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443节(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猫狗到人类,稍有智慧的生命体,基本都是通过这个模式来认知世界的由于儒家缺乏显微镜等对事物更进一步的认知手段,所以这个答案,在旁人看来,确实是极为正常的。
    ——但问题出在第四步。
    获取事物的相关概念后,咋就能直接得到天理呢?
    这个问题是理学的一个重大bug,一直没人有能力修复,有人问,那就看悟性。
    当然了,理学不讲悟性,总缝合佛家的东西也不好,所以正确的说法是“诚”。
    之前讲过,“诚”在宋儒那里,被极端放大了。
    所以悟不透,是伱不够“诚”,等你够“诚”了,一心一意,自然可以诚心而明知。
    在姜星火的前世,王阳明就是想通过“诚”来认知竹子。
    “大儒曰: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阳明即取竹格之,深思其理不得,遂遇疾。”
    王阳明非常的“诚”,足足端详了竹子七天七夜,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但是还是因为没有科学的认知手段,于是他走到了另一条道路上,一条不需要科学的认知手段也能自圆其说的道路上。
    显而易见的是,理学的认知论是非常粗糙的,这也是刚才孔希路为什么悚然一惊的原因。
    如果眼前的是他的学生或者其他人,孔希路完全可以用“诚”糊弄过去,但对于姜星火,显然不是这样。
    可除了“诚”,孔希路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了。
    这不怪他,因为北宋五子都没解决的问题,你不能指望孔希路在诏狱里灵光一闪,拍脑袋就想出来了解决办法。
    龙场悟道,终究是极小概率事件。
    而对付理学这种粗糙的认知论,姜星火现在有两种选择。
    其一,祭出王阳明的巅峰心学。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