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729节(2/4)
事情,容不得一点质疑与怠慢。
因此,同样是劳民伤财,至少在兖州府内进行的诸多工程中,倒也没有造成民怨。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与寻常时期的劳役、兵役负担不同,这一次是劳有所得,口粮、被服、工具都由官府提供,被征召的劳役们只需要提供他们最有价值的劳力,并且每个人都能根据劳动成果获得钱粮、役期上的奖赏。
按照朝廷的指示、兖州府的解读,那就是封禅大典是陛下与朝廷的大事,在这其中,体现的是皇帝的功业、朝廷强大、国家的富足,不能以压榨百姓以达目的,相反,要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顺天应民,恩泽于民。
上百万贯的款项及各项资源挥洒下去,对于兖州当地的官民而言,也确实算得上是一份福音。
而在过去的开宝十年冬季中,兖州府也明显成为了中原州治中最具活力的一地,显然,由于封禅的影响,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哪怕只是一时的。
在过往大汉展开的诸多工程中,哪怕是河工直道、两京重建这样的重点工程,都难说是一片风清,否则后面也不会爆发出那么多的贪腐弊案。
但在兖州府内进行的各项工程,则可以用清澈透明来形容,除了张齐贤近乎变态的监督落实之外,也在于事情的严肃性。
这种政治任务,办好了是功绩,办不好就是罪过,哪怕是些客观因素,都难赎罪,而若因人为因素出了岔子,那就要人命了。
一直到开宝十一年二月十五,在会和了自洛阳东来的皇后、太子、宗室、公卿及百官之后,御驾正式自开封出发,东向兖州,目的泰山,进行封禅。
同样一件事,在开宝十年,就不合时宜,到了开宝十一年,就是人心所向,万众推戴。
第472章 声势浩大
毫无疑问,封禅出巡乃是刘皇帝历次出巡中声势阵仗最大的一次,不论从人员规模来看,出行规格,还是物资消耗,都是冠绝其帝王生涯。
仅从随驾人员来说,内外宫人、贵族、官僚、军队、职吏便超过了七万人,而这七万多人中,除了宿卫仆侍,大部分都是大汉的精英阶层,囊括了几乎整个上层统治阶级。
可以说,如果这一支队伍出了什么意外,那么大汉帝国必然伤筋动骨,毕竟帝后、太子、诸王、宗室,以及几乎所有贵族、朝廷大臣,都在随行之列。
这些人,都是大汉帝国真正的基石,如果出现问题,那于整个帝国而言,纵然不是山崩地摧,那也将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因此,此番出行的安全保障等级,也是无限拔高。
随众之中,还包括至少一半的地方军政大员,除了了西南、西北、东北等特殊地区的少数军政主官脱不开身外,其余道级乃至州府级别的官僚,都是主动上表请示,意图共襄盛事。
当然,获得批准的,是少之又少。不过,即便如此,各地的官僚们也是想方设法,削尖了脑袋想要往上凑。
就拿开年崇元殿大朝来说,选择亲自来京述职道贺的地方大吏,比以往翻了两倍有余。而这些人,都是早早地便收到消息的,到了开封后,也都逗留不去,赶都赶不走,就等着御驾起行,他们好顺势随驾。
而对于大汉帝国来说,也是难得似此次这般,内外大臣齐聚,这本身就是一场难得的盛会了,过去没有,未来大抵也很难再重现。
鉴于此情,政事堂还专门下达政令,要求诸道州官府在治安上加强管控,各地驻军在值守上提高戒严,务必保证封禅期间各地军政正常运转,尤其不能耽误农事。
至于大汉诸边,尤其是北地,更是进入战备状态,边境管控进一步提升,大张旗鼓,郑重其事,毕竟,自西向东,也有不少戍边大将进京,在边事上难免出现一些疏漏,靠这种强势的态度与举措震慑不臣以及宵小。
虽然在各地军政方面,朝廷已经有预见性地做了些针对安排,但不可避免的,封禅之于地方还是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的。
即便如此,还是阻止不了的各地官僚,尤其是那些有资格的官僚,在此事上的积极。原本,这或许只是刘皇帝的一次政治作秀,但不知觉间,已然成为了大汉朝廷内外臣工们的一次狂欢。
对于很多官僚,尤其是地方官僚来说,参与封禅,观礼盛会,已然成了一份难得的政治资历,是地位的体现。
甚至于,就连封禅之时,所有人的站位次序,都引得了一番竞争,给具体负责的赵普带去了不小的压力与麻烦,想要从中取得一个平衡,着实不容易。
眼瞧着动静越搞越大,事情也越来越复杂,甚至性质都有所变味,刘皇帝心里都不免泛起些嘀咕,认为有些过于张扬招摇了。
不过,心中的少许迟疑,也只小小地体现在行动上,除了发表一份不痛不痒的示谕声明之外,也没有再多的动作了。
一切,都交给赵普他们去操办,事实上,封禅大典前前后后筹备了那么久,已不是过程中的些许波折就能够影响到的。
诏书早已颁布,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引发怎样的影响,咬着牙也要进行下去。至于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只能后面再吸取教训,该整便整,该改便改。
