然几笔带过?”
“果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罗幼度没有半点犹豫,当即修书,让赵普不要只盯着赵家兄弟,不要专注于军方的动向。文臣方面也必须留意,尤其是范质、王溥这两人。
历史上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时候,绝无可能只得到武将支持,一部分文官是出了力的。
不过历史资料的记载有些含糊,有些隐晦,很多地方都用了春秋笔法,所以只能靠猜测,而无法下定论。
唯一能确定的是范质。
范质号称清风宰相,两袖清风的意思。
但是赵匡义当上皇帝以后,特地评价过范质说“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但欠世宗一死,为可惜尔。”
这个“但欠世宗一死”,足见范质作为郭荣最倚仗的托孤第一重臣,干了对不起郭荣的事情,还是那种需要以死谢罪的大事。
大周文臣一直以团结著称,相比武臣的钩心斗角,文臣在范质、王溥的带领下,团结友爱,相互扶持。在这以武为尊的时代,抱团取暖,并立前行。
这种气氛当初的罗幼度很喜欢,晋升的途中也受到了范质、王溥不少照顾。
但此一时,彼一时。
原来有文臣集团有郭荣撑腰,有郭荣镇着,一路苦过来的两位辅宰深知今日的一切得来不易。
故而就算内部内卷之势无可避免,真正大事上是能够做到齐心协力的。
现在一切不同了。
在郭荣病倒的那一刻,他至高无上的威望已经开始向下跌。
随着他的情况越发恶劣,威望下跌的趋势也就越狠。
赵匡胤动作频频,显然开始为未来考虑了。
赵匡胤有这心思,范质、王溥等文臣,焉能没有?
都知道郭荣时日无多,都知道符皇后与一个六岁的孩子撑不住场面,都知道病榻上的郭荣,难以重新站在庙堂上扭转乾坤。
是继续忠于大周,还是考虑自己的未来?
现实,赤裸裸摆在所有人面前。
历史上范质毫无疑问是后者,王溥模棱两可,罗幼度也不清楚他的立场。
唯独魏仁浦忠于大周,也独他,做了最后的抵抗。
故而随着郭荣的情况越来越恶劣,罗幼度相信文臣群体的态度必然会发生变化。
做不到铁板一块了……
范质这种实权派会巩固自己的实力,其他实力弱的,自然选择依附他人。
并非一定等到郭荣病故才会生变……
自诩聪明的人,早早就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了。
其他人的态度可以不计,但范质、王溥、魏仁浦这三位拥有调兵权的文臣,他们的态度将会处于决定性的关键。
在这个关头,忽视文臣的异动是相当不明智的。
也许受旧思想的禁锢,或者过于重视赵家,赵普忽视了这一点。
好在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罗幼度将赵普的信烧毁,火光映照着他的脸,深邃。
现在的汴京比历史上更乱,也更加复杂。
第六十九章 罗幼度的决心
“呼!”
罗幼度一口气吹散了灰屑,拍了拍手。
汴京的乱局,有些出乎他的预料,但细细想来又在情理之中。
究其原因,就在自己跟赵匡胤的身上。
历史上少了自己的存在,郭荣组建不起军方三巨头,相互制衡。
以至于赵匡胤一家独大,手握侍卫亲军司职权的韩通跟赵匡胤比起来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所以历史上的郭荣很多政策都是用来制衡赵匡胤的。
只是给赵匡胤、赵匡义、赵普这群人化解了。他们利用人性的贪婪,打破了郭荣精心布下的平衡。
有的人说为什么不除掉赵匡胤,一了百了。
这就有些想当然了,一方面郭荣病来得快,走得快,很多事情确实顾不上。
更重要的是当时天下并未一统,四周虎视眈眈。
不说继续完成一统大业,没有强势的将军。面对四方强敌,面对大周内部的骄兵悍将,孤儿寡母的又怎么守得住天下?
赵匡胤确实是一大威胁,可真要没有赵匡胤来约束骄兵悍将,大周面临的情况将会更加恶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