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好凶猛 第462节(2/3)
三衙管制,将卒每隔三年轮流调往边州,接受边将的统领卫戍边境、抵御外敌;同时各级边将又会在不同的防区进行轮换。
这就有效防止边帅将掌控兵权之后对抗朝廷的情形发生。
道理很简单,中下层武吏及普通兵卒的家小都在京畿,卫戍边州也是三到五年轮换一次,边将的野心再大,但中下层武吏及普通兵卒,有几个人会心甘情愿跟着边将造反或投靠外敌?
边将真要有什么野心,朝廷通常也只需要一张圣旨就能轻松拿下。
这也是代表朝廷旨意的士臣,通常能有效节制武将的关键。
然而这一套制度难以长期执行下去。
因为京畿距离边州太过遥远,三年为一个周期进行轮戍,将卒差不多要有一年多时间在往返路途上奔波。
后期禁军规模也日益庞大,上百万家小常年集中驻扎在京畿附近,再加京城居住人口快速增涨,朝廷每年需要从各路征调数以百万计甚至上千石计的粮秣才能保证供应,最终不得不将边军将卒及家小固定迁到戍区驻泊下来。
赤扈南侵,中原沦陷,建继帝在襄阳登基即位,当时形势已经迫切到亡国灭种的地步,钱粮军械都极其紧缺,根本不容朝廷考虑驻区与戍区分置这件事,然后又匆匆赶上迁都、淮南大战。
甚至就连宿卫禁军张辛所部,朝廷也没有来得及在营寨之外另设驻寨,将将卒与家小分开来进行管理,都是混杂入驻建邺城附近的几座大寨之中。
宿卫禁军的日常操练以及实际的统领,都是由张辛、余珙等将同时负责,也没有真正分作两个体系,泾渭分明的接受枢密院与御营司的管制。
而这一切也造成武臣的实际权力空前膨胀起来。
邓珪对朝廷、对新帝是否效忠,大概没有把将卒家小单独迁到建邺或江南某地集中居住、接受御营司管辖更为直接、更为明白无误的表示了。
以致顾藩都怀疑自己是否听错了。
要知道葛伯奕招安洞荆贼军不成,最关键的分歧就卡在荆南制置司强烈要求孙彦舟等贼将其部兵卒与家小分开来接受安置。
“怎么,顾相以为我在开玩笑吗?”邓珪反问道。
“你确有此意,我明天与你一起进宫面圣。”顾藩说道。
之前绍隆帝对邓珪猜忌重重,顾藩担心影响到绍隆帝对他的信任,虽然主张邓珪出任淮东制置副使,却不敢叫人知道他与邓珪有过密联系。
倘若邓珪真正愿意宣武军的驻区放在建邺接受御营司的控制,他仅仅是奉诏率领轮戍将卒前往淮东驻守,顾藩哪里还需要有什么顾忌?
他都恨不得连夜携邓珪进宫面圣。
“邓珪对陛下、对朝廷拳拳之意,也是多赖顾相劝告,”邓珪拱手道,“或许顾相明日先进宫进谏,邓某在枢密院随时听诏更好!”
“哈哈,好说,好说!”顾藩哈哈大笑道。
邓珪表示这一切都是出自顾藩相劝,而且让顾藩先进宫进谏此事,那整件事自然是顾藩居功最大。
第六章 殿议
次日绍隆帝于紫宸殿召见周鹤、胡楷、高纯年、汪伯潜、顾藩、朱沆、王番以及卧病宅中的文横岳等人,商讨文横岳出任淮东制置使等事。
见羸弱枯瘦的文横岳坐在锈墩上身子都有些不稳,周鹤、高纯年等人默不作声,暗中揣测陛下选用文横岳的用意,朱沆却是于心不忍,劝谏绍隆帝另选贤能,说道:
“文公抱恙在身,尚需康养,陛下……”
“臣愿往淮东!”
文横岳以进京服丧之名离开襄阳,之后又称病留在建邺,心里早就矛盾之极,不知道这样的选择是对是错,在宅中很是郁郁寡欢。
而此时见新帝对他竟然还是如此信任,要用他出任淮东制置使,文横岳满心以为自己之前小看了绍隆帝的胸襟,顿时间满是愧疚。
他哪里还顾及自己孱弱不堪的身体,当即颤巍巍的走到殿中俯首跪拜接下镇守淮东的重任。
文横岳他自己都不顾病躯难堪,一口应承下来,朱沆看了默不作声的胡楷一眼,也不再说什么。
顾藩此时进言道:
“楚州等城驻军庞杂,家小附随,行动迟缓不说,营舍、粮秣都靡费甚巨。虽说敌军渡淮攻来,虽说有家小附随,将卒守御城池的心志会异常坚定,但因种种担忧,出城作战或不同城池之间的调动、增援,却难免有所推诿。倘若城池被围,死伤惨烈不说,粮秣之消耗更为巨大,难以持续。寿州解围时,存粮堪堪够用,将卒家小也死伤万余,我们应当鉴之。此次若调神武军驻守淮东,臣以为可效祖制,着文公率邓珪等将统领神武军将卒往戍楚州等城即可,由御营司于江南东路择地建造驻寨安置宣武军将卒家小,遣官吏妥善照看,新募之卒也于驻寨操训娴熟再轮番补入营伍。如此一来,不仅将卒调动迅速,淮东粮秣、营舍所耗能节俭许多,将卒也能心无旁鹜为朝廷守御疆土……”
听顾藩此言,包括绍隆帝在内都是一愣。
以寿州、楚州为核心的淮河中下游防线,是建邺最为直接阻碍敌军南下的屏障,是绝不容有任何闪失的。
淮东军心不稳,他们因此才想着
这就有效防止边帅将掌控兵权之后对抗朝廷的情形发生。
道理很简单,中下层武吏及普通兵卒的家小都在京畿,卫戍边州也是三到五年轮换一次,边将的野心再大,但中下层武吏及普通兵卒,有几个人会心甘情愿跟着边将造反或投靠外敌?
