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6章 这不是扯淡吗?(1/2)
幽州军全军覆灭的消息很快地传到了洛阳,司马师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半晌无言,木坐良久,最终化作了一声的长叹。
其实幽州军的失败,也在司马师的意料之中,毕竟幽州辽西之地失守之后,辽东的局势已经变得芨芨可危,卫瓘和王颀退守临渝关,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阻挡住了并州军的进攻之势,但实则并不能解决幽州的困局,除非司马师能派兵增援,否则幽州的局势只能是进一步地恶化,最终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
但出兵之事说起来简单,想要实现却也是无比的困难,由于司马军的骑兵队伍尚在重建之中,并不具备野战的能力,这个时候司马师出兵,基本上是白给。
对此司马师有着清醒的认识,如果说司马懿留给司马师最大的财富,就是他一生的训诫,小不忍则乱大谋,现在司马军正处于休养生息的关键时刻,如果司马师草率地出兵幽州的话,很可能不但解决不了幽州的危机,反而会让自己越陷越深,影响到天下大局。
所以,司马师从战略角度上来讲,是把幽州当做了弃子,他采纳了司马伦在冀州募兵三十万的计划,加强了冀州的防御力量,以确保可以阻挡并州军的南下。
至于幽州军的局势,只能是听天由命了,临渝关的这颗弃子,能否发挥出一点余热来,司马师也不再抱什么希望了,总之,幽州军全军覆灭,也完全在情理之中,纵然有些遗憾,但也绝不会动摇司马师的战略布署。
而幽州失守之后,冀州更成为了并州军首当其冲的攻击目标,不过钟会到达冀州之后,大刀阔斧地执行了司马师的命令,原定三十万的募兵目标,已经基本上达成了。
现在的冀州,差不多已经是全民皆兵,十五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的青壮,几乎都被强征入伍,要知道,这些青壮可是主要的劳动力,几乎承担了冀州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农业生产,这些青壮入伍当兵之后,大量的土地被撂荒,冀州的经济也趋于崩溃的边缘。
为此,朝中的大臣何曾郑冲等人曾联名上奏,认为冀州的防务固然要紧,但如此穷兵黩武,只怕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此中的利害,司马师当然也比较清楚,但目前骑兵不可用,野战无力,如果冀州没有充足的军队,如何来抵御并州军的进攻?
只能是说目前的这个计划,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为了守住冀州,做出一些牺牲也是必要的,一旦冀州的局势变得稳定,而司马军的骑兵也具备了战斗的能力,那么三十万冀州军解甲归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特殊时期,必须行特殊之事,好在司马师掌控的地区又不仅仅只是冀州,在冀州搞全民皆兵,又不意味着其他的州同样行事,其他的州还是维持现状,这样一来,司马师便可以利用其他州产出的粮食和其他物资,来反哺冀州,虽然说其他各州的税赋要紧张一些,冀州的负担要分担到其他的州去,但尽管总体而言,也不是属于不可承受的范围,等渡过了这个难关,局势还将会有所改变的。
还有大臣提议在冀州搞屯田,将这招募来的三十万人集中到了一起,进行军屯,可以一面兼顾防御作战任务,一面不耽误农业生产。
其实这倒也是一个解决的办法,当年曹操不就是这么干的吗,现在魏国在淮南也实行军屯制,备战备荒,防御吴国进犯的同时,每年还可以生产粮食数百万斛,虽不能完全地解决淮南军的粮草补给,但却也是一个很大的补充。
冀州募兵三十万人,比起淮南的十万驻军来说,规模更为地庞大,如果充分地利用好这三十万人,每年能生产出上千万斛的粮食,冀州的经济问题便可以有效地得到解决,也不用额外增加别的州的负担了。
这个提议开始的时候,也让司马师有些心动,一面戍守城池,一面进行屯田,确实可以做到两不耽误,冀州粮食不缺,老百姓自然也就少了怨言,对稳定冀州的大局还是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
司马师便给钟会写信,征询他的意见,毕竟钟会身在冀州,最有发言权。
不过让司马师比较意外的是,钟会却婉拒了这个提议,钟会认为,屯田之法并不是不可行,但此时的冀州,却是不易执行的,就算要执行,也必须等上两三年的时间,等到条件成熟之时,再推行不迟。
钟会之所以说条件不成熟,主要的原因还是兵员的素质问题,淮南军实施屯田,已经有很多年了,其驻军,大多也是从其他各地调来的旧军,他们就算短时间不加以操练,也是具备完全的战斗力的。
而冀州新募的军队不同,他们都是农民出身,没有经过任何的军事训练,钟会为了让这些新军能初步建立起战斗力,正抓紧时间进行操练,从早练到晚,所有的时间并不多都投入到了操练之中。
就这样,结果也是难令钟会满意的,这些农民出身的新兵,最缺乏的就是纪律性,每次的操练都乱哄哄的场面,练得是一塌胡涂,如果这个时候,并州军突然对冀州发起进攻,钟会都不知道这些新募来的军队能不能顶上用场。
