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子 第514节(1/2)
文官们不听话,惹得满朝大乱,天下更是隐隐有尾随之势。
这个时候,他们这帮功勋武将,讲究的就是一个听话。
朱允熥转了下脖子,看向桑敬,然后又看向眼前的功勋将领们。
他露出笑容:“当真都无有不从?你们都是如此?”
在问话声中,有人注意到,看到后面的出入口,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孙成,以及所有人都知道但却没有人敢于点破身份的暗卫田麦,两人领着一帮麾下悄然到场。
锦衣卫驱逐文官。
望着孙成和田麦两人,众人顿时想到了前几日的那件事情。
顿时,没有一个人敢于落后,纷纷开口。
“臣等愿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朝廷效死力,便是马革裹尸而还,也绝无怨言!”
朱允熥侧目看了一眼身边的常森。
在这位统领上直亲军卫的常家老三脸上,露出了一抹微笑。常森默默的点了点头,给了朱允熥一个眼神示意。
朱允熥轻咳一声:“孤欲……”
“殿下!大事不好了!”
恰在这时,看台后孙成、田麦两人以及一众麾下的后面,人尚未出现,声音却已经远远的传了过来,将刚刚开口的朱允熥给打断。
在众人愠怒的目光注视下,只见一名身穿绿袍的年轻官员,被官兵给拦在了外面。
年轻官员满头大汗,提着衣袍,不停的跺着脚,对着眼前挡住去路的官兵们大喊着:“我要见太孙殿下!出大事了!本官要见殿下!”
常森回头看了一眼朱允熥,而后转过头冲着看台出入口喊道:“放他进来吧。”
官兵们得令,无声的让出路。
到了近前,已经有人认出了这年轻的官员。
正是接替白玉秀升任吏部文选司主事一职后,遗留下来的通政使司知事官的心学子弟王信陵。
于所有的心学子弟同样年轻的王信陵,从观政进士转为通政使司衙门知事官不过数月。
此刻若不是衙门里几乎空空如也,又因为事情真的很大,他也不会这般不顾规矩的冲撞并且大喊大叫。
等王信陵被放进来,他一口气就跑到了朱允熥面前,挥起衣袍也不顾力道,砰的一声响,重重的跪在了看台上。
“殿下,出大事了!”
朱允熥眉头皱紧,他本欲安定身边这些功勋武将的心,稳定朝堂,好以此来彻底将天下间那帮士绅功名之辈的气焰打压下去。
此刻被这王信陵打断。
朱允熥声音有些凝重,沉声开口:“入朝数载,为官数月,还是如此不懂规矩。说,出了什么事,能叫你这个大明朝的官如此惊慌!”
王信陵大口的喘着气,手捏着衣袖不停的擦着脸上的汗水。
他大声道:“殿下!如今应天城里的官员们,目下都在洪武门外手捧奏章乞骸骨!”
……
第四百二十五章 大明的转折点
时间回到半个时辰之前。
东水关码头旁的大中桥上,忽然有数名身穿朝服、头戴梁冠、身佩绶带的官员,手抱着笏板和奏章,明晃晃不加掩饰的在那些好事百姓瞩目下,姿态从容的自中城方向,走上大中桥,往东城各部司衙门前而去。
官员们今日穿戴的朝服梁冠,是只有国家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颁诏、开读、进表、传制时才会用到。
而随着头批的官员穿过大中桥往东城而去,越来越多的只是服色、配饰不同的更多官员,从城中各处云集到了桥头,追随前面的人跨过大中桥。
继而,这些官员也不走西长安街进皇城,反倒是沿着崇礼街一路到了正阳门后。
应天城除了皇宫大内,其余各处皆不禁百姓。
有好事的百姓便岁尾其后,到了崇礼街正阳门附近。
最后终于发现,那些穿戴庄严的朝堂官员们,竟然是纷纷手抱笏板、捧着奏章,跪在洪武门前。
又是一次静跪逼宫?
围观者们窃窃私语了起来,只是百姓们看着手捧奏章的官员们,又觉得这或许是官员们前来洪武门前,向皇帝陛下呈奏请罪奏章的。
一名头戴五梁冠,腰缠金带佩玉,黄、绿、赤、紫织成云鹤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陪金绶环一双的正三品京官,手捧笏板、奏章跪拜在洪武门最前头。
“臣得陛下圣恩,任官十数年,荣禄厚养。然臣愚钝无能,鸠占鹊巢,十数年来碌碌无为,于国朝社稷无所作为,于天下黎民无所安抚,于陛下之恩无有汇报。臣今日斗胆上奏,乞骸骨,请陛下恩准。”
正三品的京官,在洪武门前高声说出乞骸骨的言论。瞬间,整个崇礼街上围观的百姓们,顿时哗然一片。
举目观望整个天下,能一路风平浪静的走到正三品位子上的官员,足可以算得上是人中翘楚。若是更进一步,自然就是那寥寥数个的部堂大员,说一句出将入相也不为过。
但今日里这样的大人物,便就是这般风轻云淡的说出了要乞骸骨的话来。
崇礼街上,百姓们热议纷纷。
“那人戴的梁冠可是五梁?这可是三品大员才能用的东西啊!”
