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367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言恭惊喜的看着熊况,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说道:“劳烦熊兄引荐!”
    “这个自然,我们南京新军可是很抢手的!旅长肯定不会放过你的!”
    与此同时,京师,京畿城外。
    简易的军营中,挤满了九边南下的骑兵,乱糟糟的营房乱成一团。
    第342章 骄兵和悍将
    京师城外的军营混乱,倒也不全是大明朝廷腐败的原因。
    自从严嵩倒台之后,就连胡宗宪这样有功之臣都被清算,更不要说那些投靠严嵩父子的普通官员了。
    可是严嵩当政了二十多年,朝廷中的大部分官员都和他们父子有牵连。
    所以在严嵩倒台之后,立刻变成了一场清流的狂欢。
    只有将这些“严党”弹劾下去,才有自己上升的空间,所以才有了对胡宗宪的攻击。
    严嵩父子倒台之后,工部被清算的最厉害,而负责营建和运输的就是工部的差事。
    严嵩主政期间对兵部控制也很深,兵部也被清算了不少官员,负责后勤和军队调动是兵部的差事。
    而取代严党上台的清流,很多并没有多少施政经验,有些人之前都是言官,根本不懂工部兵部的工作规程,结果自然是两部一片混乱。
    这倒不是说严党好,而是在大明朝这种党争的背景下,失败者清盘出局,胜利者赢家通吃的局面,对整个国家的行政体系造成的动荡,会大大损害行政系统的执行力。
    如果这种动荡在平时发生还好,这些官员还有熟悉政务的时间,行政体系也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但是在动乱时期,这种动荡就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了。
    除此之外,徐阶的执政风格也不同于严嵩。
    严嵩是奸臣不假,但是严嵩也是有能力的奸臣。
    在苏泽的历史时间线上,嘉靖的孙子万历,是多么盼望朝中能出一名和严阁老一样,能够弹压群臣的奸臣来主持朝政。
    严嵩能把持国政二十多年,行事酷烈手腕高超,是能够镇得住朝堂的人物。
    相比之下,徐阶的执政理念是“上善若水”,他的执政纲领是“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
    徐阶内阁中的次辅袁炜,现在基本上称病在家不参与内阁政务。
    辅臣赵贞吉,则更是一个不粘锅,在内阁中基本上不发表任何意见,按照六部的意见照单全收报上去,反正这样也没有功过。
    而嘉靖皇帝的身体也不如以前,他不可能事必躬亲直接执掌朝政,而且他也不想走到台前。
    如果走到台前,那万一丢失南京和凤阳府(京师还没收到消息),那这个责任就是皇帝承担了,现在他躲在幕后,这个责任还有内阁和诸大臣可以扛着。
    在这种危难关头,往往需要一个具有威权的领袖站出来决策,朝廷这个样子显然无法出现这样的领导者,结果就是六部诸司互相推诿扯皮,就连安排南下九边骑兵营房这样的事情都做不好。
    唯一值得大明朝廷庆幸的是,兵部尚书杨博算是知兵的,在他的统筹下好歹没有出现营啸这样的大乱子。
    但是这位杨尚书已经六十岁了,根本没有精力事事用心,京畿军营士兵根本得不到有效管理,这些士兵经常乘乱出营,搞得京畿附近民不聊生。
    军营混乱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还有一件事迟迟未决,那就是这次统领大军的统帅迟迟没有定下来。
    土木堡之变后,文臣逐渐压过勋贵,这种大型国战朝廷都会委任一名文臣担任统帅。
    一般来说都要委任一名文官加兵部尚书衔,总督多地,是为戎政尚书。
    可是到底委派谁做这个戎政尚书,总督这九边骑兵三万人,京营士兵五万人,以及南直隶撤下来军队,这么多的大军,必须要一名经验丰富的懂军事的大臣。
    可偏偏兵部尚书杨博以老迈称病,不肯统兵出战,明廷也不敢让他这个年纪的主持这样的国战。
    除了杨博,京师诸多大臣中,有军事经验的大臣又很少。
    这当然也要怪嘉靖皇帝了,懂得兵事的大臣,王忬被杀,胡宗宪被弹劾罢官投敌,偌大的一个大明朝,竟然找不出一个有资历来统帅大军的文官来。
    到底由谁领兵出征,这个问题朝廷足足议了五天,一直议到了三月二十日,明廷依然没有任何的结论。
    一直到了三月二十一日,徐阶亲自登门拜访兵部尚书杨博,请他出任戎政尚书,统领十几万大军南下。
    同时任命南京兵部侍郎张居正和辽阳总兵李成梁为杨博的副手,参赞军机。
    内阁首辅登门拜访,如果再推辞下一次来的就是皇帝了。
    杨博知道不能拒绝,但是他对徐阶提了两个条件。
    坐在会客厅中,已经满头白发的杨博说道: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到徐州之后,具体军略还请朝廷不要插手。”
    徐阶摸着胡子说道:“这个自然。”
    杨博继续说道:“张叔大我放心,但是李成梁这个人,此人久居关外,看似野蛮冲动,实则狡诈奸滑,朝廷用他为我的副手,我不放心。”
    徐阶皱眉说道:“以李成梁为副帅是陛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