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507节(1/4)
第367章 还是稳着来
广政殿内,眼见着安静了下来,在场诸公都是平日里与皇帝来往密切的大臣,对于皇帝的脾性多有所了解,刘承祐这一开口,基本都明白他的意思了。
然而,对于其提议,一时间却没人应答,似窦仪者,脸上则露出了明显的迟疑之状。扫视诸臣一眼,刘承祐微微一笑:“怎么,诸卿心存疑议?若有异见,直言无妨!”
窦仪历来是个敢说话的人,闻声,直接道:“陛下,江南初安,士农工商皆欠安抚,而今局面尚可,如若下迁豪之令,臣只恐江南地区,会有反复!陛下以大军征伐,尚严肃军纪,安护黎民,使江南士民少罹于战火,眼下州县降而未附,不宜大动,以免生乱,祸及地方!”
窦仪给出了很明确的反对态度,闻之,刘承祐给了他一个眼神,语气稍显平淡地说道:“惧何反复?生何动乱?江南豪右,比之江南黎庶,有多少人?即便有动乱,比之当年川蜀之乱如何?”
刘皇帝的问话,一句比一句冷淡,也一句比一句强硬,坚决的意志也自话锋中表露无遗。窦仪也面无惧色,拱手应道:“陛下,川蜀之乱,伤亡数万,靡粮伤财更甚,至今犹有遗创未复,难道陛下欲以川蜀之乱复刻江表?”
“放肆!”这时,边上的内侍孙彦筠斥了一句:“窦尚书,你要犯上吗?”
此言落,窦仪老眉一挑,蔑视地看向这阉宦,不过还不待他开口,刘皇帝已然冷冷斥道:“闭嘴!这是什么地方,有你说话的份吗?”
刘承祐目光冷冽,语气严重,吓了孙彦筠一大跳,顾不得多想,扑通一下跪倒在地,伏首道:“小的莽撞多嘴,请官家责处!”
刘承祐没有继续搭理这老太监,收回目光,但表情仍旧不善,看向窦仪。不过,窦仪仍是满脸肃然,一身正气,毫无怯态。见状,刘承祐的脸色缓和了下来,轻笑道:“窦卿所言,老成为国,不过,朕以为,你多虑了。而今大军在南,军纪严明,对士民百姓,无有侵犯,何惧川蜀之乱复发?再者,有大汉将士在彼,还怕无法制暴戡乱吗?”
刘皇帝的这话,显然不能说服窦仪,眼瞧他还欲开言,刘承祐却不打算听了,而瞧向还没发表看法的魏仁溥,道:“魏卿觉得如何?”
魏仁溥不似窦仪,犯颜直谏,略作考虑,拱手问刘皇帝:“陛下打算何时迁豪?”
作为追随刘皇帝十多年的老臣,魏仁溥对他的了解可谓深了,虽然不如陶谷等人,喜欢去猜测皇帝的心思,但是什么事情能劝,该如何劝,他心里都有数。
似迁豪之事,其意明显坚决,不是他们这些做臣下的三两句话就能劝住的,因此,魏仁溥没有就迁与不迁的问题上纠结,而是直接考虑具体的迁徙事项,如何在稳定治安、减小动荡的基础上办成此事,而关键在于,迁徙的时机,就怕皇帝太心急了。
近来,因为南方进展神速、统一在即的原因,刘皇帝已然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急躁,虽然还不至于智昏犯浑,但总归不是好的迹象。当然,抱有如此心理的,又何止刘皇帝一个人,只是在当下的大汉体制之下,刘皇帝一个人的意志对于江山社稷的影响太大了。
闻魏仁溥之问,刘承祐果然和颜悦色的,那目光中分明在说:这些才是你们该考虑的。虽然心中已有计议,刘承祐还是做出一副采纳群议的姿态,对魏仁溥道:“魏卿觉得何时可着手施行?”
听皇帝这样的回应,魏仁溥心中微松了口气,还好,刘承祐语气中倒没有急于求成。神情从容了些,魏仁溥禀道:“臣以为,眼下还当以安抚为先,待汉制施行,军政初安,便可着手!”
大概是觉得自己的回答太笼统,难以让皇帝满意,魏仁溥继续道:“以臣之愚见,长则九月,短则半载,江南归治,而无虑反复!”
就魏仁溥的意见而言,也很明确,希望一步一步进行,这样稳妥,而不虑大乱,尽量减少波动,维护地方秩序。
另外,对于皇帝迁豪的目的,魏仁溥也很明白,本质上与川蜀那次差不多,打破其原有的等级体系,加强朝廷对江南的控制力与影响力,还能通过此举缓解其社会矛盾,能够看到对大汉统治利处的地方,因此与窦仪不同,魏仁溥选择支持。魏仁溥,从来都不是一个为迎合皇帝而无条件投赞同票的人,如果于国不利,也是会劝谏的。
而与川蜀那次所不同的是,那一次是用激烈而残酷的手段进行整饬,对于江南,刘皇帝打算手段柔和些。当然,可以想见的是,在朝廷的强权施加到那些土豪身上时,他们可不会觉得柔和。
做了一番认真的思考,刘承祐觉得,今岁以前,就开始大笔动作,确实不太现实,除非他真想像蜀中那样不论善恶贵贱,来一次彻底的推倒重建。
沉吟了一会儿,刘承祐道:“就如魏卿所言!如欲安治,首在选吏,在此事上,尤其不能放松!”
听他这么说,负责吏部事的窦仪拱手保证道:“陛下,吏部已自江北选吏一百一十七人,前往金陵,听候安排。另,考察专使也已南下,配合江南道司,对旧官进行考评!至于两江司主官任命,还需陛下指示!”