边将真要有什么野心,朝廷通常也只需要一张圣旨就能轻松拿下。
这也是代表朝廷旨意的士臣,通常能有效节制武将的关键。
然而这一套制度难以长期执行下去。
因为京畿距离边州太过遥远,三年为一个周期进行轮戍,将卒差不多要有一年多时间在往返路途上奔波。
后期禁军规模也日益庞大,上百万家小常年集中驻扎在京畿附近,再加京城居住人口快速增涨,朝廷每年需要从各路征调数以百万计甚至上千石计的粮秣才能保证供应,最终不得不将边军将卒及家小固定迁到戍区驻泊下来。
赤扈南侵,中原沦陷,建继帝在襄阳登基即位,当时形势已经迫切到亡国灭种的地步,钱粮军械都极其紧缺,根本不容朝廷考虑驻区与戍区分置这件事,然后又匆匆赶上迁都、淮南大战。
甚至就连宿卫禁军张辛所部,朝廷也没有来得及在营寨之外另设驻寨,将将卒与家小分开来进行管理,都是混杂入驻建邺城附近的几座大寨之中。
宿卫禁军的日常操练以及实际的统领,都是由张辛、余珙等将同时负责,也没有真正分作两个体系,泾渭分明的接受枢密院与御营司的管制。
而这一切也造成武臣的实际权力空前膨胀起来。
邓珪对朝廷、对新帝是否效忠,大概没有把将卒家小单独迁到建邺或江南某地集中居住、接受御营司管辖更为直接、更为明白无误的表示了。
以致顾藩都怀疑自己是否听错了。
要知道葛伯奕招安洞荆贼军不成,最关键的分歧就卡在荆南制置司强烈要求孙彦舟等贼将其部兵卒与家小分开来接受安置。
“怎么,顾相以为我在开玩笑吗?”邓珪反问道。
“你确有此意,我明天与你一起进宫面圣。”顾藩说道。
之前绍隆帝对邓珪猜忌重重,顾藩担心影响到绍隆帝对他的信任,虽然主张邓珪出任淮东制置副使,却不敢叫人知道他与邓珪有过密联系。
倘若邓珪真正愿意宣武军的驻区放在建邺接受御营司的控制,他仅仅是奉诏率领轮戍将卒前往淮东驻守,顾藩哪里还需要有什么顾忌?
他都恨不得连夜携邓珪进宫面圣。
“邓珪对陛下、对朝廷拳拳之意,也是多赖顾相劝告,”邓珪拱手道,“或许顾相明日先进宫进谏,邓某在枢密院随时听诏更好!”
“哈哈,好说,好说!”顾藩哈哈大笑道。
邓珪表示这一切都是出自顾藩相劝,而且让顾藩先进宫进谏此事,那整件事自然是顾藩居功最大。
第六章 殿议
次日绍隆帝于紫宸殿召见周鹤、胡楷、高纯年、汪伯潜、顾藩、朱沆、王番以及卧病宅中的文横岳等人,商讨文横岳出任淮东制置使等事。
见羸弱枯瘦的文横岳坐在锈墩上身子都有些不稳,周鹤、高纯年等人默不作声,暗中揣测陛下选用文横岳的用意,朱沆却是于心不忍,劝谏绍隆帝另选贤能,说道:
“文公抱恙在身,尚需康养,陛下……”
“臣愿往淮东!”
文横岳以进京服丧之名离开襄阳,之后又称病留在建邺,心里早就矛盾之极,不知道这样的选择是对是错,在宅中很是郁郁寡欢。
而此时见新帝对他竟然还是如此信任,要用他出任淮东制置使,文横岳满心以为自己之前小看了绍隆帝的胸襟,顿时间满是愧疚。
他哪里还顾及自己孱弱不堪的身体,当即颤巍巍的走到殿中俯首跪拜接下镇守淮东的重任。
文横岳他自己都不顾病躯难堪,一口应承下来,朱沆看了默不作声的胡楷一眼,也不再说什么。
顾藩此时进言道:
“楚州等城驻军庞杂,家小附随,行动迟缓不说,营舍、粮秣都靡费甚巨。虽说敌军渡淮攻来,虽说有家小附随,将卒守御城池的心志会异常坚定,但因种种担忧,出城作战或不同城池之间的调动、增援,却难免有所推诿。倘若城池被围,死伤惨烈不说,粮秣之消耗更为巨大,难以持续。寿州解围时,存粮堪堪够用,将卒家小也死伤万余,我们应当鉴之。此次若调神武军驻守淮东,臣以为可效祖制,着文公率邓珪等将统领神武军将卒往戍楚州等城即可,由御营司于江南东路择地建造驻寨安置宣武军将卒家小,遣官吏妥善照看,新募之卒也于驻寨操训娴熟再轮番补入营伍。如此一来,不仅将卒调动迅速,淮东粮秣、营舍所耗能节俭许多,将卒也能心无旁鹜为朝廷守御疆土……”
听顾藩此言,包括绍隆帝在内都是一愣。
以寿州、楚州为核心的淮河中下游防线,是建邺最为直接阻碍敌军南下的屏障,是绝不容有任何闪失的。
淮东军心不稳,他们因此才想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