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887节(3/4)
兼并持续。
改来改去,终究只是改良,封建土地所有制这种根本的问题没有改变,那大汉帝国的未来,也是可以预见的。
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些,刘皇帝在得知这个情况后,曾经想让政事堂下了一道制令,登记在册之土地,所属必须明确,并且朝廷保护其所有权。
刘皇帝意图很简单,既然想通过分地以避税,那土地分出去了,就是所属人的,至少从法律上,那些土地就不再是原主人的了。若是今后出现有关土地所有的纠纷,那官府也当按籍册记录审判。
不过,这一条被赵普给拒绝了,为此两人还少有地发生了一段争执。赵普的想法很现实,若依刘皇帝之意,下这么一道制令,属于釜底抽薪,就是在断天下地主们根,必然引发群体性的不满乃至抗争,对于已经渐入正轨的税改造成严重冲击,生出不必要的麻烦,于大局不利。
刘皇帝则坚持认为,朝廷正税之外,地主们还能收私税,这岂合朝廷成制,长此以往,必然国将不国。对于刘皇帝的见解,赵普也表示认同,但让他下制令,仍旧不愿意。
争执了许久,最终还是以刘皇帝的妥协收尾,就因为四个字,大局为重。税改是按照刘皇帝的意志施行的,新制也得到了刘皇帝的认可,推行到如今的地步,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与弊端,是改革所必须承受的。
也正是这样的妥协,才让刘皇帝意识到,他就像是在堵洪水,拼尽全力,但潮水依旧汹涌而来,不可遏制,他在世能坚守着,他之后呢?
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刘皇帝对这句话又有了新的理解,是想管,但当真管不了,管不够,人越老,越觉其无力。
大概是觉得触怒了刘皇帝,赵普在后来又私下里向刘皇帝建议,为改革之事,必要的妥协是可以接受的。陛下若有心,完全可以等到税改完成之后,再作计较,将来可以把土地籍册的作用放大。
对此,刘皇帝勉强接受了,但兴致不高地说了句,朕又还能有多少时间呢?
刘皇帝早就意识到了,这税改,别说两年,就是三年五年也未必能彻底完成,看看几个试点地方的进展与其中的纷扰就知道了。
边改革,边妥协!这就是刘皇帝心中对此次税制改革的总结了!
第332章 真正引以为豪之处
刘皇帝过去常常自谦,也努力地做出一副平和的模样,但他骨子里实则是个十分自傲的人,他有着超越时代的眼光,也有洞察人心的智慧,他生生改变了一整个世界的走向,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的庞大帝国。
以刘皇帝一向的内敛沈重,都不时露出骄狂之态,矜功伐能,至少作为一个君主专制帝王,刘皇帝的成就已经前无古人,后也很难再有来者。
只是随着岁数的增长,人至暮年,刘皇帝的心态也在不断变化。改弊革新,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南征北伐,这些刘皇帝自矜了几十年的东西,如今在他看来,却已不足为道,毕竟上溯千年,做到这些的,还是有那么几名帝王的。
在承平二十多年后,刘皇帝发现,他真正能够自豪的,只剩下海外拓殖这一桩。不在于扬威域外,在刘皇帝看来,这是打破华夏历史窠臼的一种尝试,一种宣泄内部矛盾的办法。
当下的大汉,帝国虽然摆脱不了一些封建落后的框框架架,但百姓们的生存空间是大大扩展了的,并且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对于一般小民而言,倘若承受不了国内的沉重负担与压榨,完全有其他出路,选择也很多,徙边,出海。只要胆子够大,敢冒风险,大汉周边有数之不尽的土地资源可供大汉百姓取用,尤其是广袤的南洋地区,虽然是大片的蛮荒,环境恶劣,但大部分都是优质资源,只欠开发,而以大汉百姓在农业上的专注与技术,只要人去了,就不愁没有成果。
至于地方势力对于小民的各种影响与限制,固然难免,但在大汉的政策环境下想做到彻底控制,同样是不现实的。
对于移民实边、拓殖海外,朝廷的态度一贯是支持、坚持,并且早已将移民作为各地主官升迁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且写入了祖制之中。
没错,刘皇帝还是没能忍主定祖制的冲动,虽然有些顾虑他定的这些规矩会成为故步自封者的“大义”,但刘皇帝还是做了,至少在他看来,他定的这些规矩,无一不是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永续延存。
刘皇帝订立祖制的初衷,当然是为了限制后人乱来,以超越时代千百年的眼光来看,他有资格也有自信去做这一点。
并且,其中有不少事项,都是为了保持大汉官民开拓进取、昂扬向上之精神,为了这份进取,不得不采取一种堪称顽固保守的措施,现实有时候,就是这么矛盾的。
关于移民开拓这一点,更是浓墨重彩,东北、漠南、高昌、安西、安南这些地方,都是作为百年大计的重点开发地区。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汉各地的官府,自然踊跃响应,涉及到升迁考核,关乎官帽子,大汉的官僚们自然格外尽心。
当然,也不是任其作为,否则,为了完成任务,做出一个光鲜的成绩,那是什么没有荒唐恶劣的办法都能想得出来,什么没