十五日自开封出发,
因此,同样是劳民伤财,至少在兖州府内进行的诸多工程中,倒也没有造成民怨。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与寻常时期的劳役、兵役负担不同,这一次是劳有所得,口粮、被服、工具都由官府提供,被征召的劳役们只需要提供他们最有价值的劳力,并且每个人都能根据劳动成果获得钱粮、役期上的奖赏。
按照朝廷的指示、兖州府的解读,那就是封禅大典是陛下与朝廷的大事,在这其中,体现的是皇帝的功业、朝廷强大、国家的富足,不能以压榨百姓以达目的,相反,要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顺天应民,恩泽于民。
上百万贯的款项及各项资源挥洒下去,对于兖州当地的官民而言,也确实算得上是一份福音。
而在过去的开宝十年冬季中,兖州府也明显成为了中原州治中最具活力的一地,显然,由于封禅的影响,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哪怕只是一时的。
在过往大汉展开的诸多工程中,哪怕是河工直道、两京重建这样的重点工程,都难说是一片风清,否则后面也不会爆发出那么多的贪腐弊案。
但在兖州府内进行的各项工程,则可以用清澈透明来形容,除了张齐贤近乎变态的监督落实之外,也在于事情的严肃性。
这种政治任务,办好了是功绩,办不好就是罪过,哪怕是些客观因素,都难赎罪,而若因人为因素出了岔子,那就要人命了。
一直到开宝十一年二月十五,在会和了自洛阳东来的皇后、太子、宗室、公卿及百官之后,御驾正式自开封出发,东向兖州,目的泰山,进行封禅。
同样一件事,在开宝十年,就不合时宜,到了开宝十一年,就是人心所向,万众推戴。
第472章 声势浩大
毫无疑问,封禅出巡乃是刘皇帝历次出巡中声势阵仗最大的一次,不论从人员规模来看,出行规格,还是物资消耗,都是冠绝其帝王生涯。
仅从随驾人员来说,内外宫人、贵族、官僚、军队、职吏便超过了七万人,而这七万多人中,除了宿卫仆侍,大部分都是大汉的精英阶层,囊括了几乎整个上层统治阶级。
可以说,如果这一支队伍出了什么意外,那么大汉帝国必然伤筋动骨,毕竟帝后、太子、诸王、宗室,以及几乎所有贵族、朝廷大臣,都在随行之列。
这些人,都是大汉帝国真正的基石,如果出现问题,那于整个帝国而言,纵然不是山崩地摧,那也将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因此,此番出行的安全保障等级,也是无限拔高。
随众之中,还包括至少一半的地方军政大员,除了了西南、西北、东北等特殊地区的少数军政主官脱不开身外,其余道级乃至州府级别的官僚,都是主动上表请示,意图共襄盛事。
当然,获得批准的,是少之又少。不过,即便如此,各地的官僚们也是想方设法,削尖了脑袋想要往上凑。
就拿开年崇元殿大朝来说,选择亲自来京述职道贺的地方大吏,比以往翻了两倍有余。而这些人,都是早早地便收到消息的,到了开封后,也都逗留不去,赶都赶不走,就等着御驾起行,他们好顺势随驾。
而对于大汉帝国来说,也是难得似此次这般,内外大臣齐聚,这本身就是一场难得的盛会了,过去没有,未来大抵也很难再重现。
鉴于此情,政事堂还专门下达政令,要求诸道州官府在治安上加强管控,各地驻军在值守上提高戒严,务必保证封禅期间各地军政正常运转,尤其不能耽误农事。
至于大汉诸边,尤其是北地,更是进入战备状态,边境管控进一步提升,大张旗鼓,郑重其事,毕竟,自西向东,也有不少戍边大将进京,在边事上难免出现一些疏漏,靠这种强势的态度与举措震慑不臣以及宵小。
虽然在各地军政方面,朝廷已经有预见性地做了些针对安排,但不可避免的,封禅之于地方还是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的。
即便如此,还是阻止不了的各地官僚,尤其是那些有资格的官僚,在此事上的积极。原本,这或许只是刘皇帝的一次政治作秀,但不知觉间,已然成为了大汉朝廷内外臣工们的一次狂欢。
对于很多官僚,尤其是地方官僚来说,参与封禅,观礼盛会,已然成了一份难得的政治资历,是地位的体现。
甚至于,就连封禅之时,所有人的站位次序,都引得了一番竞争,给具体负责的赵普带去了不小的压力与麻烦,想要从中取得一个平衡,着实不容易。
眼瞧着动静越搞越大,事情也越来越复杂,甚至性质都有所变味,刘皇帝心里都不免泛起些嘀咕,认为有些过于张扬招摇了。
不过,心中的少许迟疑,也只小小地体现在行动上,除了发表一份不痛不痒的示谕声明之外,也没有再多的动作了。
一切,都交给赵普他们去操办,事实上,封禅大典前前后后筹备了那么久,已不是过程中的些许波折就能够影响到的。
诏书早已颁布,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引发怎样的影响,咬着牙也要进行下去。至于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只能后面再吸取教训,该整便整,该改便改。
十五日自开封出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