这个时候,他们这帮功勋武将,讲究的就是一个听话。
朱允熥转了下脖子,看向桑敬,然后又看向眼前的功勋将领们。
他露出笑容:“当真都无有不从?你们都是如此?”
在问话声中,有人注意到,看到后面的出入口,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孙成,以及所有人都知道但却没有人敢于点破身份的暗卫田麦,两人领着一帮麾下悄然到场。
锦衣卫驱逐文官。
望着孙成和田麦两人,众人顿时想到了前几日的那件事情。
顿时,没有一个人敢于落后,纷纷开口。
“臣等愿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朝廷效死力,便是马革裹尸而还,也绝无怨言!”
朱允熥侧目看了一眼身边的常森。
在这位统领上直亲军卫的常家老三脸上,露出了一抹微笑。常森默默的点了点头,给了朱允熥一个眼神示意。
朱允熥轻咳一声:“孤欲……”
“殿下!大事不好了!”
恰在这时,看台后孙成、田麦两人以及一众麾下的后面,人尚未出现,声音却已经远远的传了过来,将刚刚开口的朱允熥给打断。
在众人愠怒的目光注视下,只见一名身穿绿袍的年轻官员,被官兵给拦在了外面。
年轻官员满头大汗,提着衣袍,不停的跺着脚,对着眼前挡住去路的官兵们大喊着:“我要见太孙殿下!出大事了!本官要见殿下!”
常森回头看了一眼朱允熥,而后转过头冲着看台出入口喊道:“放他进来吧。”
官兵们得令,无声的让出路。
到了近前,已经有人认出了这年轻的官员。
正是接替白玉秀升任吏部文选司主事一职后,遗留下来的通政使司知事官的心学子弟王信陵。
于所有的心学子弟同样年轻的王信陵,从观政进士转为通政使司衙门知事官不过数月。
此刻若不是衙门里几乎空空如也,又因为事情真的很大,他也不会这般不顾规矩的冲撞并且大喊大叫。
等王信陵被放进来,他一口气就跑到了朱允熥面前,挥起衣袍也不顾力道,砰的一声响,重重的跪在了看台上。
“殿下,出大事了!”
朱允熥眉头皱紧,他本欲安定身边这些功勋武将的心,稳定朝堂,好以此来彻底将天下间那帮士绅功名之辈的气焰打压下去。
此刻被这王信陵打断。
朱允熥声音有些凝重,沉声开口:“入朝数载,为官数月,还是如此不懂规矩。说,出了什么事,能叫你这个大明朝的官如此惊慌!”
王信陵大口的喘着气,手捏着衣袖不停的擦着脸上的汗水。
他大声道:“殿下!如今应天城里的官员们,目下都在洪武门外手捧奏章乞骸骨!”
……
第四百二十五章 大明的转折点
时间回到半个时辰之前。
东水关码头旁的大中桥上,忽然有数名身穿朝服、头戴梁冠、身佩绶带的官员,手抱着笏板和奏章,明晃晃不加掩饰的在那些好事百姓瞩目下,姿态从容的自中城方向,走上大中桥,往东城各部司衙门前而去。
官员们今日穿戴的朝服梁冠,是只有国家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颁诏、开读、进表、传制时才会用到。
而随着头批的官员穿过大中桥往东城而去,越来越多的只是服色、配饰不同的更多官员,从城中各处云集到了桥头,追随前面的人跨过大中桥。
继而,这些官员也不走西长安街进皇城,反倒是沿着崇礼街一路到了正阳门后。
应天城除了皇宫大内,其余各处皆不禁百姓。
有好事的百姓便岁尾其后,到了崇礼街正阳门附近。
最后终于发现,那些穿戴庄严的朝堂官员们,竟然是纷纷手抱笏板、捧着奏章,跪在洪武门前。
又是一次静跪逼宫?
围观者们窃窃私语了起来,只是百姓们看着手捧奏章的官员们,又觉得这或许是官员们前来洪武门前,向皇帝陛下呈奏请罪奏章的。
一名头戴五梁冠,腰缠金带佩玉,黄、绿、赤、紫织成云鹤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陪金绶环一双的正三品京官,手捧笏板、奏章跪拜在洪武门最前头。
“臣得陛下圣恩,任官十数年,荣禄厚养。然臣愚钝无能,鸠占鹊巢,十数年来碌碌无为,于国朝社稷无所作为,于天下黎民无所安抚,于陛下之恩无有汇报。臣今日斗胆上奏,乞骸骨,请陛下恩准。”
正三品的京官,在洪武门前高声说出乞骸骨的言论。瞬间,整个崇礼街上围观的百姓们,顿时哗然一片。
举目观望整个天下,能一路风平浪静的走到正三品位子上的官员,足可以算得上是人中翘楚。若是更进一步,自然就是那寥寥数个的部堂大员,说一句出将入相也不为过。
但今日里这样的大人物,便就是这般风轻云淡的说出了要乞骸骨的话来。
崇礼街上,百姓们热议纷纷。
“那人戴的梁冠可是五梁?这可是三品大员才能用的东西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