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726节(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奏章来自兖州,是兖州府张齐贤行文上呈,内容所述,乃是兖州当地的救灾情况。当然,如果仅是灾情,是不至于让赵普露出这等凝思的。
    在过去那场席卷整个中原的水灾中,地处河南腹地的兖州,自然也在受害之列。不过,比起沿河地带,兖州的情况要相对良好些。所遭受的主要是雨灾,但损失同样不少,在已经结束的夏税统计中,兖州田地里的产出仍旧锐减。
    再加上张齐贤应对得力,到目前为止,在澶州、大名府几地疫病仍在肆虐之时,兖州境内却是相安无事,并且已经进入休养恢复的轨道。
    而让赵普感到迟疑的,还是那两个字:封禅。
    当初,让张齐贤赴任兖州,其主要目的,就是为刘皇帝的封禅大典打前站,做准备。为此,赵普还专门对张齐贤进行了一番面授机宜。
    按照原本的计划,张齐贤有大概一年的时间在兖州进行准备事宜,待到开宝十一年春,御驾便可东巡,前往泰山。
    而到任兖州之后,张齐贤也迅速展开工作,征召民力,开通山道,修建祀坛。这劳民伤财的事,总归是需要时间的,张齐贤也非急功近利之徒,一切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突如其来的灾害,几乎使得兖州对封禅的筹备事宜彻底进入停滞状态。
    哪怕身负使命,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张齐贤的主要精力也花在救灾护民方面。一直到如今,州内情况转好,耽搁了的封禅筹备事宜,也再度提上日程。
    张齐贤的请示,也就来了。虽然在奏章中的言语有些隐晦,但意思是表明了,那就是是否继续进行准备。
    封禅的事,并没有昭告天下,这一切都是在刘皇帝的暧昧表现中,经由赵普这些体贴上意的大臣,进行前期准备。
    如果没有意外,就等着大汉各地祥瑞涌现,内外官民积极请命,刘皇帝在万众推戴之下,降诏封禅。
    但偏偏就出现意外了,在这二十年一遇的大灾大害面前,刘皇帝再去泰山,祭天祀地,勒石述功,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张齐贤的奏章透着两层意思,第一,封禅计划是否如期进行;第二如果继续进展,那么他就要请求朝廷的支援,以州内的现状,紧靠兖州的人财物力,是远远不足的。
    赵普也正是洞悉其意,才感觉到为难,其中的利害关系,也值得多加思量。他们是体会上意,从而展开筹备事宜,如今,出了这等波折,下一步该如何进展,也值得商榷。
    有的时候,好事能变成坏事,功劳也能变成罪过,尤其是事关皇帝声名的时候。
    考虑再三,收起奏章,赵普还是决定,要就此事同刘皇帝再做一些沟通,这等事,这等情况,还得请刘皇帝明确圣意,不要再暧昧。
    而赵普只盼,提及此事时,刘皇帝不要装模作样地问竟有此事,明知故问地表示诧异……
    第465章 辽奸
    秋阳低沉,难掩寂寥,凄风之中,一道身影束手束脚,恭立于崇政殿前,就如一颗垂首的苍松,纹丝不动。
    殿庑下,内侍低眉,宿卫直立,对于其人漠不关心,只是坚守在自己岗位上,来人也很淡定,安安静静地等待着,看起来很有气度的样子。
    赵普赶到之时,正见到此人,也不由多看了两眼。而原本低眉顺眼的内侍,眼神立刻就尖了起来,发现赵普,顿时来了精神,殷勤地迎了上去:“见过相公。”
    “嗯!”对于这些在御前伺候的内侍,赵普并没有摆出宰相的架子,微笑着点点头,问:“陛下可在?”
    刘皇帝的行踪,对于外朝而言,还是很神秘的,赵普也知道刘皇帝这些日子,经常出宫,并不敢确认来了就能面圣。
    或许就是心里知道,也不好表现出来,做臣子,对皇帝行踪不能不关注,但若是了解地太清楚,那可就犯忌讳了。
    “回相公,陛下刚回宫不久!”内侍应道:“小的这就去通报!”
    “有劳了!”赵普点点头。
    然后,也到殿前站下,与适才那人站在一块儿。见到赵普,也露出一道亲切的笑容,并没有因为区别对待而生怨气,拱手道:“下官见过赵相!”
    赵普神态自然地站好,偏头打量了这面色微暗、一脸长须的老者,笑应道:“萧侍郎不必多礼,何时到东京的?”
    此人正是契丹降臣萧思温,此番东巡,他本不在随驾之列,如今却突然出现,还候见于殿前,赵普自然好奇,难免少许探究之心。
    闻问,萧思温答道:“午后初至,特来觐见陛下。”
    “是北面出了什么事吗?”赵普问。
    萧思温脸上露出一抹赞叹之色,一副钦佩的样子,说:“赵相果然慧眼如炬,洞若观火,正如所言,契丹传来了一则消息,下官想或许对朝廷有用!”
    萧思温南奔大汉后,被授予兵部侍郎头衔,高高供起,但并无半点实权。不过,他对于大汉还是有不小价值的,毫无疑问,乃是大汉对契丹事务方面的专家,含金量十足,可比半路出家的王昭远要厉害得多。
    因此,萧思温在大汉朝中的定位,就是对契丹事务顾问,不时能够得到刘皇帝召见,咨之以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