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赵楷隐在群臣中心中冷笑。
    此时,吕颐浩出班慨然道:“官家,证据确凿,无可辩驳,请废黜太子,另立储君!”
    第225章 王霖:若要杀一儆百,那就选秦桧
    群臣声讨,一时群情激奋,延福宫大殿上乱成了一锅粥。
    尤其是那群早就有备而来的科道言官,翰林出身的清流文臣,将这寒窗苦读积累练就的精美文笔,都用在了对太子赵桓的口诛笔伐上。
    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朝臣跳出来了。
    剩余那些持中立姿态的,以及归属于太子党的人,其实也被顾大川突如其来抛出的铁证给惊呆了,暂时没有任何应对之策。
    赵桓面色狰狞。
    他没想到赵楷这两年暗中串联的力量竟如此汹涌。
    实际不光赵桓,赵佶都陡然震动。
    这个他一向偏爱的皇三子,竟如此可怕!难怪当年他还下场参加科考,拿到了事实上的一科状元!
    而所谓法不责众,即便赵桓今日熬过这一劫,也很难对这些站在公义立场上的言官进行报复,否则他的道德瑕疵就会被无限放大,为天下人所唾骂。
    赵佶心急如焚,他下意识扭头望向殿后。
    他不知道王霖为何迟迟不予发动。
    王霖的后招呢?
    他的随机应变和力挽狂澜的本事呢?
    实际王霖凝立在赵佶龙椅后的屏风之侧,也多少有些错愕。
    他真没想到赵佶居然会出了这么一记损招,关键赵佶并没有老实交代,让他压根没有思想准备。
    王霖深沉的目光投向李纲、张叔夜和吴敏三人身上。
    他在旁观,这三人到底有多大的概率会因见大势已去而半路转变立场,毕竟,如此一个被彻底抹黑了的储君,似乎已经失去了支持的价值。
    他心里更清楚,这仨人之所以坚定支持赵桓,不在于赵桓多么英明神武,主要是他们的政见和未来想要施行的大政国策,得到了赵桓的首肯。
    尤其是李纲,他与吕颐浩政见分歧之大,还掺杂了很多党争的派系色彩,毫无融合的可能。
    而一旦让吕颐浩支持的赵楷登位,对于李纲、吴敏而言,基本上等于宣布了政治生命的终结。
    然而目下的局面……似已不可挽回了。
    李纲苍首颤抖,心底哇凉。
    这些日子,他自觉自己就像是一个苦口婆心的大夫,想要给病入膏肓的大宋开出一剂剂猛药,试图将日渐穷途末路的宋廷从一条糜烂透顶的不归路上拉回来。
    可人算不如天算。
    凭空就冒出一个恽王来。
    一个过去好几年朝野上下都不曾关注过的沉寂皇子。
    在恽王的长袖善舞下,赵桓步步溃败。
    以权谋、心智、才学等等各方面来说,赵桓比赵楷都相去甚远。
    李纲长叹一声,他的这声无奈的叹息很快就淹没在群臣的沸反盈天之中,无人关注。
    张叔夜与吴敏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眸中看到了某种悲凉和决绝。
    此时突听李纲舌绽春雷道:“臣启官家!”
    李纲怒发冲冠,白首昂扬,轰然跪倒在丹墀之下。
    赵佶望向李纲,正在竞相上奏的人不得不暂退避三舍。
    “今我大宋,国力羸弱,国运艰难。内有天灾频发,河北、河南、淮南、江南、剑南均有民乱兹起,外有强敌环伺,契丹亡我之心始终不死,西夏心怀鬼胎,金人虎视眈眈,正在窥我虚实!燕云故地,落入辽人手上百年不得收回……今,民生凋敝,军备废弛,官场昏暗,国将不国!”
    “至此国难当头,亡国灭种的危机触目可及,可我宋廷上下,此时此刻非但不思君臣一心,奋发图强,抚民生治经济强军备,富国强兵以抗外敌,反而在朝堂内外频发内讧,党同伐异,祸延宫墙!”
    “储君扛鼎已有数载,可如今却竟出夺位之争!此乱一开,大宋江山社稷必更处风雨飘摇之中,而宫乱起则殃及天下,民更不聊生、军更加怠战,若外敌趁势而起,长驱直入,大宋数百年江山必将毁于一旦!”
    李纲言辞慷慨,神色痛不欲生,痛哭流涕顿首道:“官家,不知若到了那般时刻,我辈仍然要站在朝堂上照旧喋喋不休,争辩谁来当储君吗?覆巢之下无完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宋若亡,储君何来?!”
    “是故,请官家乾坤定鼎,平息内乱,佑我大宋!臣李纲,冒死上奏,以死谏之!”
    李纲以头叩地,发出砰砰之声,而再次抬起头来时,这位老臣额上鲜血迸流,苍首颤抖,老泪纵横。
    不少朝臣为之动容。
    王霖在殿后也暗暗点头。
    果然是忠肝义胆的当世名臣,心怀国事。
    李纲不是没有私心,但相对来说,李纲的私心算是很轻的了。至少与吕颐浩相比是如此。
    而且他也不是没有脑子的死谏,政治智慧极高。
    他这番义正辞严和层层叠进的建言,实际是走了曲线救国的策略。
    他没有直接去与吕颐浩这些人死扛,为赵桓做无谓的辩解,而是另起刀枪,直捣黄龙!
    意思很明确,大宋现在不能乱,也乱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