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1001节(1/3)
对于那些乡绅富户来说,他们面对宋文毅这样背靠皇家的内宦,是弱势群体,只能被欺凌压迫,但是相对的是,在普通的百姓面前,他们也会变成欺凌压迫别人的人。
两者之间若无平等,便难谈公道,人与人之间如是,国与国之间亦如是。
宋文毅之所以能仗势欺人,就是因为,他的势力比这些乡绅富户们强,所以这些人在宋文毅面前,没有办法谈公道二字,也没有办法自由买卖,公平买卖。
于谦所为之事,的确是在维护法度,是在维护公道,可这种公道,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公平。
没有道理只许乡绅富户欺压百姓,不许内宦欺压乡绅,你要维护公道,就要维护所有人的公道,否则,便是帮凶。
这便是二者必须纠缠在一起的原因,要替这些乡绅富户做主,可以,但是同时也必须要替那些被夺田的百姓做主,否则,便是在变相的帮助这些乡绅富户欺压百姓。
当然,对于恪守法度之人,譬如于谦来说,的确不会单单只管内宦仗势欺人,也同样会管乡绅欺压百姓,这一点在场的诸大臣都还是有信心的。
可问题就在这,这件事情和其他动辄牵涉良多的朝务来说,毕竟所涉不大,这中间的内情,若非此刻天子吐露,他们也并不清楚,于谦职在兵部,这等需要详加查探才知的内情,他大抵是并不清楚的。
事实上,这也是朝中很多御史容易犯的错误,只看表面上的事实,而不见全貌便凭一腔义勇出言,要知道,很多时候,事实的确是事实,但未必是全部的事实。
正因于此,朝中大多数的大臣,往往在表态的时候都谨慎的很,从这个立场出发,于谦此次的举动,的确是有些冒失,并不像一个七卿大臣该有的定力。
与此同时,他们也明白过来,天子为什么一直在此事上都是敷衍的态度,直到现在闹得这么大,没了办法的情况下,才把实情说了出来。
因为就算说了,以朝中许多认死理的大臣的脾气,也不会罢休的,在他们的观念当中,既然内宦和乡绅都有过错,那么,均按法度论处便是,而不应该和稀泥一般,以暴制暴。
从道理上来讲,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可事实是在具体的朝务当中,有些事情,是无法单纯论道理的。
以此事而言,宦官欺压乡绅的证据充足,舆情也足够,只要继续把事情闹大,天子到最后多半会让步,将宋文毅处置,这并不算太难,可剩下的事情,就困难的多了。
乡绅兼并民田,是历来已久的痼疾,不仅京畿之地有,全国各处都有,他们的兼并和宋文毅的强买强卖不同,更多的是走的正规流程,在官府的‘监督’下完成的‘自愿’交易,所以,想要从流程上找问题,非常困难。
这些乡绅往往在地方势力庞大,在朝中也有人脉,地方官员需要依靠他们管理乡里,同时也忌惮朝中关系,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用心配合,查到最后往往不了了之。
还有就是,宋文毅虽然背靠皇家,但是,他毕竟只是一人,但是乡绅富户,却数量繁多,所谓法不责众,就算是查出来了,一次性处理这么多的人,也势必会引发乱局。
所以重重压力之下,真的推进到这一步,朝廷事实上除了让步,别无他法。
于是,闹到最后,就变成了最初所言的场景,朝中官员秉持公心,要主持公道,可只能主持乡绅的公道,主持不了百姓的公道,最终虽然惩治了宦官,维护了法度,却成了乡绅欺压百姓的帮凶。
从这个角度来说,以暴制暴,虽然不合法度,但是,却未必不是一条能够解决问题的法子。
只是……
“陛下,话虽如此,但是,宋文毅之举毕竟是违背了法度,替皇庄中的佃户讨公道是一回事,可巧取豪夺又是另一回事,若是放任此事不管,此后恐有其他内宦有样学样,此次虽是事出有因,可若成常例,亦是祸患,故而,臣以为,还是需当惩治一番。”
眼瞧着天子的情绪渐渐平息,一旁几个大臣对视一眼,最终,俞士悦斟酌着字句,小心的开口道。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话其实和于谦上奏的道理差不多,但是,这说法上,明显就好听了许多。
然而,听了这话之后,天子的神情却有些不悦,道。
“你们也说了,此事乃事出有因,宋文毅毕竟是为朕办事,既然他并非是蓄意欺凌百姓,那么朕岂能不保他?”
啊这……
在场众人不由面面相觑,得,说白了,这还是面子的事儿。
宋文毅毕竟是皇帝的人,若真的是罪大恶极也就罢了,可如今占着理也要罚,那让天子的颜面往哪搁呢?
