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549节(2/3)
基础上,逐步同化。绥靖的意义在后世已经变成了软弱、投降,为人所鄙弃,然而,其本意绝不是一味的退让与妥协,只是顾全大局的一种政策罢了。
魏仁溥这干宰臣,自是老成谋国,在大局抵定的情况下,不欲采取急切的政策与过激的手段,以免节外生枝,也是可以理解的。
刘皇帝也理解,因而认同了他们的想法。当然,最主要的是,众臣深明皇帝吞并消化党项人的目标,也是朝着那个方向却努力。
有了这个认识,与刘皇帝达成共识,也就不难了。
相较之下,对于拓跋李氏,就不那么客气了,其三代以内,不论嫡旁系,悉数迁出,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经过商讨,决定将自李光睿以下的李氏族人,全部迁到河北。在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上,最终选择了集中,无他,方便管理,迁徙的目的地,则是相州。
银州与绥州,并没有出乎意料,很快就陆续投降归附。毕竟,此前一直表现得强硬,实力也最雄厚的李光睿都投降了,他们哪里还能有其他选择,都老老实实的。
在夏绥四州尽复之后,朝廷的善后命令也相继而到,没有任何的拖延,杨业与王祐便按照朝廷的政策方针,再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落实。
迁族的事情,在拓跋李氏内部,自然引起了强烈不满,重土念家,可不是汉人独有,党项人同样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故土。
尤其是李氏,他们早已是脱离了传统游牧生产方式的“新党项人”。同时,对李氏进行大迁徙,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怨声载道,再加上,拓跋原本就是党项大部,而李氏嫡系自李思恭开始,也是旺盛繁衍,仅家族就是一大堆人,想要把这干人迁出,可想而知其中难度。
当然,人为刀俎,彼为鱼肉,在大汉的强权下,李氏内部有再大的怨气与不满,在汉军横行的时代,也容不得他们有更多的选择。
杨业可是得到了皇帝的授意,顺昌逆亡,他的战刀,可还未怎么开刃了。
另一方面,则是对原定难军军队的处理事项,在此事方面,要谨慎得多,没有任何事务,比军队出了问题,造成的破坏还要严重。
夏绥四州的军队,加起来也有上万人,其中汉籍全部保留,其军中精壮骨干,一部分挑出充入番部以及就地戍防,还有一部分则调至东京禁军,深入同化。
剩下有六千余众,全部外迁,名义上是调走,这回不是内迁,而是发戍至山阳。宋琪在山阳任上,时不时地向刘皇帝要人,这回给他一份大礼。
六千定难士兵,可不是单纯的六千卒,而是把他们的一家老小都包含在内的,是整整六千户人口,对于边地而言,足可充实好几个县了。
如此,将定难军一番拆分,不管其他人怎么看,他自己心里是舒坦了很多。
当然,刘皇帝自己心里也有谱,事情绝不会轻松,党项人也不会就真的那么听话,那么顺服。在排除直接反叛的可能下,大汉在夏绥的统治,还需经历不小的考验。
要看王祐与杨业的能力。显而易见的,杨业此番平定夏绥,最考验的不是他统军作战的能力,而是他协调关系、处置俗务的能力,到目前为止,做得还不错,杨业是个有大局观的帅才。
第88章 皇长孙出世
“陛下,关于党项各部首领请求入京朝拜之事,当如何回复?”石熙载又请示道。
闻之,刘承祐脸上并没有出现多少变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道:“这是好事,他们愿意来见识一番东京的景象,朕也欢迎,届时,让理藩派人好生招待一番就是了!”
“是!”
“对李氏以及夏州兵的迁徙工作,进展如何?”刘承祐问起。
“根据此前的奏报,杨业与王祐已然着手落实!”石熙载答道:“臣稍后书文一封,察问可知详情!”
“此事务必重视,诏令杨业、王祐,尤加警惕,朕不想在此事上出现什么乱子!”刘承祐强调一番。
“遵命!”
在内地迁豪、迁民,前前后后都闹出了不少乱子,产生不少问题,而况于强迁这些尚未服王化的党项胡虏。对此,刘承祐不得不多加几分小心,多几句叮咛。
不过夏绥的党项人与内地的情况又有所不同,他们是实际上的被征服者,在这一点上,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而有大军在,这便是推行朝廷政策最有力的保证。
此前刘皇帝就说过,倘若最终党项部族不服王化,仍要生乱,与朝廷为敌,那么他将不惜一切代价,不吝任何手段,以平灭之。如今,刘皇帝是越来越硬气了。
沉吟了下,刘承祐继续问:“关于四州的治理与镇守将吏,可议出个结果了?”
