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9章(1/2)
南方可能还好一些,南方的气候和环境都还算不错,即便是有些灾害,也能够扛得住,可是北方的话。
一旦有灾害的话,必然会饿殍满地,盗贼四起,甚至于如果朝廷赈灾不力的话,还有可能会烽烟四起,出现大量的农民起义之类的。
当年一场雪灾,北直隶都饿殍满地,易子而食,不知道多少人饿死,直接戳破了所谓的盛世之景。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
从在各地的厂卫反馈回来的消息来看,尽管这次南方的水灾也好,还是北方的旱灾也好,都算是几十年一遇的大灾。
但是各地的情况都还算不错,老百姓家里面都有粮食,一时半会也不至于没有吃食,而且因为这些年来,大规模的从关内各省迁移了大量的人口到关外、海外。
故而原本两京十三省的人口密度大大的降低,无论是江南还是河南,人口都大量的流逝。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土地根本就无人耕种,特别是那些下等田、容易干旱的田地更是无人耕种。
剩下的这些人,很多都还跑到城里面去务工,种地也都是种的上等田,容易灌溉的田,这种田条件好,抗灾害能力要强,即便是大旱,影响也可能不是特别大。
此外就是现在的交通条件要比以前好太多了。
以前运输粮食去赈灾,需要的时间久,关键是100斤的粮食运过去可能连一半都剩不下,都被中途给吃掉了,赈灾其实是很难赈灾的。
这也是古代粮商为何能够发国难财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交通不便,特别是发灾害的时候,往往朝廷即便是有粮食都很难运过去,手中有粮的粮商很自然的就可以坐地起价,大发国难财。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水泥马路几乎已经遍布大明各地,而且很多地方都还通了火车,用火车来运输粮食的话,不仅仅速度快,而且成本低,赈灾就可以非常的快速,成本也更低。
河南也好、江南也好,都已经通了火车,一车车的粮食可以直接拉过去,轻轻松松赈灾,成本变的很低。
粮商想要发国难财都很难,这一车车的粮食拉过来,你还怎么靠粮食发国难财?
再加上从黄金洲这边引种回来的高产作物,玉米、番薯,这两种东西,非常的耐干旱,也非常容易种植,产量还高,绝对妥妥的抗灾利器。
只要种上一些,就不用担心饿肚子的事情了。
此外,大明的资本主义正在迅猛的发展,各地的工厂都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的涌现出,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变成了最早的工人。
工厂里面工作,自然是不怕你下雨或者不下雨,只要工厂有单子,自己有工厂,工资在手,吃喝不愁。
在诸多因素之下,纵然是江南洪涝、北方干旱,各地的民生依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这两地不产粮,有的是地方的产量。
辽东这边条件极好,粮食产量非常足,即便是辽东产出的粮食就足够整个大明吃了,再加上辽东已经通了火车。
朝廷一声令下,一车车的粮食直接从辽东这边往南运到北方各省,再运到江南各地,别说一年不产量,即便是来几年不产量都不用慌。
还有西域、河中这边,同样同了火车,这里的粮食、肉的产量非常大,根本就吃不完,一车车的粮食可以不断的运过来。
往南,南洋各省的粮食产量也是极高的,通过现在发达的海运系统,可以直接通过长江运到江南各地,保证江南的粮食稳定。
“还是现在好啊!”
“这些年的努力总算是看得出效果来了。”
弘治皇帝脸上露出了笑容,丝毫不会像以前一样对灾荒感到忧愁。
要是以前,每当收到某地出现灾荒,弘治皇帝都会忧心忡忡。
一方面担心灾荒严重,子民受灾、受苦,另外一个方面又担心朝廷的赈灾银子被地方官员给吞吃了,又或者是在荒之地出现人祸,以至于饿殍满地,易子而食等等惨像的出现。
关键是弘治皇帝还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够省吃俭用的从自己的内帑之中拿出一些银子来赈灾,还要不断的祈祷,下面的官员别贪污太多,多少给下面的百姓留一些。
现在,弘治皇帝却是笑了起来。
因为即便是灾荒之年,他也不需要担心什么,在荒之地的情况依然很不错,来百姓有吃有喝的,不用发愁。
朝廷赈灾也可以变的更加容易,一火车、一火车的粮食,一个电报过去就即可发往灾区,灾区各地的赈灾情况,他弘治皇帝也是可以实时掌握。
官员是否用心,是否贪污赈灾银子之类的,他都可以及时的掌握在手,也可以及时的做出部署和调整。
这种感觉,弘治皇帝觉得还是很不错的。
天下之事皆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所以他能够笑的出来,也不需要为灾荒之地的百姓感到什么担忧,老百姓有吃有喝,工作稳定,发不发灾荒对他们影响不大。
甚至于在北直隶这里,大量的田地本身就已经荒芜,大家都去京津地区务工,田地无人耕种,你即便是旱灾也是一样,反正都是荒着,顶天了种点番薯、玉米之类
