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584节(1/3)
“陛下,恕臣直言,上次瓦剌一战,我军虽胜,但是因土木之败,朝廷诸多大臣,颇有惧战之心。”
“然而臣请陛下细想,即便我边军因整饬军屯而战力暂时下降,可难道战端再起之时,还能有土木之役后的状况恶劣紧急不成?”
“我朝廷如今上有陛下圣明烛照,明断千里,下有骁勇善战,镇守一方之大将,兵部,户部历经一年多的休养生息,军械,粮草等后勤物资,虽不敢称充裕,但也远远好过土木之役时的状况。”
“然而即便是在那个时候,也先兵临城下,步步紧逼,我大明依旧能够战而胜之,如今对方势力早已不比当年,我等又何必惧起寻衅启战?”
“陛下圣明仁德,悯然爱民,以和为贵,自不欲再燃战火,令边境军民受苦,但是,若虏贼不识好歹,再敢犯我大明,臣虽老迈,也敢披挂上阵,重振我大明军威!”
这番话说的颇为直白,被归为‘颇有惧战之心’的内阁二人组,脸色自然是有些不好看。
但是,他们也无法否认,因为杨洪说的就是事实。
虽然瓦剌一战打赢了,可土木之役的教训,让朝廷上下的印象太深了。
或许对于真正上了战场的边将们来说,他们见过瓦剌仓皇败退的样子,还能抵消一部分土木之役的影响。
但是这些文臣,始终呆在朝堂之上,对于这些是没有直观感受的,相较于这几次大胜上干巴巴的数字,那场土木之役当中死难的那些大臣勋贵,才是他们熟悉和经常见到的人。
所以,无论他们承不承认,其实心底里,对于瓦剌都是有着忌惮和畏惧之心的。
如今的这场议事,就是典型的表现。
这种状况,要是换了太宗皇帝在时,压根不会去猜瓦剌想做什么,他们显露出可能有不臣之心的迹象时,太宗皇帝立刻就会带着大军杀到汗廷,当面质问他们!
看着杨洪坚毅的样子,朱祁钰也点了点头,道。
“好,朝廷有杨侯在,何惧瓦剌与鞑靼这番暗中的小动作?”
“于谦?”
“臣在!”
于谦抬头望着天子,拱手应道。
“关于京营和军屯的调度,便按杨侯所说的办,另外,此次瓦剌来使的接待,交由杨侯主持,兵部与鸿胪寺为辅,听从杨侯调遣!”
“遵旨!”
“臣领旨……”
第687章 春猎
乾清宫中,随着天子沉稳的声音响起,于谦和杨洪二人同时上前领旨,这让一旁的王翺和俞士悦二人却不免感慨,果然经过廷议一事,杨家已然是真正入了天子旳眼。
天子的这番处置,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另有深意。
要知道,杨洪镇守边境多年,在迤北各部当中,素有‘杨王’的名号,这份名声,是靠一场场仗打出来的。
当初也先如此猖獗,也只敢派阿拉知院在宣府牵制,而不敢将宣府作为主攻的对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当时宣府的总兵官是杨洪。
这样一位令迤北诸部闻风丧胆的沙场老将,被派去接待瓦剌使团,这明显是要给对方一个下马威。
由此便可看出,天子虽然认可了杨洪的推断,但是,却并没有听天由命的任由事情发展。
或许瓦剌此来本就没有开战的意愿,但是,将事情寄托在对方的身上,是最愚蠢的法子。
派杨洪过去,首先便是要对这些瓦剌使臣产生威慑,让他们不敢轻易的动什么小心思。
与此同时,这段时间,杨家屡受打击,先是杨俊被流放,其后杨能也被外派出京,杨洪自己,则是称病不朝许久,连手中的京营大权也交了出去,处处皆是败落之象。
然而,一场廷议,让所有人都看到了杨洪这位沙场老将的魄力,虽然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看到过杨能的那份自陈书中到底写了什么。
但是,这两日捕风捉影传出来的各种消息,如果确实的话,那么,也足可看出杨家这次下的本有多大,可谓是死心塌地的要向天子靠拢了。
或者更直白的说,这是将杨家的把柄交到了天子的手中,只要天子愿意,随时可以名正言顺的让杨家倾覆。
这种魄力,远远比在廷议上和宁远侯任礼对掐要大的多。
这种情况下,天子的态度,却始终没有明确表示,而这一次,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便是一种信号。
除此之外,从天子的角度来说,要推动整饬军屯,讲究的是恩威并施。
拿下任礼是威,那么,优抚杨家便是恩!
要知道,除了那些到现在都确实不了的消息,杨家可是实打实的,已经开始着手清退历年以来在边境各处侵占的军屯及私垦的民田。
其中有一部分,因时隔多年早已有主,难以追回的,杨家甚至自散家财,予以补足。
据说最近这段时间,杨家甚至都开始典当东西了。
这般支持朝廷大政的推行,无论如何,天子也该是有所表示的,所以,重新启用杨洪,哪怕仅仅是让他去接待使团。
这也是在向勋贵们释放一种信号,只要你们好好配合朝廷,天子不会过分为难你们。
如果说
“然而臣请陛下细想,即便我边军因整饬军屯而战力暂时下降,可难道战端再起之时,还能有土木之役后的状况恶劣紧急不成?”
