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3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华夏文明走出去已经做到了。
    这些时日以来,有不少从萨珊避难而来的前安息、贵霜的遗老遗少、学者、教徒、工匠。
    假以时日,河中地区的兴盛可以预见。
    戴克里先心中先是一松,然后又觉得可惜,不过能得到这个承诺已经不错了,“尊敬的阁下,在下有个请求。”
    第九百四十一章 请求
    “请求?”杜预对戴克里先的印象不错。
    “是的,阁下,我们请求大秦能派出千人骑兵教导团,协助我们创建新式骑兵,作为回报,罗马帝国今后将与大秦共享萨珊人的情报。”戴克里先自然注意到了秦军骑兵的与众不同。
    很难想象平原之地的罗马,骑兵战力大大不如从波斯高原上走下来的萨珊人。
    戴克里先无疑是个优秀而务实的政客。
    既然杜预拒绝了结盟,可以换一种隐晦的方式。
    训练骑兵是军事援助。
    共享情报,实则主动权还是在罗马人手上。
    你听到的永远是别人让你听到的。
    不知不觉就会跟着别人的想法走。
    罗马人形同空手套白狼,什么代价都没付出,还掌握了大秦的耳目。
    不过杜预虽然温润如玉,却思维敏捷,作为大秦帝国的尚书令,自然是华夏最有智慧的一群人。
    “回报就免了,我大秦不惧萨珊,也不需要贵国的情报,如果你们想学习大秦的骑兵训练之法,大秦欢迎之至,每年可派三百人来布哈拉,由我们帮助你们训练!”杜预反客为主道。
    罗马人派出军人,肯定会是上层贵族子弟。
    怎么学习,就是大秦说了算。
    在学习的过程中掺杂些之乎者也圣人之道,不就培养了一批亲秦势力?也简介打开了西方的大门。
    杜预对传播儒教的热忱,不在西边的传道士之下。
    著书立叙,不就是为了延续圣人教义吗?
    这时代的儒家思想绝不软弱,历史上倭国的武士、道其实就是从儒家经义中提炼的。
    “阁下真是个睿智之人。”戴克里先心中苦笑,不知不觉中,杜预已经成为他绕不过的高山。
    大秦不需要罗马的东西,但罗马却急需大秦军事技术。
    马镫、长槊、弩机……
    这些东西只要在战场上出现过一次,就根本隐藏不住。
    迟早会被别人偷学而去,与其如此,不如大大方方的教给他们。
    呼罗珊的萨珊骑兵中已经出现了马镫、马鞍,而铁马掌他们早就有了,河中的嚈哒没有铁马镫,却弄出一种简易的木制马镫,效果也是一样的。
    长槊、弩机的仿制并不复杂,西方也有很多优秀的工匠。
    当然,最先进的东西肯定不会外传的,比如连弩、床弩、猛火油、霹雳车等等。
    两边商议了一番细节,敲定每年来河中学习的名额增加到八百,为期三年,三年时间里,他们就是大秦将士,大秦对他们一视同仁。
    种种迹象表明,中亚在逐渐趋于稳定。
    只有呼罗珊的苏伦家族偶尔会“反攻”河中,但双方浅尝辄止,在乌浒水两岸互射一轮,然后拖着不知从哪里弄的尸体回去邀功。
    有时候苏伦家族还会攻陷一两座边境小城,解救了数千俘虏,在萨珊帝国内名声大噪。
    这也让萨珊王朝专心致志的与罗马人大战。
    杜预在河中的第一项政务便是设立公塾,下令以汉言为官方语言,学会者赋税减免两成,三年内还不会以汉言简单交流者,赋税增加两成。
    既然是华夏文明圈,肯定是要抹除萨珊人的影响。
    此举自然也传到杨毅的耳中,夏国君臣一大半的精力就是盯着河中。
    杨毅没有杜预的耐心和水磨工夫,直接下令夏国境内的夷人全部改秦名、学汉言,禁止使用匈奴语、康居语,以一年为限,一年之后,还学不会汉言者,抄没家产,全家贬为奴隶。
    大力出奇迹。
    夏国境内以游牧民居多,就吃这一套,太温和了反而对他们没什么效果。
    当然,此举也造成了不少牧民逃亡。
    但杨毅手上掌握着大量精锐骑兵,并且早有防备,逃亡的人多被捉回,豪酋则被直接斩首示众。
    强力手腕下,夏国百姓只能乖乖改秦名汉姓。
    其实这些牧民一会儿是匈奴,一会儿是鲜卑,一会儿是乌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成分。
    能成为匈奴人,也就能成为秦人,对他们来说,活着最重要……
    谁手里提着刀,他们就是什么人。
    按照夏侯栩的建议,夏国也兴建了大量的公塾,从高昌、河西聘请了大量儒生,对夏国移风易俗,束发右衽。
    不得不说,有时候强力手段比温和手段要快很多。
    除此之外,杨毅还将境内的城池全部改为汉名。
    碎叶、伊胜、楚阳、怛罗、定远等等。
    杨毅失去了攻取河中的机会,存心要在此事上跟杜预争一争。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形势。
    夏国已经立国十多年,全面汉化的条件早已成熟,其实不用杨毅下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