“根据政事堂及枢密院上奏,暂时维持现状,以王祐总管夏绥四州政事,杨业坐镇夏州统兵镇抚,待法制推行开来,人心稍安,再作调整!”王祐答道。
“嗯!”应了声,刘皇帝对此显然也没有其他看法,说道:“此前,朕以关内辖境过广,不便治理,只因党项割据北部,未作调整。而今夏绥既下,关内清肃,不当再维持原制。关内大道,当拆分为二,具体如何划分,所涉州县废置与否,让政事
魏仁溥这干宰臣,自是老成谋国,在大局抵定的情况下,不欲采取急切的政策与过激的手段,以免节外生枝,也是可以理解的。
刘皇帝也理解,因而认同了他们的想法。当然,最主要的是,众臣深明皇帝吞并消化党项人的目标,也是朝着那个方向却努力。
有了这个认识,与刘皇帝达成共识,也就不难了。
相较之下,对于拓跋李氏,就不那么客气了,其三代以内,不论嫡旁系,悉数迁出,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经过商讨,决定将自李光睿以下的李氏族人,全部迁到河北。在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上,最终选择了集中,无他,方便管理,迁徙的目的地,则是相州。
银州与绥州,并没有出乎意料,很快就陆续投降归附。毕竟,此前一直表现得强硬,实力也最雄厚的李光睿都投降了,他们哪里还能有其他选择,都老老实实的。
在夏绥四州尽复之后,朝廷的善后命令也相继而到,没有任何的拖延,杨业与王祐便按照朝廷的政策方针,再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落实。
迁族的事情,在拓跋李氏内部,自然引起了强烈不满,重土念家,可不是汉人独有,党项人同样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故土。
尤其是李氏,他们早已是脱离了传统游牧生产方式的“新党项人”。同时,对李氏进行大迁徙,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怨声载道,再加上,拓跋原本就是党项大部,而李氏嫡系自李思恭开始,也是旺盛繁衍,仅家族就是一大堆人,想要把这干人迁出,可想而知其中难度。
当然,人为刀俎,彼为鱼肉,在大汉的强权下,李氏内部有再大的怨气与不满,在汉军横行的时代,也容不得他们有更多的选择。
杨业可是得到了皇帝的授意,顺昌逆亡,他的战刀,可还未怎么开刃了。
另一方面,则是对原定难军军队的处理事项,在此事方面,要谨慎得多,没有任何事务,比军队出了问题,造成的破坏还要严重。
夏绥四州的军队,加起来也有上万人,其中汉籍全部保留,其军中精壮骨干,一部分挑出充入番部以及就地戍防,还有一部分则调至东京禁军,深入同化。
剩下有六千余众,全部外迁,名义上是调走,这回不是内迁,而是发戍至山阳。宋琪在山阳任上,时不时地向刘皇帝要人,这回给他一份大礼。
六千定难士兵,可不是单纯的六千卒,而是把他们的一家老小都包含在内的,是整整六千户人口,对于边地而言,足可充实好几个县了。
如此,将定难军一番拆分,不管其他人怎么看,他自己心里是舒坦了很多。
当然,刘皇帝自己心里也有谱,事情绝不会轻松,党项人也不会就真的那么听话,那么顺服。在排除直接反叛的可能下,大汉在夏绥的统治,还需经历不小的考验。
要看王祐与杨业的能力。显而易见的,杨业此番平定夏绥,最考验的不是他统军作战的能力,而是他协调关系、处置俗务的能力,到目前为止,做得还不错,杨业是个有大局观的帅才。
第88章 皇长孙出世
“陛下,关于党项各部首领请求入京朝拜之事,当如何回复?”石熙载又请示道。
闻之,刘承祐脸上并没有出现多少变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道:“这是好事,他们愿意来见识一番东京的景象,朕也欢迎,届时,让理藩派人好生招待一番就是了!”
“是!”
“对李氏以及夏州兵的迁徙工作,进展如何?”刘承祐问起。
“根据此前的奏报,杨业与王祐已然着手落实!”石熙载答道:“臣稍后书文一封,察问可知详情!”
“此事务必重视,诏令杨业、王祐,尤加警惕,朕不想在此事上出现什么乱子!”刘承祐强调一番。
“遵命!”
在内地迁豪、迁民,前前后后都闹出了不少乱子,产生不少问题,而况于强迁这些尚未服王化的党项胡虏。对此,刘承祐不得不多加几分小心,多几句叮咛。
不过夏绥的党项人与内地的情况又有所不同,他们是实际上的被征服者,在这一点上,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而有大军在,这便是推行朝廷政策最有力的保证。
此前刘皇帝就说过,倘若最终党项部族不服王化,仍要生乱,与朝廷为敌,那么他将不惜一切代价,不吝任何手段,以平灭之。如今,刘皇帝是越来越硬气了。
沉吟了下,刘承祐继续问:“关于四州的治理与镇守将吏,可议出个结果了?”
“根据政事堂及枢密院上奏,暂时维持现状,以王祐总管夏绥四州政事,杨业坐镇夏州统兵镇抚,待法制推行开来,人心稍安,再作调整!”王祐答道。
“嗯!”应了声,刘皇帝对此显然也没有其他看法,说道:“此前,朕以关内辖境过广,不便治理,只因党项割据北部,未作调整。而今夏绥既下,关内清肃,不当再维持原制。关内大道,当拆分为二,具体如何划分,所涉州县废置与否,让政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