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363节(1/3)
即便当初岳父高行周亡故时,都没有如此感伤过。然而,让刘承祐意外的是,景范的死,只是个开始,自11月2日以后,接连而来的丧报,让他有些应接不暇。
11月8日,太原府上报,居乡养病的太谷郡公郑仁诲病逝。
11月15日,礼部尚书和凝病逝,以其子献遗作《疑狱集》。
11月20日,洛阳奏,陕国公赵晖病逝。
11月24日,洛阳奏,泾国公史匡懿病逝。
12月3日,洛阳奏,广平县公刘词病逝。
丧报频传,整个11月,基本就在“废朝”与刘承祐的追赐中度过。甚至于,若不是这些功臣老将,先前有兆,刘承祐都要怀疑,是否有人在暗害他的功臣们。这些人,归养前,可无不是大汉朝举足轻重的人物,竟然集体故去……
乃至于,流言四起,甚至有直接揣测是皇帝要杀功臣,对此,心情不佳的刘承祐直接下令在东京城进行了一次整风行动。
武德司、开封府差役齐出,抓了二百余人。这些年,对于舆情、言论的控制,朝廷放宽了不少,使得有不少人失了敬畏之心,什么都敢议论。
而这一次,刘承祐难得暴戾了一次,所抓之人,甄别之后,但有恶意揣测、议论的行为,以欺君之罪,全数斩杀。一下子,一百多颗人头滚滚落地,让东京士民感受了一番君主集权王朝的专权与黑暗。
与东京相比,洛阳那边的情况还要严重些,为制止流言,西京留守王晏也是下了狠手,杀了两百多人,先杀后奏,之后,也就清净了……
第67章 又去一老
北风萧萧,带来一波一波的寒潮,似乎要将开封城冰封住,连续三日的大雪告霁,城池内外,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色,有些刺眼。
城中,街道间,楼舍前,屋檐上,开封的士民们,忍受着森寒的天气,清理着积雪,似乎欲把笼罩在周围的阴冷扫除。
乾祐八年冬季的开封城,比起往年,没有更冷,却增添了些许哀伤,苍白之中,带着一抹血色,整座都邑的气氛透着股压抑,就仿若天空的阴沉。
诸市行坊里间,酒楼食肆,仍旧热闹,烈酒热食,仍是有产士民所享受的。只是比起往常,谈天说地间,多了些约束,对于某些忌讳的东西,都识趣地闭口不谈,免得为人所告发。
有血的教训在前,后来者,总归要在意一下自己的脑袋,一刀斩下去,可就是一了百了,并且无冤可诉。
“近来东京市井氛围如何?”万岁殿中,刘承祐面色沈重,问候在下方的李崇矩。
“经过前次整饬,民间风气大改,市井之间,再无敢妄议、揣测!”李崇矩说道。
轻轻地点了点头,白色恐怖之下,没有什么人敢顶风作案,可以想见,接下来开封会“清净”许多。同时,刘承祐也不禁感慨,也难怪君主们更喜欢愚民政策,对于朝廷而言,老实巴交的庸贱之民才是最适合的统治对象,比起议政、畅谈天下,他们更在意自己的生计,更在乎柴米油盐,家长里短。
至于天子在做什么,朝廷死了什么人,于他们并无多大干系。此番风波也一样,真正在市井间“畅论时政”,烘托舆情的,都是那些有些地位,有些财产,有些见识的有产者。
但这些人,带来的不良影响,便是将东京底层的愚民们给蛊惑了,听风就是雨,看热闹是一种本性,愚民也一样,以致将“功臣之亡”编排得带有更多故事性与传奇性,也容易吸引人。
在任何时代,舆论自由都是有底线的,而在君主集权的时代,就更不需提“自由”二字了。作为已经彻底完成进化(同化)的皇帝,面对这种对他权威、名誉的挑战,只会毫不留情地予以残酷镇压,没有丝毫动摇与不适。
“此事,就此收尾吧!”刘承祐想了想,即吩咐着:“另外,此番风波动静不小,接下来武德司还需秘密调查,是否有敌国细作抑或心怀叵测之徒在其中兴风作浪!”
“是!”
应了声,李崇矩拿出一封奏章,呈上:“陛下,这是京畿探事所察,有几名僚吏,借此事,诬陷无辜,贪夺私财。”
对此,刘承祐倒显得很平静,每逢动荡,总少不了借机生事,以权谋私的人,大抵还是人性的缘故。这种事情,在刘承祐看来,也属寻常了,基本不能在心里引起什么波澜,高高在上的他,甚至懒得多投一点关注。
“这些奸吏,因缘为奸,更为可恨!”不过,态度得摆正,刘承祐一脸平静地怒声说:“一应罪证,移交开封府,让李谷查实处置吧!”
11月底,李谷正式还京,接掌开封府事务,并拜端明殿大学士,加侍中衔,晋爵汝阴侯。
“是!”