刘承祐点了点头,略加考虑,
广政殿内,眼见着安静了下来,在场诸公都是平日里与皇帝来往密切的大臣,对于皇帝的脾性多有所了解,刘承祐这一开口,基本都明白他的意思了。
然而,对于其提议,一时间却没人应答,似窦仪者,脸上则露出了明显的迟疑之状。扫视诸臣一眼,刘承祐微微一笑:“怎么,诸卿心存疑议?若有异见,直言无妨!”
窦仪历来是个敢说话的人,闻声,直接道:“陛下,江南初安,士农工商皆欠安抚,而今局面尚可,如若下迁豪之令,臣只恐江南地区,会有反复!陛下以大军征伐,尚严肃军纪,安护黎民,使江南士民少罹于战火,眼下州县降而未附,不宜大动,以免生乱,祸及地方!”
窦仪给出了很明确的反对态度,闻之,刘承祐给了他一个眼神,语气稍显平淡地说道:“惧何反复?生何动乱?江南豪右,比之江南黎庶,有多少人?即便有动乱,比之当年川蜀之乱如何?”
刘皇帝的问话,一句比一句冷淡,也一句比一句强硬,坚决的意志也自话锋中表露无遗。窦仪也面无惧色,拱手应道:“陛下,川蜀之乱,伤亡数万,靡粮伤财更甚,至今犹有遗创未复,难道陛下欲以川蜀之乱复刻江表?”
“放肆!”这时,边上的内侍孙彦筠斥了一句:“窦尚书,你要犯上吗?”
此言落,窦仪老眉一挑,蔑视地看向这阉宦,不过还不待他开口,刘皇帝已然冷冷斥道:“闭嘴!这是什么地方,有你说话的份吗?”
刘承祐目光冷冽,语气严重,吓了孙彦筠一大跳,顾不得多想,扑通一下跪倒在地,伏首道:“小的莽撞多嘴,请官家责处!”
刘承祐没有继续搭理这老太监,收回目光,但表情仍旧不善,看向窦仪。不过,窦仪仍是满脸肃然,一身正气,毫无怯态。见状,刘承祐的脸色缓和了下来,轻笑道:“窦卿所言,老成为国,不过,朕以为,你多虑了。而今大军在南,军纪严明,对士民百姓,无有侵犯,何惧川蜀之乱复发?再者,有大汉将士在彼,还怕无法制暴戡乱吗?”
刘皇帝的这话,显然不能说服窦仪,眼瞧他还欲开言,刘承祐却不打算听了,而瞧向还没发表看法的魏仁溥,道:“魏卿觉得如何?”
魏仁溥不似窦仪,犯颜直谏,略作考虑,拱手问刘皇帝:“陛下打算何时迁豪?”
作为追随刘皇帝十多年的老臣,魏仁溥对他的了解可谓深了,虽然不如陶谷等人,喜欢去猜测皇帝的心思,但是什么事情能劝,该如何劝,他心里都有数。
似迁豪之事,其意明显坚决,不是他们这些做臣下的三两句话就能劝住的,因此,魏仁溥没有就迁与不迁的问题上纠结,而是直接考虑具体的迁徙事项,如何在稳定治安、减小动荡的基础上办成此事,而关键在于,迁徙的时机,就怕皇帝太心急了。
近来,因为南方进展神速、统一在即的原因,刘皇帝已然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急躁,虽然还不至于智昏犯浑,但总归不是好的迹象。当然,抱有如此心理的,又何止刘皇帝一个人,只是在当下的大汉体制之下,刘皇帝一个人的意志对于江山社稷的影响太大了。
闻魏仁溥之问,刘承祐果然和颜悦色的,那目光中分明在说:这些才是你们该考虑的。虽然心中已有计议,刘承祐还是做出一副采纳群议的姿态,对魏仁溥道:“魏卿觉得何时可着手施行?”
听皇帝这样的回应,魏仁溥心中微松了口气,还好,刘承祐语气中倒没有急于求成。神情从容了些,魏仁溥禀道:“臣以为,眼下还当以安抚为先,待汉制施行,军政初安,便可着手!”
大概是觉得自己的回答太笼统,难以让皇帝满意,魏仁溥继续道:“以臣之愚见,长则九月,短则半载,江南归治,而无虑反复!”
就魏仁溥的意见而言,也很明确,希望一步一步进行,这样稳妥,而不虑大乱,尽量减少波动,维护地方秩序。
另外,对于皇帝迁豪的目的,魏仁溥也很明白,本质上与川蜀那次差不多,打破其原有的等级体系,加强朝廷对江南的控制力与影响力,还能通过此举缓解其社会矛盾,能够看到对大汉统治利处的地方,因此与窦仪不同,魏仁溥选择支持。魏仁溥,从来都不是一个为迎合皇帝而无条件投赞同票的人,如果于国不利,也是会劝谏的。
而与川蜀那次所不同的是,那一次是用激烈而残酷的手段进行整饬,对于江南,刘皇帝打算手段柔和些。当然,可以想见的是,在朝廷的强权施加到那些土豪身上时,他们可不会觉得柔和。
做了一番认真的思考,刘承祐觉得,今岁以前,就开始大笔动作,确实不太现实,除非他真想像蜀中那样不论善恶贵贱,来一次彻底的推倒重建。
沉吟了一会儿,刘承祐道:“就如魏卿所言!如欲安治,首在选吏,在此事上,尤其不能放松!”
听他这么说,负责吏部事的窦仪拱手保证道:“陛下,吏部已自江北选吏一百一十七人,前往金陵,听候安排。另,考察专使也已南下,配合江南道司,对旧官进行考评!至于两江司主官任命,还需陛下指示!”
刘承祐点了点头,略加考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