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253节(1/3)
“我赵家,没有什么野心,但当此大变之际,却也不得不有所想法,抓住机遇,为子孙后代,谋一份长久恩泽福荫!”赵弘殷说着,满脸的感慨:“为父无用,到如今的年岁,仍旧只是一厮杀汉,不能给你的提供多少帮助……”
“父亲切莫如此言语!”赵匡胤轻抚其父之手,郑重底道:“儿这一身,尽出于父,已是恩若天高,岂作他求!再者,功名富贵,但求一双手博取,即可!”
“哈哈!我儿豪情壮志,必有所成!”用力地拍着赵匡胤肩膀,赵弘殷说:“只可惜,而今赵家,人丁稀薄,你弟弟们尚未长成,否则还能有些帮手,相互扶持。日后,我赵氏这副担子,要由你一肩挑了……”
在赵氏父子言谈间,一名少年,突然从门外探出了脑袋,朝里张望,尚未束发,面容稚嫩,不过双目之中,透着机灵。
来者,是赵弘殷的三子赵匡义,现年不过十三四岁,和赵匡胤一样,也是从兵营里长大的,为人甚是聪颖,在其母杜氏的教育下,更是卓尔不群。
见到三子,赵弘殷朝他招招手:“三郎,进来吧!”
得到允许,赵匡义这才入内,规规矩矩地朝父兄行礼:“爹爹,二哥!”
“坐!”赵弘殷脸上带着严父的笑意,指着座位,对他道。
赵匡胤在旁,看着三弟,笑道:“几年未见,三弟都长大了!”
“爹,二哥,你们在谈什么?”此时的赵匡义,对于父兄,是有些敬畏的,但是耐不住少年心性,好奇问道。
“无他,谈了谈淮南的战事罢了!”赵匡胤说道。
闻言,赵匡义两眼顿时亮了,机灵地转悠了几圈,期待地看着赵匡胤:“二哥,可否给我讲讲,近来我也学了一本兵书,粗通兵道,也许我们能讨论讨论兵法,请二哥赐教!”
“小小年纪,如此狂妄!”赵弘殷却当即训斥道:“读过一本兵书,就敢称知兵法,简直不知天高地厚!”
挨训,赵匡义脸色顿时一苦。赵匡胤见了,冲其父道:“父亲息怒,三郎有好学进取之心,已是难得,我为兄长,只有教学之责!”
赵弘殷表情这才和缓,看着三子,问:“你来此作甚?”
闻问,赵匡义反应过来,道:“天色已晚,娘让我来问,爹和二哥,有没有谈完,备好的晚食,快凉了……”
这下,赵弘殷都坐不住,带着兄弟二人,赶忙往堂间而去。赵弘殷虽是一家之主,但在府中,杜氏实则还是说一不二的,对于其妻,也是敬重不已。
赵匡胤回府,本就比较晚,又与其父畅谈许久。夜深人静之时,旁人皆已歇息,赵弘殷一家,却是其乐融融,共享家宴。
……
皇城东南脚下里坊,一座贵邸,牌匾书“王”,是三司使王章府。虽然还在三司职上,但已经过了一年半,王章完全未理政事。
如今的王章,已经在病榻,终日与药石做伴,形色枯槁,眼瞧着一副油尽灯枯的模样。
其女及其婿张贻肃,此时正跪于榻前,有些伤感。
王章虽显吃力,但语气还算平静,也不废话,直接冲着张贻肃叮嘱道:“以此残躯病体,只怕坚持不了多久了,我死之后,朝中再无人可庇佑你们了。
老夫膝下无子,唯有一女,你为我婿,赚下的这点爵产,都交给你了!”
睡着,王章顿了下,大喘,一副气力不济的样子,听其言,竟然在做遗嘱一般。
王氏在旁,嘤嘤直泣,张贻肃也是面色动容:“妇翁何出此言?还请安心将养,勿作他虑!”
“我已病入膏肓,非药石可治!”王章看得很开的样子,问张贻肃:“你可知,我此番为何让你,随征淮南吗?”
张贻肃拜道:“请妇翁赐教!”
王章缓缓说道:“你虽无经国之才,但胜在稳重谦慎,少争强上进之心。我在,则陟迁无碍,我不在,诚可虑也。
此番,拼得一张老脸,方使你近侍天子。”
说着,王章一只枯瘦的手紧紧地抓着女婿的手,严肃道:“务必谨记一事,在朝为官做事,尽心效忠天子,依诏而行,不作他想,可保平安富贵……”
第145章 策勋御宴
大汉的太庙,设在宫城西南外,皇城内,与稷坛并列。只一日的准备时间后,趁着吉时,天子刘承祐率东京文武,祭拜社稷天地,祷告祖宗先皇。仪仗齐备,百官俱在,这是自刘承祐继位以来,举行的最具规模,也最隆重的祭拜仪式。
北汉的宗庙,供奉着的,除了高祖刘知远及四代祖之外,再无旁的了。原本国初之时,刘知远曾追尊太祖刘邦以及世祖刘秀,并定不祧之礼。
不过,后来有文人,吹捧刘知远拯溺中原功绩,大言先汉、今汉之别,说刘知远才是当朝始祖,又拿岭南伪刘来对比。
在病重之际,自觉性命不远,刘知远便将刘邦与刘秀移出太庙,自己想在驾崩之后,享受那“不祧”之礼。自己靠本事打下的江山,何需去认乱认祖宗,也使得当今之汉,与千年前之两汉,彻底割裂开来。
跪在蒲团上,刘承祐口述祭词,在礼官的引导下,完成那一系列稍显繁琐却极有意义的仪式。一直
“父亲切莫如此言语!”赵匡胤轻抚其父之手,郑重底道:“儿这一身,尽出于父,已是恩若天高,岂作他求!再者,功名富贵,但求一双手博取,即可!”
