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617节(2/4)
刘旸也有话直说:“荣公,锦州如此难下,如久挫坚城,是否影响大局?”
注意到刘旸眼神中流露出的忧虑之情,赵匡胤脸上绽开一道让人放心的笑容,安慰着这个青年太子:“殿下不必忧心,战事才正入佳境,我军全力尚出其一,攻之虽难,但辽军守之亦蹙!还需沉心静气,从容应对!”
见赵匡胤表现淡定,刘旸的心中少许焦虑似乎也缓解不少,拱手道:“我不知兵,临机决断,还需仰仗荣公啊!”
有一个充分信任的上级领导,对指挥将帅而言,是很难得的事情。对刘旸之言,赵匡胤没有其他表示,郑重回礼:“臣万死不辞!”
“若是王老将军那里能取得突破就好了!”刘旸目光投向西边,王彦超领军北上,胜负未定。
赵匡胤道:“北面地形比之辽西更加负杂,不过辽军守备不似这边强硬,王彦超沙场宿将,纵不足进取,至少不虑其败!”
停顿了一下,赵匡胤又道:“郭廷渭那边,增兵之后,已然向辰、耀挺进,我们这两军,只要有一路取得突破,那辽军布置的防线,都将陷入崩溃。因此,战局仍旧掌握在我军手中!”
“时辰已晚,殿下观战一日,也辛苦了,早些歇息吧!”注意到刘旸脸上的疲惫之情,赵匡胤关心道。
闻言,刘旸摇摇头,叹道:“如何能歇得住?将士伤亡甚多,我当去伤兵营看看,不能与将士浴血同死,必要的抚慰又岂能吝惜……”
第232章 西域形势一片大好
时入夏中,开宝八年也快过去一半了,大汉的北伐事业,进行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双方在长达万里的边境线上,展开殊死搏杀。
到五月下旬,战局逐渐进入僵持阶段,从整体来看,大汉还是占据着主动的。毕竟,大汉在国力上的优势太明显了,而辽国才经新旧交替的震荡,一切都难称安定,就要不得不强行将整个国家都扭转到战争的轨道上来。
而辽国之所以能与大汉扳手腕到如今的程度,既得益其不弱的军事实力,也因为他有一个年轻却英明的皇帝,兼有大量具备文武才干的英杰,在国难临头的情况下,勉强做到了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但是,不论辽国如何奋力抗争,双方在国力上的差距是改变不了的,硬实力上的悬殊是难以弥补的,大汉这边同样是精锐齐出,英雄辈出。
战争或许具备一定的偶然性,存在发生奇迹的可能,但还是那句话,大汉凭借着雄厚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可以败一次、两次乃至三次,只要不伤大局,就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辽国则不行,遭受一次重创,就可能一发不可收拾,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随着战争的进行,压力则是成倍地转向辽国那边。
要知道,此次大汉春季出征,对国内的生产都造成了重大影响,何况于辽国。随着各线战事的展开,各种战报陆续汇总到枢密院,刘皇帝甚至有凭国力耗死辽国的决心。
一年打不下,就打一年,两年打不下,就打两年,三年……在这种战争模式下,辽国扛不过三年,甚至于,就开宝八年,想要顺顺利利地熬过去,都会十分艰难,这还得在汉军没有重大突破的前提下。
论军事才干,这么多年下来,刘皇帝没有太多的进步,但是在眼光上,绝对是无与伦比的,像这种欺负人的战法,他也最熟悉,最喜欢。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刘皇帝也往往稳如老狗。
纵观整个战局,自西向东,汉军处于全面进攻的态势。河西那边,博望侯郭进率领一万步骑西出,挺进西域。
对大汉的军队做个排行榜的话,河西军队绝对是名列前茅的,甚至能比过禁军精英,剽悍的民风,高素质的兵源,以及常年的实战训练,都造就了河西军队的威名。
而郭进此番西出,在兵力上虽然不能算雄厚,但影响是巨大的,带给西域的辽军以极大的压力,从汉军西征开始,就已经动摇其并不牢固的统治了。
无数胜利造就了大汉帝国的威名,影响早就深入西域,而西域百姓的情况,用一句话就可以形容,苦辽久矣!
有汉军这个靠山在,饱受辽军残暴统治的西域各族人民,胆子也都壮了起来,在汉军兵进伊州之后,便打着各式各样的旗号,起义反抗契丹人的统治,东起伊州,西至焉耆,无不望风影从。
其中声势最大的,自然是仆勒这个回鹘旧贵族率领的义军了。在过去近十年的西域风云变幻中,仆勒是个避不开的人物,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此人与大汉的关系尤其亲厚。
刘皇帝都亲自接见过他好几次,对其忠诚、智慧与大义,十分赞赏。近一年半的时间内,仆勒几度潜回西域,组织起了好几次反抗契丹人的统治,虽然最终由于实力不足,都被扑灭,未能成事想,没有能够掀起大风浪。
但是,背靠大汉,有着大汉的支持,也给了他充足的信心,给他越挫越勇的底气,不断重来的机会。
郭进西征之后,最先响应的就是仆勒,当时他正率领几百仇恨契丹统治的回鹘人在伊州附近打游击。得益于同大汉的紧密联系,他对于汉军的西进也是早有准备,在郭进西来之后,就迅速派人传播大汉西征,
注意到刘旸眼神中流露出的忧虑之情,赵匡胤脸上绽开一道让人放心的笑容,安慰着这个青年太子:“殿下不必忧心,战事才正入佳境,我军全力尚出其一,攻之虽难,但辽军守之亦蹙!还需沉心静气,从容应对!”
