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683节(2/3)
之会。”
姜星火继续开口,眼睛里闪烁着锐利的光辉,语调铿锵有力:“所有对话论述,便由内阁负责记录的翰林们整理,明日以连载的方式登《明报》,传之天下。”
这话一出,四周顿时安静下来。
胡俨和杨士奇的表情瞬间僵硬,沉默不语。
太学之会这件事情,本身的过程是秘密的。
但是结果既然如此,一定是要公之于众的。
不过,胡俨绳和杨士奇等人都是读书人,自诩为君子。
而现在,姜星火把这层窗户纸挑开了,直接把这个问题摆放在台面上,摆到他们面前,就算不承认,也不行了。
“国师。”
国子监司业王允绳脸色难看,低声欲言又止。
姜星火却挥了挥手,打断他的话头:“总该是有个结果的,至于是非曲直,便由天下人评说便是了,正如朱熹和陆九渊鹅湖之会一般,这也是一桩公案。”
他站起身,环视了一圈,朗声道:“现在,诸位还有异议吗?”
底下鸦雀无声,没有任何人吭声,所有人的视线都汇聚在孔希路身上。
孔希路却只是捻须道:“为学之道,教人之法,君子有节,和而不同。”
前八个字,还是用的“鹅湖之会”的主旨,即理学的朱熹和心学的陆九渊、陆九龄兄弟争论的核心辩题。
而后八个字,则是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引申出来的,其中的寓意就是,“鹅湖之会”的结果是朱熹被气的拂袖而去,双方不欢而散,而今日太学之会,孔希路希望不管最终观点、意见如何,世人又如何评说、解读,但与会的诸人,基本都是当世大儒,最起码的君子风度,是要保持的。
这十六个字,算是给这次太学之会盖棺定论了。
以姜星火为代表的正方,在本体论上取得了完全胜利,在心性论上独树一帜,从此以后算是自成一派。
用江湖话说,这叫“立棍”了。
而以胡俨为代表的反方,本体论上自然是一败涂地,本体论牵引着心性论,也是勉力支撑,虽然可以嘴硬坚持不认输,但胡俨是醇儒,他没那么厚的脸皮,所以他认了。
因此,太学之会,姜星火算是取得了整体胜利,而心性论上有些东西或许还有争议,还有不同见解,但这些都不重要了。
经历了前后数次论战,变法在思想上的争辩,也就是要不要变法、变法的法理性何在、变法对世风学风造成的影响是好是坏.这些问题,今日算是彻底做了一个了结。
从此以后,在思想界中,针对这些问题的后续余波,定然依旧是争论不休的,但已经不会对变法造成太大的阻碍了。
毕竟这种争执只是暂时的,很快新鲜感就会过去,而变法的真正目的,也会在未来的几年、十几年甚至更久的岁月,逐渐展露出来。
而且,姜星火相信,只要自己在,变法就永远不会停止,并且会越来越壮大。
这就足够了!
——————
坐在马车里,姚广孝不住赞赏地看着姜星火。
“怎么样?我今日的发挥。”
姜星火笑眯眯的,丝毫不谦虚。
他不是圣人,不可能没有任何感情波动,如今直面挑战,取得了这么大的胜利,合该乐呵乐呵。
就像是刘皇叔的那句台词一样,“我打了这么多年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吗?”
“今日之胜,酣畅淋漓。”
姚广孝点点头,眼中带着欣慰:“能将新的思想提早让世人知晓,对于变革的帮助,绝对是巨大的。”
这是一句大实话。
在华夏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各个朝代变法都有先例,几乎每一个有雄心壮志的皇帝登基之初,都会意图改变,想要振作,而变法就是这么产生的,可不是所有的变法不,准确地说,应该是大部分的变法,都是半路夭折的。
一开始,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可保守势力是都不曾想过要进行改变,他们也没有动力进行改变,所以直到发生某些剧烈的利益冲突的时候,保守势力就会阻止变法。
正是因为这种历史传统,这种根深蒂固的觉得“变法难以成功”的观念,很多人都不看好变法,即便看好变法的人,觉得在变法的过程中,应该是顺势而行的,而不应该去对抗“势”。
但被重重迷雾遮蔽着双眼的人们,并不能看清楚“势”的本质。
时势造英雄的同时,英雄也能创造时势。
姜星火,就是真正能造“势”的人。
但是,即便这个世界有姜星火,变法的过程同样注定是不顺利。
只不过姜星火的能力太过强大,对于变法的种种桎梏,以一己之力,实现了逆转旧“势”。
在姚广孝眼里。
姜星火,就是打破桎梏的人。
在这个历史的时空里,他将嘉隆万大改革提前了上百年让世人见证,他一次又一次地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冲锋陷阵,使得世间再无正面阻拦变法的人存在,即便是大皇子朱高炽,也不能正面反对变法。
变法,必将在大明的这片土壤上茁壮成长,直到达到历史
姜星火继续开口,眼睛里闪烁着锐利的光辉,语调铿锵有力:“所有对话论述,便由内阁负责记录的翰林们整理,明日以连载的方式登《明报》,传之天下。”
这话一出,四周顿时安静下来。
胡俨和杨士奇的表情瞬间僵硬,沉默不语。
太学之会这件事情,本身的过程是秘密的。
但是结果既然如此,一定是要公之于众的。
不过,胡俨绳和杨士奇等人都是读书人,自诩为君子。
而现在,姜星火把这层窗户纸挑开了,直接把这个问题摆放在台面上,摆到他们面前,就算不承认,也不行了。
“国师。”
国子监司业王允绳脸色难看,低声欲言又止。
姜星火却挥了挥手,打断他的话头:“总该是有个结果的,至于是非曲直,便由天下人评说便是了,正如朱熹和陆九渊鹅湖之会一般,这也是一桩公案。”
他站起身,环视了一圈,朗声道:“现在,诸位还有异议吗?”