“哈哈!我儿豪情壮志,必有所成!”用力地拍着赵匡胤肩膀,赵弘殷说:“只可惜,而今赵家,人丁稀薄,你弟弟们尚未长成,否则还能有些帮手,相互扶持。日后,我赵氏这副担子,要由你一肩挑了……”
在赵氏父子言谈间,一名少年,突然从门外探出了脑袋,朝里张望,尚未束发,面容稚嫩,不过双目之中,透着机灵。
来者,是赵弘殷的三子赵匡义,现年不过十三四岁,和赵匡胤一样,也是从兵营里长大的,为人甚是聪颖,在其母杜氏的教育下,更是卓尔不群。
见到三子,赵弘殷朝他招招手:“三郎,进来吧!”
得到允许,赵匡义这才入内,规规矩矩地朝父兄行礼:“爹爹,二哥!”
“坐!”赵弘殷脸上带着严父的笑意,指着座位,对他道。
赵匡胤在旁,看着三弟,笑道:“几年未见,三弟都长大了!”
“爹,二哥,你们在谈什么?”此时的赵匡义,对于父兄,是有些敬畏的,但是耐不住少年心性,好奇问道。
“无他,谈了谈淮南的战事罢了!”赵匡胤说道。
闻言,赵匡义两眼顿时亮了,机灵地转悠了几圈,期待地看着赵匡胤:“二哥,可否给我讲讲,近来我也学了一本兵书,粗通兵道,也许我们能讨论讨论兵法,请二哥赐教!”
“小小年纪,如此狂妄!”赵弘殷却当即训斥道:“读过一本兵书,就敢称知兵法,简直不知天高地厚!”
挨训,赵匡义脸色顿时一苦。赵匡胤见了,冲其父道:“父亲息怒,三郎有好学进取之心,已是难得,我为兄长,只有教学之责!”
赵弘殷表情这才和缓,看着三子,问:“你来此作甚?”
闻问,赵匡义反应过来,道:“天色已晚,娘让我来问,爹和二哥,有没有谈完,备好的晚食,快凉了……”
这下,赵弘殷都坐不住,带着兄弟二人,赶忙往堂间而去。赵弘殷虽是一家之主,但在府中,杜氏实则还是说一不二的,对于其妻,也是敬重不已。
赵匡胤回府,本就比较晚,又与其父畅谈许久。夜深人静之时,旁人皆已歇息,赵弘殷一家,却是其乐融融,共享家宴。
……
皇城东南脚下里坊,一座贵邸,牌匾书“王”,是三司使王章府。虽然还在三司职上,但已经过了一年半,王章完全未理政事。
如今的王章,已经在病榻,终日与药石做伴,形色枯槁,眼瞧着一副油尽灯枯的模样。
其女及其婿张贻肃,此时正跪于榻前,有些伤感。
王章虽显吃力,但语气还算平静,也不废话,直接冲着张贻肃叮嘱道:“以此残躯病体,只怕坚持不了多久了,我死之后,朝中再无人可庇佑你们了。
老夫膝下无子,唯有一女,你为我婿,赚下的这点爵产,都交给你了!”
睡着,王章顿了下,大喘,一副气力不济的样子,听其言,竟然在做遗嘱一般。
王氏在旁,嘤嘤直泣,张贻肃也是面色动容:“妇翁何出此言?还请安心将养,勿作他虑!”
“我已病入膏肓,非药石可治!”王章看得很开的样子,问张贻肃:“你可知,我此番为何让你,随征淮南吗?”
张贻肃拜道:“请妇翁赐教!”
王章缓缓说道:“你虽无经国之才,但胜在稳重谦慎,少争强上进之心。我在,则陟迁无碍,我不在,诚可虑也。
此番,拼得一张老脸,方使你近侍天子。”
说着,王章一只枯瘦的手紧紧地抓着女婿的手,严肃道:“务必谨记一事,在朝为官做事,尽心效忠天子,依诏而行,不作他想,可保平安富贵……”
第145章 策勋御宴
大汉的太庙,设在宫城西南外,皇城内,与稷坛并列。只一日的准备时间后,趁着吉时,天子刘承祐率东京文武,祭拜社稷天地,祷告祖宗先皇。仪仗齐备,百官俱在,这是自刘承祐继位以来,举行的最具规模,也最隆重的祭拜仪式。
北汉的宗庙,供奉着的,除了高祖刘知远及四代祖之外,再无旁的了。原本国初之时,刘知远曾追尊太祖刘邦以及世祖刘秀,并定不祧之礼。
不过,后来有文人,吹捧刘知远拯溺中原功绩,大言先汉、今汉之别,说刘知远才是当朝始祖,又拿岭南伪刘来对比。
在病重之际,自觉性命不远,刘知远便将刘邦与刘秀移出太庙,自己想在驾崩之后,享受那“不祧”之礼。自己靠本事打下的江山,何需去认乱认祖宗,也使得当今之汉,与千年前之两汉,彻底割裂开来。
跪在蒲团上,刘承祐口述祭词,在礼官的引导下,完成那一系列稍显繁琐却极有意义的仪式。一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