见赵匡胤表现淡定,刘旸的心中少许焦虑似乎也缓解不少,拱手道:“我不知兵,临机决断,还需仰仗荣公啊!”
有一个充分信任的上级领导,对指挥将帅而言,是很难得的事情。对刘旸之言,赵匡胤没有其他表示,郑重回礼:“臣万死不辞!”
“若是王老将军那里能取得突破就好了!”刘旸目光投向西边,王彦超领军北上,胜负未定。
赵匡胤道:“北面地形比之辽西更加负杂,不过辽军守备不似这边强硬,王彦超沙场宿将,纵不足进取,至少不虑其败!”
停顿了一下,赵匡胤又道:“郭廷渭那边,增兵之后,已然向辰、耀挺进,我们这两军,只要有一路取得突破,那辽军布置的防线,都将陷入崩溃。因此,战局仍旧掌握在我军手中!”
“时辰已晚,殿下观战一日,也辛苦了,早些歇息吧!”注意到刘旸脸上的疲惫之情,赵匡胤关心道。
闻言,刘旸摇摇头,叹道:“如何能歇得住?将士伤亡甚多,我当去伤兵营看看,不能与将士浴血同死,必要的抚慰又岂能吝惜……”
第232章 西域形势一片大好
时入夏中,开宝八年也快过去一半了,大汉的北伐事业,进行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双方在长达万里的边境线上,展开殊死搏杀。
到五月下旬,战局逐渐进入僵持阶段,从整体来看,大汉还是占据着主动的。毕竟,大汉在国力上的优势太明显了,而辽国才经新旧交替的震荡,一切都难称安定,就要不得不强行将整个国家都扭转到战争的轨道上来。
而辽国之所以能与大汉扳手腕到如今的程度,既得益其不弱的军事实力,也因为他有一个年轻却英明的皇帝,兼有大量具备文武才干的英杰,在国难临头的情况下,勉强做到了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但是,不论辽国如何奋力抗争,双方在国力上的差距是改变不了的,硬实力上的悬殊是难以弥补的,大汉这边同样是精锐齐出,英雄辈出。
战争或许具备一定的偶然性,存在发生奇迹的可能,但还是那句话,大汉凭借着雄厚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可以败一次、两次乃至三次,只要不伤大局,就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辽国则不行,遭受一次重创,就可能一发不可收拾,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随着战争的进行,压力则是成倍地转向辽国那边。
要知道,此次大汉春季出征,对国内的生产都造成了重大影响,何况于辽国。随着各线战事的展开,各种战报陆续汇总到枢密院,刘皇帝甚至有凭国力耗死辽国的决心。
一年打不下,就打一年,两年打不下,就打两年,三年……在这种战争模式下,辽国扛不过三年,甚至于,就开宝八年,想要顺顺利利地熬过去,都会十分艰难,这还得在汉军没有重大突破的前提下。
论军事才干,这么多年下来,刘皇帝没有太多的进步,但是在眼光上,绝对是无与伦比的,像这种欺负人的战法,他也最熟悉,最喜欢。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刘皇帝也往往稳如老狗。
纵观整个战局,自西向东,汉军处于全面进攻的态势。河西那边,博望侯郭进率领一万步骑西出,挺进西域。
对大汉的军队做个排行榜的话,河西军队绝对是名列前茅的,甚至能比过禁军精英,剽悍的民风,高素质的兵源,以及常年的实战训练,都造就了河西军队的威名。
而郭进此番西出,在兵力上虽然不能算雄厚,但影响是巨大的,带给西域的辽军以极大的压力,从汉军西征开始,就已经动摇其并不牢固的统治了。
无数胜利造就了大汉帝国的威名,影响早就深入西域,而西域百姓的情况,用一句话就可以形容,苦辽久矣!
有汉军这个靠山在,饱受辽军残暴统治的西域各族人民,胆子也都壮了起来,在汉军兵进伊州之后,便打着各式各样的旗号,起义反抗契丹人的统治,东起伊州,西至焉耆,无不望风影从。
其中声势最大的,自然是仆勒这个回鹘旧贵族率领的义军了。在过去近十年的西域风云变幻中,仆勒是个避不开的人物,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此人与大汉的关系尤其亲厚。
刘皇帝都亲自接见过他好几次,对其忠诚、智慧与大义,十分赞赏。近一年半的时间内,仆勒几度潜回西域,组织起了好几次反抗契丹人的统治,虽然最终由于实力不足,都被扑灭,未能成事想,没有能够掀起大风浪。
但是,背靠大汉,有着大汉的支持,也给了他充足的信心,给他越挫越勇的底气,不断重来的机会。
郭进西征之后,最先响应的就是仆勒,当时他正率领几百仇恨契丹统治的回鹘人在伊州附近打游击。得益于同大汉的紧密联系,他对于汉军的西进也是早有准备,在郭进西来之后,就迅速派人传播大汉西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