但是,这要是不处置的话……
陈循沉吟片刻,上前开口道。
“陛下明鉴,宋文毅虽是为陛下办事,可毕竟行事不当,手段欠妥,闹成如今这个样子,对陛下声名有损,此亦是罪责也。”
“何况,今日早朝上……毕竟物议已起,若迟迟没有结论,恐怕会在朝堂之上再起事端,此与陛下欲息事宁人之意相悖,故而,臣以为,不妨小惩大诫一番,一则震慑诸内宦,令其行止有度,不可肆意妄为,二则
两者之间若无平等,便难谈公道,人与人之间如是,国与国之间亦如是。
宋文毅之所以能仗势欺人,就是因为,他的势力比这些乡绅富户们强,所以这些人在宋文毅面前,没有办法谈公道二字,也没有办法自由买卖,公平买卖。
于谦所为之事,的确是在维护法度,是在维护公道,可这种公道,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公平。
没有道理只许乡绅富户欺压百姓,不许内宦欺压乡绅,你要维护公道,就要维护所有人的公道,否则,便是帮凶。
这便是二者必须纠缠在一起的原因,要替这些乡绅富户做主,可以,但是同时也必须要替那些被夺田的百姓做主,否则,便是在变相的帮助这些乡绅富户欺压百姓。
当然,对于恪守法度之人,譬如于谦来说,的确不会单单只管内宦仗势欺人,也同样会管乡绅欺压百姓,这一点在场的诸大臣都还是有信心的。
可问题就在这,这件事情和其他动辄牵涉良多的朝务来说,毕竟所涉不大,这中间的内情,若非此刻天子吐露,他们也并不清楚,于谦职在兵部,这等需要详加查探才知的内情,他大抵是并不清楚的。
事实上,这也是朝中很多御史容易犯的错误,只看表面上的事实,而不见全貌便凭一腔义勇出言,要知道,很多时候,事实的确是事实,但未必是全部的事实。
正因于此,朝中大多数的大臣,往往在表态的时候都谨慎的很,从这个立场出发,于谦此次的举动,的确是有些冒失,并不像一个七卿大臣该有的定力。
与此同时,他们也明白过来,天子为什么一直在此事上都是敷衍的态度,直到现在闹得这么大,没了办法的情况下,才把实情说了出来。
因为就算说了,以朝中许多认死理的大臣的脾气,也不会罢休的,在他们的观念当中,既然内宦和乡绅都有过错,那么,均按法度论处便是,而不应该和稀泥一般,以暴制暴。
从道理上来讲,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可事实是在具体的朝务当中,有些事情,是无法单纯论道理的。
以此事而言,宦官欺压乡绅的证据充足,舆情也足够,只要继续把事情闹大,天子到最后多半会让步,将宋文毅处置,这并不算太难,可剩下的事情,就困难的多了。
乡绅兼并民田,是历来已久的痼疾,不仅京畿之地有,全国各处都有,他们的兼并和宋文毅的强买强卖不同,更多的是走的正规流程,在官府的‘监督’下完成的‘自愿’交易,所以,想要从流程上找问题,非常困难。
这些乡绅往往在地方势力庞大,在朝中也有人脉,地方官员需要依靠他们管理乡里,同时也忌惮朝中关系,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用心配合,查到最后往往不了了之。
还有就是,宋文毅虽然背靠皇家,但是,他毕竟只是一人,但是乡绅富户,却数量繁多,所谓法不责众,就算是查出来了,一次性处理这么多的人,也势必会引发乱局。
所以重重压力之下,真的推进到这一步,朝廷事实上除了让步,别无他法。
于是,闹到最后,就变成了最初所言的场景,朝中官员秉持公心,要主持公道,可只能主持乡绅的公道,主持不了百姓的公道,最终虽然惩治了宦官,维护了法度,却成了乡绅欺压百姓的帮凶。
从这个角度来说,以暴制暴,虽然不合法度,但是,却未必不是一条能够解决问题的法子。
只是……
“陛下,话虽如此,但是,宋文毅之举毕竟是违背了法度,替皇庄中的佃户讨公道是一回事,可巧取豪夺又是另一回事,若是放任此事不管,此后恐有其他内宦有样学样,此次虽是事出有因,可若成常例,亦是祸患,故而,臣以为,还是需当惩治一番。”
眼瞧着天子的情绪渐渐平息,一旁几个大臣对视一眼,最终,俞士悦斟酌着字句,小心的开口道。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话其实和于谦上奏的道理差不多,但是,这说法上,明显就好听了许多。
然而,听了这话之后,天子的神情却有些不悦,道。
“你们也说了,此事乃事出有因,宋文毅毕竟是为朕办事,既然他并非是蓄意欺凌百姓,那么朕岂能不保他?”
啊这……
在场众人不由面面相觑,得,说白了,这还是面子的事儿。
宋文毅毕竟是皇帝的人,若真的是罪大恶极也就罢了,可如今占着理也要罚,那让天子的颜面往哪搁呢?
但是,这要是不处置的话……
陈循沉吟片刻,上前开口道。
“陛下明鉴,宋文毅虽是为陛下办事,可毕竟行事不当,手段欠妥,闹成如今这个样子,对陛下声名有损,此亦是罪责也。”
“何况,今日早朝上……毕竟物议已起,若迟迟没有结论,恐怕会在朝堂之上再起事端,此与陛下欲息事宁人之意相悖,故而,臣以为,不妨小惩大诫一番,一则震慑诸内宦,令其行止有度,不可肆意妄为,二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