“另外,代国公的病情,有所加重!”声音稍微低了些,透着谨慎,李崇矩又禀道。
果然,此言落,刘承祐表情阴沉了下来,脸上几乎凝出水来。此冬以来,大汉已经故去太多重要功臣了,从李崇矩的话里,刘承祐隐隐有种不妙感,似乎又要轮到代国公了。
代国公何人,折贤妃祖父,前枢密使,累镇藩闱,纵不提其外戚的身份,就其本身对大汉朝廷的功绩,也是值得大书特
11月8日,太原府上报,居乡养病的太谷郡公郑仁诲病逝。
11月15日,礼部尚书和凝病逝,以其子献遗作《疑狱集》。
11月20日,洛阳奏,陕国公赵晖病逝。
11月24日,洛阳奏,泾国公史匡懿病逝。
12月3日,洛阳奏,广平县公刘词病逝。
丧报频传,整个11月,基本就在“废朝”与刘承祐的追赐中度过。甚至于,若不是这些功臣老将,先前有兆,刘承祐都要怀疑,是否有人在暗害他的功臣们。这些人,归养前,可无不是大汉朝举足轻重的人物,竟然集体故去……
乃至于,流言四起,甚至有直接揣测是皇帝要杀功臣,对此,心情不佳的刘承祐直接下令在东京城进行了一次整风行动。
武德司、开封府差役齐出,抓了二百余人。这些年,对于舆情、言论的控制,朝廷放宽了不少,使得有不少人失了敬畏之心,什么都敢议论。
而这一次,刘承祐难得暴戾了一次,所抓之人,甄别之后,但有恶意揣测、议论的行为,以欺君之罪,全数斩杀。一下子,一百多颗人头滚滚落地,让东京士民感受了一番君主集权王朝的专权与黑暗。
与东京相比,洛阳那边的情况还要严重些,为制止流言,西京留守王晏也是下了狠手,杀了两百多人,先杀后奏,之后,也就清净了……
第67章 又去一老
北风萧萧,带来一波一波的寒潮,似乎要将开封城冰封住,连续三日的大雪告霁,城池内外,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色,有些刺眼。
城中,街道间,楼舍前,屋檐上,开封的士民们,忍受着森寒的天气,清理着积雪,似乎欲把笼罩在周围的阴冷扫除。
乾祐八年冬季的开封城,比起往年,没有更冷,却增添了些许哀伤,苍白之中,带着一抹血色,整座都邑的气氛透着股压抑,就仿若天空的阴沉。
诸市行坊里间,酒楼食肆,仍旧热闹,烈酒热食,仍是有产士民所享受的。只是比起往常,谈天说地间,多了些约束,对于某些忌讳的东西,都识趣地闭口不谈,免得为人所告发。
有血的教训在前,后来者,总归要在意一下自己的脑袋,一刀斩下去,可就是一了百了,并且无冤可诉。
“近来东京市井氛围如何?”万岁殿中,刘承祐面色沈重,问候在下方的李崇矩。
“经过前次整饬,民间风气大改,市井之间,再无敢妄议、揣测!”李崇矩说道。
轻轻地点了点头,白色恐怖之下,没有什么人敢顶风作案,可以想见,接下来开封会“清净”许多。同时,刘承祐也不禁感慨,也难怪君主们更喜欢愚民政策,对于朝廷而言,老实巴交的庸贱之民才是最适合的统治对象,比起议政、畅谈天下,他们更在意自己的生计,更在乎柴米油盐,家长里短。
至于天子在做什么,朝廷死了什么人,于他们并无多大干系。此番风波也一样,真正在市井间“畅论时政”,烘托舆情的,都是那些有些地位,有些财产,有些见识的有产者。
但这些人,带来的不良影响,便是将东京底层的愚民们给蛊惑了,听风就是雨,看热闹是一种本性,愚民也一样,以致将“功臣之亡”编排得带有更多故事性与传奇性,也容易吸引人。
在任何时代,舆论自由都是有底线的,而在君主集权的时代,就更不需提“自由”二字了。作为已经彻底完成进化(同化)的皇帝,面对这种对他权威、名誉的挑战,只会毫不留情地予以残酷镇压,没有丝毫动摇与不适。
“此事,就此收尾吧!”刘承祐想了想,即吩咐着:“另外,此番风波动静不小,接下来武德司还需秘密调查,是否有敌国细作抑或心怀叵测之徒在其中兴风作浪!”
“是!”
应了声,李崇矩拿出一封奏章,呈上:“陛下,这是京畿探事所察,有几名僚吏,借此事,诬陷无辜,贪夺私财。”
对此,刘承祐倒显得很平静,每逢动荡,总少不了借机生事,以权谋私的人,大抵还是人性的缘故。这种事情,在刘承祐看来,也属寻常了,基本不能在心里引起什么波澜,高高在上的他,甚至懒得多投一点关注。
“这些奸吏,因缘为奸,更为可恨!”不过,态度得摆正,刘承祐一脸平静地怒声说:“一应罪证,移交开封府,让李谷查实处置吧!”
11月底,李谷正式还京,接掌开封府事务,并拜端明殿大学士,加侍中衔,晋爵汝阴侯。
“是!”
“另外,代国公的病情,有所加重!”声音稍微低了些,透着谨慎,李崇矩又禀道。
果然,此言落,刘承祐表情阴沉了下来,脸上几乎凝出水来。此冬以来,大汉已经故去太多重要功臣了,从李崇矩的话里,刘承祐隐隐有种不妙感,似乎又要轮到代国公了。
代国公何人,折贤妃祖父,前枢密使,累镇藩闱,纵不提其外戚的身份,就其本身对大汉朝廷的功绩,也是值得大书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