操练短时间内难以奏效,钟会正准备加大训练量,进行强化操练,这个时候,洛阳那边突然传出一个要屯田的消息,实在让钟会难以接受,屯
其实幽州军的失败,也在司马师的意料之中,毕竟幽州辽西之地失守之后,辽东的局势已经变得芨芨可危,卫瓘和王颀退守临渝关,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阻挡住了并州军的进攻之势,但实则并不能解决幽州的困局,除非司马师能派兵增援,否则幽州的局势只能是进一步地恶化,最终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
但出兵之事说起来简单,想要实现却也是无比的困难,由于司马军的骑兵队伍尚在重建之中,并不具备野战的能力,这个时候司马师出兵,基本上是白给。
对此司马师有着清醒的认识,如果说司马懿留给司马师最大的财富,就是他一生的训诫,小不忍则乱大谋,现在司马军正处于休养生息的关键时刻,如果司马师草率地出兵幽州的话,很可能不但解决不了幽州的危机,反而会让自己越陷越深,影响到天下大局。
所以,司马师从战略角度上来讲,是把幽州当做了弃子,他采纳了司马伦在冀州募兵三十万的计划,加强了冀州的防御力量,以确保可以阻挡并州军的南下。
至于幽州军的局势,只能是听天由命了,临渝关的这颗弃子,能否发挥出一点余热来,司马师也不再抱什么希望了,总之,幽州军全军覆灭,也完全在情理之中,纵然有些遗憾,但也绝不会动摇司马师的战略布署。
而幽州失守之后,冀州更成为了并州军首当其冲的攻击目标,不过钟会到达冀州之后,大刀阔斧地执行了司马师的命令,原定三十万的募兵目标,已经基本上达成了。
现在的冀州,差不多已经是全民皆兵,十五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的青壮,几乎都被强征入伍,要知道,这些青壮可是主要的劳动力,几乎承担了冀州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农业生产,这些青壮入伍当兵之后,大量的土地被撂荒,冀州的经济也趋于崩溃的边缘。
为此,朝中的大臣何曾郑冲等人曾联名上奏,认为冀州的防务固然要紧,但如此穷兵黩武,只怕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此中的利害,司马师当然也比较清楚,但目前骑兵不可用,野战无力,如果冀州没有充足的军队,如何来抵御并州军的进攻?
只能是说目前的这个计划,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为了守住冀州,做出一些牺牲也是必要的,一旦冀州的局势变得稳定,而司马军的骑兵也具备了战斗的能力,那么三十万冀州军解甲归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特殊时期,必须行特殊之事,好在司马师掌控的地区又不仅仅只是冀州,在冀州搞全民皆兵,又不意味着其他的州同样行事,其他的州还是维持现状,这样一来,司马师便可以利用其他州产出的粮食和其他物资,来反哺冀州,虽然说其他各州的税赋要紧张一些,冀州的负担要分担到其他的州去,但尽管总体而言,也不是属于不可承受的范围,等渡过了这个难关,局势还将会有所改变的。
还有大臣提议在冀州搞屯田,将这招募来的三十万人集中到了一起,进行军屯,可以一面兼顾防御作战任务,一面不耽误农业生产。
其实这倒也是一个解决的办法,当年曹操不就是这么干的吗,现在魏国在淮南也实行军屯制,备战备荒,防御吴国进犯的同时,每年还可以生产粮食数百万斛,虽不能完全地解决淮南军的粮草补给,但却也是一个很大的补充。
冀州募兵三十万人,比起淮南的十万驻军来说,规模更为地庞大,如果充分地利用好这三十万人,每年能生产出上千万斛的粮食,冀州的经济问题便可以有效地得到解决,也不用额外增加别的州的负担了。
这个提议开始的时候,也让司马师有些心动,一面戍守城池,一面进行屯田,确实可以做到两不耽误,冀州粮食不缺,老百姓自然也就少了怨言,对稳定冀州的大局还是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
司马师便给钟会写信,征询他的意见,毕竟钟会身在冀州,最有发言权。
不过让司马师比较意外的是,钟会却婉拒了这个提议,钟会认为,屯田之法并不是不可行,但此时的冀州,却是不易执行的,就算要执行,也必须等上两三年的时间,等到条件成熟之时,再推行不迟。
钟会之所以说条件不成熟,主要的原因还是兵员的素质问题,淮南军实施屯田,已经有很多年了,其驻军,大多也是从其他各地调来的旧军,他们就算短时间不加以操练,也是具备完全的战斗力的。
而冀州新募的军队不同,他们都是农民出身,没有经过任何的军事训练,钟会为了让这些新军能初步建立起战斗力,正抓紧时间进行操练,从早练到晚,所有的时间并不多都投入到了操练之中。
就这样,结果也是难令钟会满意的,这些农民出身的新兵,最缺乏的就是纪律性,每次的操练都乱哄哄的场面,练得是一塌胡涂,如果这个时候,并州军突然对冀州发起进攻,钟会都不知道这些新募来的军队能不能顶上用场。
操练短时间内难以奏效,钟会正准备加大训练量,进行强化操练,这个时候,洛阳那边突然传出一个要屯田的消息,实在让钟会难以接受,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