“我朝廷如今上有陛下圣明烛照,明断千里,下有骁勇善战,镇守一方之大将,兵部,户部历经一年多的休养生息,军械,粮草等后勤物资,虽不敢称充裕,但也远远好过土木之役时的状况。”
“然而即便是在那个时候,也先兵临城下,步步紧逼,我大明依旧能够战而胜之,如今对方势力早已不比当年,我等又何必惧起寻衅启战?”
“陛下圣明仁德,悯然爱民,以和为贵,自不欲再燃战火,令边境军民受苦,但是,若虏贼不识好歹,再敢犯我大明,臣虽老迈,也敢披挂上阵,重振我大明军威!”
这番话说的颇为直白,被归为‘颇有惧战之心’的内阁二人组,脸色自然是有些不好看。
但是,他们也无法否认,因为杨洪说的就是事实。
虽然瓦剌一战打赢了,可土木之役的教训,让朝廷上下的印象太深了。
或许对于真正上了战场的边将们来说,他们见过瓦剌仓皇败退的样子,还能抵消一部分土木之役的影响。
但是这些文臣,始终呆在朝堂之上,对于这些是没有直观感受的,相较于这几次大胜上干巴巴的数字,那场土木之役当中死难的那些大臣勋贵,才是他们熟悉和经常见到的人。
所以,无论他们承不承认,其实心底里,对于瓦剌都是有着忌惮和畏惧之心的。
如今的这场议事,就是典型的表现。
这种状况,要是换了太宗皇帝在时,压根不会去猜瓦剌想做什么,他们显露出可能有不臣之心的迹象时,太宗皇帝立刻就会带着大军杀到汗廷,当面质问他们!
看着杨洪坚毅的样子,朱祁钰也点了点头,道。
“好,朝廷有杨侯在,何惧瓦剌与鞑靼这番暗中的小动作?”
“于谦?”
“臣在!”
于谦抬头望着天子,拱手应道。
“关于京营和军屯的调度,便按杨侯所说的办,另外,此次瓦剌来使的接待,交由杨侯主持,兵部与鸿胪寺为辅,听从杨侯调遣!”
“遵旨!”
“臣领旨……”
第687章 春猎
乾清宫中,随着天子沉稳的声音响起,于谦和杨洪二人同时上前领旨,这让一旁的王翺和俞士悦二人却不免感慨,果然经过廷议一事,杨家已然是真正入了天子旳眼。
天子的这番处置,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另有深意。
要知道,杨洪镇守边境多年,在迤北各部当中,素有‘杨王’的名号,这份名声,是靠一场场仗打出来的。
当初也先如此猖獗,也只敢派阿拉知院在宣府牵制,而不敢将宣府作为主攻的对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当时宣府的总兵官是杨洪。
这样一位令迤北诸部闻风丧胆的沙场老将,被派去接待瓦剌使团,这明显是要给对方一个下马威。
由此便可看出,天子虽然认可了杨洪的推断,但是,却并没有听天由命的任由事情发展。
或许瓦剌此来本就没有开战的意愿,但是,将事情寄托在对方的身上,是最愚蠢的法子。
派杨洪过去,首先便是要对这些瓦剌使臣产生威慑,让他们不敢轻易的动什么小心思。
与此同时,这段时间,杨家屡受打击,先是杨俊被流放,其后杨能也被外派出京,杨洪自己,则是称病不朝许久,连手中的京营大权也交了出去,处处皆是败落之象。
然而,一场廷议,让所有人都看到了杨洪这位沙场老将的魄力,虽然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看到过杨能的那份自陈书中到底写了什么。
但是,这两日捕风捉影传出来的各种消息,如果确实的话,那么,也足可看出杨家这次下的本有多大,可谓是死心塌地的要向天子靠拢了。
或者更直白的说,这是将杨家的把柄交到了天子的手中,只要天子愿意,随时可以名正言顺的让杨家倾覆。
这种魄力,远远比在廷议上和宁远侯任礼对掐要大的多。
这种情况下,天子的态度,却始终没有明确表示,而这一次,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便是一种信号。
除此之外,从天子的角度来说,要推动整饬军屯,讲究的是恩威并施。
拿下任礼是威,那么,优抚杨家便是恩!
要知道,除了那些到现在都确实不了的消息,杨家可是实打实的,已经开始着手清退历年以来在边境各处侵占的军屯及私垦的民田。
其中有一部分,因时隔多年早已有主,难以追回的,杨家甚至自散家财,予以补足。
据说最近这段时间,杨家甚至都开始典当东西了。
这般支持朝廷大政的推行,无论如何,天子也该是有所表示的,所以,重新启用杨洪,哪怕仅仅是让他去接待使团。
这也是在向勋贵们释放一种信号,只要你们好好配合朝廷,天子不会过分为难你们。
如果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