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宇文泰便将苏绰引入幕府,担任行台郎中,却并未委以重用。
    如今再得到周惠达的赞誉,宇文泰立即命人招来苏绰,与他秉烛夜谈,期间,宇文泰向苏绰询问治国之道,又听他陈述帝王之道,直至天明也没有半分倦意。
    一番畅谈之后,宇文泰终于明白周惠达所谓苏绰其人,有王佐之才,并非谬赞。
    当即命苏绰为大行台左丞,参与筹划机密大事,对他极为倚重。
    而长安发生皇位更迭的时候,身处晋阳的高欢也收到了高澄的捷报。
    正与司马子如商议政务的高欢,看罢战报,将它递给司马子如,云淡风轻道:
    “小儿辈前线又破敌了。”
    司马子如瞟了一眼放在高欢书案上有关后晋人物的书籍,也没有点破他到底在学谁。
    看完战报得知高澄收复南兖州(谯州),更击破夏侯夔三万大军,俘虏两千人。
    不由笑道:
    “世子又建大功,高王可想好了封赏?”
    高欢烦恼之余也得意道:
    “生子如此,着实让孤为难。”
    又问向司马子如道:
    “遵业可有看法?”
    司马子如当然不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封赏但凭高王心意,又岂是仆能够置喙。”
    高欢闻言,沉吟不语。
    第一百四十二章 大将军澄
    司马子如不敢替高欢拿主意,建言的官职高了,受高欢猜疑,官职低了,又得罪高澄。
    这种两头难讨好的事情他才不会去做。
    眼见高欢为高澄的封赏发愁,司马子如权衡再三,才提议道:
    “相王何不招世子来晋阳,当面询问。”
    高欢闻言,也觉得要征询高澄自己的想法,不止是封赏官职,其中更有南兖州(谯州)刺史的人选。
    南兖州新近收复,萧梁或有侵犯,需要让一员大将出镇,而自己远在晋阳,坐镇河东、河北,河南战事交由高澄主持,该由何人镇守小黄县,自应该听取高澄的意见。
    于是派人往小黄县传信,让高澄安排好留守事宜,自行往晋阳相见。
    高澄此时也在处理两千余俘虏的安置问题。
    自然不可能将他们安置在小黄县,否则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逃亡一空。
    高澄大笔一挥,由尧雄领本部将俘虏分散送往河北各州,并且代为转告各州均田使,为他们分配田亩。
    记室参军张师齐见状,劝说道:
    “大都督,于俘虏一事,国朝自有制度,何不将其分赐勋贵为奴,大都督若是愿意,也可从中挑选,或做膳奴、或为仆役。”
    高澄略有不满:哪会有人蠢到用俘虏当厨子的,瞎出馊主意。
    他教训道:
    “丧乱之际,丁口最贵,两千余俘虏,妥善安置便是两千余税户,如何能放任为奴。”
    张师齐闻言,立即作出恍然大悟的模样,赞誉道:
    “大都督不重个人私欲,事事以天下为先,当为天下楷模!”
    高澄这才转怒为喜,笑着谦虚道:
    “此言甚过,甚过。”
    张师齐告退之后,便忠实地将高澄对于俘虏安置的看法记录在神秘小本本上。
    而高澄送走了尧雄所部五千人与两千俘虏后,处置政务,安顿民生的同时,等待着新任刺史过来交接,一如徐州之事。
    不过等来的却是高欢信使,命他赶往晋阳。
    得知不是往洛阳相见,高澄松了一口气,当即命慕容绍宗领军步卒五千,段韶领步骑五千,暂时驻防南兖州,看顾伤兵。
    自己则领高敖曹、斛律光、高季式、王思政等将及部曲西归。
    途经洛阳,高澄命高敖曹、斛律光、王思政回城,由前任亲信都督高季式领亲卫护送北上晋阳。
    之所以将亲卫暂时交由高季式,是因为亲信都督兼岳丈王思政听闻旧主元修被毒杀,悲痛不能自已,茶饭不思,以致形销骨立。
    这要换个蠢些的,会觉得王思政待旧主尚能如此,是个忠臣。
    但高澄可是演艺世家出身,跟他们父子相比,表演痕迹太重了。
    虽然不知道王思政存有几分真、几分假,但还是让他回洛阳休养,由高季式随行。
    宇文泰毒杀元修,扶持元宝炬上位,改元大统。
    关西传回来的消息有很多,包括苏绰被提拔,受到重用。
    这并没有让高澄感到诧异,是金子总会发光,早晚而已。
    领着高季式抵达晋阳后,高澄径直往大丞相府前去拜见高欢。
    自去年六月中旬一别,直至如今太昌四年(535年)三月末尾,两父子已有大半年未见。
    不等高澄行礼,高欢打量着与他身高相仿的儿子,感慨道:
    “阿惠真的长大了。”
    高澄深深行礼,笑道:
    “父王风采却一如当年。”
    高欢招手道。
    “快走近来,让为父好好瞧瞧。”
    高澄快步走到他的桌案前,跪坐下来。
    高欢长叹道:
    “为父平生得意之事有三。”
    “还请父王明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