改来改去,终究只是改良,封建土地所有制这种根本的问题没有改变,那大汉帝国的未来,也是可以预见的。
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些,刘皇帝在得知这个情况后,曾经想让政事堂下了一道制令,登记在册之土地,所属必须明确,并且朝廷保护其所有权。
刘皇帝意图很简单,既然想通过分地以避税,那土地分出去了,就是所属人的,至少从法律上,那些土地就不再是原主人的了。若是今后出现有关土地所有的纠纷,那官府也当按籍册记录审判。
不过,这一条被赵普给拒绝了,为此两人还少有地发生了一段争执。赵普的想法很现实,若依刘皇帝之意,下这么一道制令,属于釜底抽薪,就是在断天下地主们根,必然引发群体性的不满乃至抗争,对于已经渐入正轨的税改造成严重冲击,生出不必要的麻烦,于大局不利。
刘皇帝则坚持认为,朝廷正税之外,地主们还能收私税,这岂合朝廷成制,长此以往,必然国将不国。对于刘皇帝的见解,赵普也表示认同,但让他下制令,仍旧不愿意。
争执了许久,最终还是以刘皇帝的妥协收尾,就因为四个字,大局为重。税改是按照刘皇帝的意志施行的,新制也得到了刘皇帝的认可,推行到如今的地步,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与弊端,是改革所必须承受的。
也正是这样的妥协,才让刘皇帝意识到,他就像是在堵洪水,拼尽全力,但潮水依旧汹涌而来,不可遏制,他在世能坚守着,他之后呢?
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刘皇帝对这句话又有了新的理解,是想管,但当真管不了,管不够,人越老,越觉其无力。
大概是觉得触怒了刘皇帝,赵普在后来又私下里向刘皇帝建议,为改革之事,必要的妥协是可以接受的。陛下若有心,完全可以等到税改完成之后,再作计较,将来可以把土地籍册的作用放大。
对此,刘皇帝勉强接受了,但兴致不高地说了句,朕又还能有多少时间呢?
刘皇帝早就意识到了,这税改,别说两年,就是三年五年也未必能彻底完成,看看几个试点地方的进展与其中的纷扰就知道了。
边改革,边妥协!这就是刘皇帝心中对此次税制改革的总结了!
第332章 真正引以为豪之处
刘皇帝过去常常自谦,也努力地做出一副平和的模样,但他骨子里实则是个十分自傲的人,他有着超越时代的眼光,也有洞察人心的智慧,他生生改变了一整个世界的走向,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的庞大帝国。
以刘皇帝一向的内敛沈重,都不时露出骄狂之态,矜功伐能,至少作为一个君主专制帝王,刘皇帝的成就已经前无古人,后也很难再有来者。
只是随着岁数的增长,人至暮年,刘皇帝的心态也在不断变化。改弊革新,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南征北伐,这些刘皇帝自矜了几十年的东西,如今在他看来,却已不足为道,毕竟上溯千年,做到这些的,还是有那么几名帝王的。
在承平二十多年后,刘皇帝发现,他真正能够自豪的,只剩下海外拓殖这一桩。不在于扬威域外,在刘皇帝看来,这是打破华夏历史窠臼的一种尝试,一种宣泄内部矛盾的办法。
当下的大汉,帝国虽然摆脱不了一些封建落后的框框架架,但百姓们的生存空间是大大扩展了的,并且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对于一般小民而言,倘若承受不了国内的沉重负担与压榨,完全有其他出路,选择也很多,徙边,出海。只要胆子够大,敢冒风险,大汉周边有数之不尽的土地资源可供大汉百姓取用,尤其是广袤的南洋地区,虽然是大片的蛮荒,环境恶劣,但大部分都是优质资源,只欠开发,而以大汉百姓在农业上的专注与技术,只要人去了,就不愁没有成果。
至于地方势力对于小民的各种影响与限制,固然难免,但在大汉的政策环境下想做到彻底控制,同样是不现实的。
对于移民实边、拓殖海外,朝廷的态度一贯是支持、坚持,并且早已将移民作为各地主官升迁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且写入了祖制之中。
没错,刘皇帝还是没能忍主定祖制的冲动,虽然有些顾虑他定的这些规矩会成为故步自封者的“大义”,但刘皇帝还是做了,至少在他看来,他定的这些规矩,无一不是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永续延存。
刘皇帝订立祖制的初衷,当然是为了限制后人乱来,以超越时代千百年的眼光来看,他有资格也有自信去做这一点。
并且,其中有不少事项,都是为了保持大汉官民开拓进取、昂扬向上之精神,为了这份进取,不得不采取一种堪称顽固保守的措施,现实有时候,就是这么矛盾的。
关于移民开拓这一点,更是浓墨重彩,东北、漠南、高昌、安西、安南这些地方,都是作为百年大计的重点开发地区。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汉各地的官府,自然踊跃响应,涉及到升迁考核,关乎官帽子,大汉的官僚们自然格外尽心。
当然,也不是任其作为,否则,为了完成任务,做出一个光鲜的成绩,那是什么没有荒唐恶劣的办法都能想得出来,什么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