底下鸦雀无声,没有任何人吭声,所有人的视线都汇聚在孔希路身上。
孔希路却只是捻须道:“为学之道,教人之法,君子有节,和而不同。”
前八个字,还是用的“鹅湖之会”的主旨,即理学的朱熹和心学的陆九渊、陆九龄兄弟争论的核心辩题。
而后八个字,则是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引申出来的,其中的寓意就是,“鹅湖之会”的结果是朱熹被气的拂袖而去,双方不欢而散,而今日太学之会,孔希路希望不管最终观点、意见如何,世人又如何评说、解读,但与会的诸人,基本都是当世大儒,最起码的君子风度,是要保持的。
这十六个字,算是给这次太学之会盖棺定论了。
以姜星火为代表的正方,在本体论上取得了完全胜利,在心性论上独树一帜,从此以后算是自成一派。
用江湖话说,这叫“立棍”了。
而以胡俨为代表的反方,本体论上自然是一败涂地,本体论牵引着心性论,也是勉力支撑,虽然可以嘴硬坚持不认输,但胡俨是醇儒,他没那么厚的脸皮,所以他认了。
因此,太学之会,姜星火算是取得了整体胜利,而心性论上有些东西或许还有争议,还有不同见解,但这些都不重要了。
经历了前后数次论战,变法在思想上的争辩,也就是要不要变法、变法的法理性何在、变法对世风学风造成的影响是好是坏.这些问题,今日算是彻底做了一个了结。
从此以后,在思想界中,针对这些问题的后续余波,定然依旧是争论不休的,但已经不会对变法造成太大的阻碍了。
毕竟这种争执只是暂时的,很快新鲜感就会过去,而变法的真正目的,也会在未来的几年、十几年甚至更久的岁月,逐渐展露出来。
而且,姜星火相信,只要自己在,变法就永远不会停止,并且会越来越壮大。
这就足够了!
——————
坐在马车里,姚广孝不住赞赏地看着姜星火。
“怎么样?我今日的发挥。”
姜星火笑眯眯的,丝毫不谦虚。
他不是圣人,不可能没有任何感情波动,如今直面挑战,取得了这么大的胜利,合该乐呵乐呵。
就像是刘皇叔的那句台词一样,“我打了这么多年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吗?”
“今日之胜,酣畅淋漓。”
姚广孝点点头,眼中带着欣慰:“能将新的思想提早让世人知晓,对于变革的帮助,绝对是巨大的。”
这是一句大实话。
在华夏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各个朝代变法都有先例,几乎每一个有雄心壮志的皇帝登基之初,都会意图改变,想要振作,而变法就是这么产生的,可不是所有的变法不,准确地说,应该是大部分的变法,都是半路夭折的。
一开始,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可保守势力是都不曾想过要进行改变,他们也没有动力进行改变,所以直到发生某些剧烈的利益冲突的时候,保守势力就会阻止变法。
正是因为这种历史传统,这种根深蒂固的觉得“变法难以成功”的观念,很多人都不看好变法,即便看好变法的人,觉得在变法的过程中,应该是顺势而行的,而不应该去对抗“势”。
但被重重迷雾遮蔽着双眼的人们,并不能看清楚“势”的本质。
时势造英雄的同时,英雄也能创造时势。
姜星火,就是真正能造“势”的人。
但是,即便这个世界有姜星火,变法的过程同样注定是不顺利。
只不过姜星火的能力太过强大,对于变法的种种桎梏,以一己之力,实现了逆转旧“势”。
在姚广孝眼里。
姜星火,就是打破桎梏的人。
在这个历史的时空里,他将嘉隆万大改革提前了上百年让世人见证,他一次又一次地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冲锋陷阵,使得世间再无正面阻拦变法的人存在,即便是大皇子朱高炽,也不能正面反对变法。
变法,必将在大明的这片土壤上茁壮成长,直到达到历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