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世祖 第920节(3/4)
城司看齐,对于武德司的变化,王继恩这老太监自然是多加关注的,也正因为了解了常人不知道的情况,方才对小儿辈的王玄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警惕,这小子,实在不是善茬。
哪怕在进殿期间,王继恩还用余光观察着王玄真那张平静到淡漠的脸,目光满是忌惮,同时还有嫉妒。以王玄真的年龄、资历,竟然掌控着大汉最为庞大的特务机构,从实权上几乎与他这个老大官平起平坐,甚至犹有过之,这后浪汹涌扑来,王继恩心理又如何能做到真正的平衡?
不过,到了御前,二王都不约而同地低眉顺眼,恭谨行礼。随意地扫了二人一眼,刘皇帝叫起,然后直入主题,道:“都说说你们这几日的调查成果吧!听说大理寺很热闹,都有哪些人?”
显然,把康宁放到大理寺,只是刘皇帝的一次钓鱼行动罢了,这一点,想来很多人都能看出来,但是即便看出来了,当利益与前途忧切相关之时,也没有多少人能按捺得住,否则大理寺也不会“门庭若市”。
今夜,算是刘皇帝“收网”的开始,同时,他对康宁究竟“织”了怎样一张权贵利益网,也格外好奇与关心。
皇城司与武德司在具体调查上,是有分工的,皇城司主要针对勋贵,武德司则是官僚。由于资历的问题,自然得王继恩先汇报,呈上一份不算厚的报告,王继恩便开始详尽地介绍起来……
王继恩提交的重点,还是一份名单,一份与康氏有牵扯并根据牵扯程度分门别类的名单。由于刘皇帝的高度关注,王继恩根本不敢在此事的调查上打折扣,因此,基本上是据实而报。
受过康氏好处的勋贵确实多,各种名义上的往来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但真正与康家“沆瀣一气”的,还算是少数。虽然王继恩不敢直接代替刘皇帝做判定,但汇报上的倾向是这样的。
刘皇帝仔细地审阅了一番,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眼皮子微抬,问道:“广阳伯府与之也有勾结?”
王继恩:“近来,尤为频繁,康家对广阳伯府甚是殷勤,康宁被捕之前,还亲自登门拜访过,被捕后,康家人又往伯府送了一箱礼物……”
刘皇帝只稍微想了下,便又问:“李重进家也向康家借钱了?”
王继恩对这些情况,显然已是烂熟于心,几乎不假思索,便答来:“是谷阳伯之子李延昌因欠赌账,数额不小,为免谷阳伯发现责骂,因而暗地里向康家借钱,此事,似乎已然事发,谷阳伯将李延昌痛笞一顿,昨日还亲自去了一趟阳邑侯府,二人具体商谈过什么,尚未探明。”
老脸上还是没什么波澜,稍微记了一下,刘皇帝又问起其他勋贵的情况,包括国舅李业,就是王彦升家的事也重新听取了一遍更为细致的调查结果。
总得而言,勋贵们与康氏之间的关系,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康家不惜血本地讨好收买着,勋贵尤其是勋贵子弟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康家孝敬,甚至给刘皇帝一种他们在收“保护费”的感觉。
康家针对的,也大多是那些勋贵中的膏粱纨绔,不免有为康宁驱策的,但总体而言,勋贵们还是矜持的,毕竟地位的悬殊、贵族的尊严让大部分人并不把康家太当回事。
第412章 结局早已注定
如果说对于勋贵的情况,刘皇帝还有所克制,甚至能静下心,听取一些细节上的汇报,但当王玄真把他那边的调查结果报上来的时候,刘皇帝便不装了。
倒也没有勃然大怒、歇斯底里,只是态度平淡,一种淡至冷酷的敷衍,没有细致地过问具体案情,只是轻描淡写地接受了王玄真提交的那份犯官名单。
如此反应,对王玄真自是好事,不必面临刘皇帝的质询,减少了应对失措的风险。但于王继恩而言,心情就不那么如意了,官家对他的汇报是刨根问底,究查细节,对王玄真那小崽子却是问也不问,这区别对待也太明显了,莫非官家宁信新人,也不信自己这个老奴?
在王继恩心头泛酸之时,刘皇帝的询问又来了:“这些日子,西京城士民对康宁案的舆论如何?”
这话自然是问王继恩的,毕竟京畿舆情监察乃是皇城司的主要职责之一。不过,此时提起,还真有些问住王继恩了,他这段时间,精力可都放在对那些勋贵情况的深挖穷究上了,哪有余力关注那些普通人的言论,都是屁民,说话都跟放屁一般,不值得重视……
心中嘀咕着,王继恩却是半点不慌,脑子一转,便从容禀道:“回官家,那康宁毕竟是名满天下的大商贾,康家在京内更可称得上是根深蒂固,康宁被捕,民间自然难免发生一些反响。
这几日,民间确实是议论纷纷,其中多幸灾乐祸者。当然也不乏担忧牵连己身的人,尤其与康家有直接干系者。
据查,康家在京城内外的雇佣,便达数千人,一些康家的雇工,聚众闹事,导致发生了一些骚乱,出现了几起伤残事件。
具体成因,乃至康宁被捕,康家在城内多处产业都闭门歇业,导致那些雇工失去活计,因而闹出乱子。南市之中,由康氏经营的一条街,也全部陷入停顿,导致整个市面都有些萧条,商户抱怨,小民也非议不已……”
王继恩这番话,算得上
哪怕在进殿期间,王继恩还用余光观察着王玄真那张平静到淡漠的脸,目光满是忌惮,同时还有嫉妒。以王玄真的年龄、资历,竟然掌控着大汉最为庞大的特务机构,从实权上几乎与他这个老大官平起平坐,甚至犹有过之,这后浪汹涌扑来,王继恩心理又如何能做到真正的平衡?