一旦有灾害的话,必然会饿殍满地,盗贼四起,甚至于如果朝廷赈灾不力的话,还有可能会烽烟四起,出现大量的农民起义之类的。
当年一场雪灾,北直隶都饿殍满地,易子而食,不知道多少人饿死,直接戳破了所谓的盛世之景。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
从在各地的厂卫反馈回来的消息来看,尽管这次南方的水灾也好,还是北方的旱灾也好,都算是几十年一遇的大灾。
但是各地的情况都还算不错,老百姓家里面都有粮食,一时半会也不至于没有吃食,而且因为这些年来,大规模的从关内各省迁移了大量的人口到关外、海外。
故而原本两京十三省的人口密度大大的降低,无论是江南还是河南,人口都大量的流逝。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土地根本就无人耕种,特别是那些下等田、容易干旱的田地更是无人耕种。
剩下的这些人,很多都还跑到城里面去务工,种地也都是种的上等田,容易灌溉的田,这种田条件好,抗灾害能力要强,即便是大旱,影响也可能不是特别大。
此外就是现在的交通条件要比以前好太多了。
以前运输粮食去赈灾,需要的时间久,关键是100斤的粮食运过去可能连一半都剩不下,都被中途给吃掉了,赈灾其实是很难赈灾的。
这也是古代粮商为何能够发国难财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交通不便,特别是发灾害的时候,往往朝廷即便是有粮食都很难运过去,手中有粮的粮商很自然的就可以坐地起价,大发国难财。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水泥马路几乎已经遍布大明各地,而且很多地方都还通了火车,用火车来运输粮食的话,不仅仅速度快,而且成本低,赈灾就可以非常的快速,成本也更低。
河南也好、江南也好,都已经通了火车,一车车的粮食可以直接拉过去,轻轻松松赈灾,成本变的很低。
粮商想要发国难财都很难,这一车车的粮食拉过来,你还怎么靠粮食发国难财?
再加上从黄金洲这边引种回来的高产作物,玉米、番薯,这两种东西,非常的耐干旱,也非常容易种植,产量还高,绝对妥妥的抗灾利器。
只要种上一些,就不用担心饿肚子的事情了。
此外,大明的资本主义正在迅猛的发展,各地的工厂都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的涌现出,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变成了最早的工人。
工厂里面工作,自然是不怕你下雨或者不下雨,只要工厂有单子,自己有工厂,工资在手,吃喝不愁。
在诸多因素之下,纵然是江南洪涝、北方干旱,各地的民生依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这两地不产粮,有的是地方的产量。
辽东这边条件极好,粮食产量非常足,即便是辽东产出的粮食就足够整个大明吃了,再加上辽东已经通了火车。
朝廷一声令下,一车车的粮食直接从辽东这边往南运到北方各省,再运到江南各地,别说一年不产量,即便是来几年不产量都不用慌。
还有西域、河中这边,同样同了火车,这里的粮食、肉的产量非常大,根本就吃不完,一车车的粮食可以不断的运过来。
往南,南洋各省的粮食产量也是极高的,通过现在发达的海运系统,可以直接通过长江运到江南各地,保证江南的粮食稳定。
“还是现在好啊!”
“这些年的努力总算是看得出效果来了。”
弘治皇帝脸上露出了笑容,丝毫不会像以前一样对灾荒感到忧愁。
要是以前,每当收到某地出现灾荒,弘治皇帝都会忧心忡忡。
一方面担心灾荒严重,子民受灾、受苦,另外一个方面又担心朝廷的赈灾银子被地方官员给吞吃了,又或者是在荒之地出现人祸,以至于饿殍满地,易子而食等等惨像的出现。
关键是弘治皇帝还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够省吃俭用的从自己的内帑之中拿出一些银子来赈灾,还要不断的祈祷,下面的官员别贪污太多,多少给下面的百姓留一些。
现在,弘治皇帝却是笑了起来。
因为即便是灾荒之年,他也不需要担心什么,在荒之地的情况依然很不错,来百姓有吃有喝的,不用发愁。
朝廷赈灾也可以变的更加容易,一火车、一火车的粮食,一个电报过去就即可发往灾区,灾区各地的赈灾情况,他弘治皇帝也是可以实时掌握。
官员是否用心,是否贪污赈灾银子之类的,他都可以及时的掌握在手,也可以及时的做出部署和调整。
这种感觉,弘治皇帝觉得还是很不错的。
天下之事皆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所以他能够笑的出来,也不需要为灾荒之地的百姓感到什么担忧,老百姓有吃有喝,工作稳定,发不发灾荒对他们影响不大。
甚至于在北直隶这里,大量的田地本身就已经荒芜,大家都去京津地区务工,田地无人耕种,你即便是旱灾也是一样,反正都是荒着,顶天了种点番薯、玉米之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