不过,到了御前,二王都不约而同地低眉顺眼,恭谨行礼。随意地扫了二人一眼,刘皇帝叫起,然后直入主题,道:“都说说你们这几日的调查成果吧!听说大理寺很热闹,都有哪些人?”
显然,把康宁放到大理寺,只是刘皇帝的一次钓鱼行动罢了,这一点,想来很多人都能看出来,但是即便看出来了,当利益与前途忧切相关之时,也没有多少人能按捺得住,否则大理寺也不会“门庭若市”。
今夜,算是刘皇帝“收网”的开始,同时,他对康宁究竟“织”了怎样一张权贵利益网,也格外好奇与关心。
皇城司与武德司在具体调查上,是有分工的,皇城司主要针对勋贵,武德司则是官僚。由于资历的问题,自然得王继恩先汇报,呈上一份不算厚的报告,王继恩便开始详尽地介绍起来……
王继恩提交的重点,还是一份名单,一份与康氏有牵扯并根据牵扯程度分门别类的名单。由于刘皇帝的高度关注,王继恩根本不敢在此事的调查上打折扣,因此,基本上是据实而报。
受过康氏好处的勋贵确实多,各种名义上的往来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但真正与康家“沆瀣一气”的,还算是少数。虽然王继恩不敢直接代替刘皇帝做判定,但汇报上的倾向是这样的。
刘皇帝仔细地审阅了一番,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眼皮子微抬,问道:“广阳伯府与之也有勾结?”
王继恩:“近来,尤为频繁,康家对广阳伯府甚是殷勤,康宁被捕之前,还亲自登门拜访过,被捕后,康家人又往伯府送了一箱礼物……”
刘皇帝只稍微想了下,便又问:“李重进家也向康家借钱了?”
王继恩对这些情况,显然已是烂熟于心,几乎不假思索,便答来:“是谷阳伯之子李延昌因欠赌账,数额不小,为免谷阳伯发现责骂,因而暗地里向康家借钱,此事,似乎已然事发,谷阳伯将李延昌痛笞一顿,昨日还亲自去了一趟阳邑侯府,二人具体商谈过什么,尚未探明。”
老脸上还是没什么波澜,稍微记了一下,刘皇帝又问起其他勋贵的情况,包括国舅李业,就是王彦升家的事也重新听取了一遍更为细致的调查结果。
总得而言,勋贵们与康氏之间的关系,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康家不惜血本地讨好收买着,勋贵尤其是勋贵子弟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康家孝敬,甚至给刘皇帝一种他们在收“保护费”的感觉。
康家针对的,也大多是那些勋贵中的膏粱纨绔,不免有为康宁驱策的,但总体而言,勋贵们还是矜持的,毕竟地位的悬殊、贵族的尊严让大部分人并不把康家太当回事。
第412章 结局早已注定
如果说对于勋贵的情况,刘皇帝还有所克制,甚至能静下心,听取一些细节上的汇报,但当王玄真把他那边的调查结果报上来的时候,刘皇帝便不装了。
倒也没有勃然大怒、歇斯底里,只是态度平淡,一种淡至冷酷的敷衍,没有细致地过问具体案情,只是轻描淡写地接受了王玄真提交的那份犯官名单。
如此反应,对王玄真自是好事,不必面临刘皇帝的质询,减少了应对失措的风险。但于王继恩而言,心情就不那么如意了,官家对他的汇报是刨根问底,究查细节,对王玄真那小崽子却是问也不问,这区别对待也太明显了,莫非官家宁信新人,也不信自己这个老奴?
在王继恩心头泛酸之时,刘皇帝的询问又来了:“这些日子,西京城士民对康宁案的舆论如何?”
这话自然是问王继恩的,毕竟京畿舆情监察乃是皇城司的主要职责之一。不过,此时提起,还真有些问住王继恩了,他这段时间,精力可都放在对那些勋贵情况的深挖穷究上了,哪有余力关注那些普通人的言论,都是屁民,说话都跟放屁一般,不值得重视……
心中嘀咕着,王继恩却是半点不慌,脑子一转,便从容禀道:“回官家,那康宁毕竟是名满天下的大商贾,康家在京内更可称得上是根深蒂固,康宁被捕,民间自然难免发生一些反响。
这几日,民间确实是议论纷纷,其中多幸灾乐祸者。当然也不乏担忧牵连己身的人,尤其与康家有直接干系者。
据查,康家在京城内外的雇佣,便达数千人,一些康家的雇工,聚众闹事,导致发生了一些骚乱,出现了几起伤残事件。
具体成因,乃至康宁被捕,康家在城内多处产业都闭门歇业,导致那些雇工失去活计,因而闹出乱子。南市之中,由康氏经营的一条街,也全部陷入停顿,导致整个市面都有些萧条,商户抱怨,小民也非议不已……”
王继恩这番话,算得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