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节(2/2)
“但燕国却是个例外。”
“我虽是燕人,但年少时便被迁到了咸阳,对燕国过去历史了解较少,仅有的记忆便是乐毅变法。”
“因而燕国变法讲的会相对粗略。”
胡亥蹙了蹙眉。
他对燕国历史了解也不多。
自没什么想法。
一墙之隔,扶苏面色略显尴尬。
他倒是知道原因。
秦灭燕后,因为旧怨,燕国史册被一并焚了。
而今只有大秦国府才存有孤本。
嵇恒虽为燕国贵族,但史册一类,向来只存于宫宇,并不公开对外展示,只有那些存世数百年的大贵族,家中或许留有少量记载,至于寻常贵族,也就只知一些大事件,时间稍长,也基本都淡忘了。
毕竟这年头竹简的造价很高。
没多少贵族会把竹简用在记录跟自身无关的事上。
何况天下久经战乱,很多贵族在战乱中衰败,族中竹简也随之遗失,普天下,唯有各大诸侯国的公室,才保留有较为齐全的史料。
只是随着天下一统,这些都尽数归了大秦。
至于始皇为何会毁燕国史料。
实事关新仇旧怨。
一来是始皇跟太子丹的反目,二来是荆轲刺秦,三来则是大秦灭楚时,燕国一直在四处施压,给秦灭楚制造了很大压力,若非始皇顶住了压力,不然秦的下场不会太好。
正因为此,始皇心中憋着一股气,等秦军刚击溃楚军,就立即让王贲去把燕灭了。
燕国的书库,实是被泄愤了。
甚至于,始皇就没想留孤本,还是当时老丞相王绾,私下给王贲交代了几句,这才保留下一些史册,但即便运回了咸阳,也直接被束之高阁,至今无人敢去整理。
嵇恒自不清楚这些,自顾自的讲道:“我不知燕国过去发生了什么,因而也不过多去论述。”
“不过我记得燕国上卿苏代曾说过:燕虽小而善附大国,向东依附于齐国则齐国强,向西依附于秦国则秦国强,向南依附于楚魏则楚魏强。”
“或许燕是靠依附强国得以长存的吧。”
嵇恒轻笑一声,摇了摇头。
“言归正传。”
“乐毅的变法主要是‘察能而授官’、‘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等。”
“只不过燕国过去自诩为周之外最正统的封国,因而变革很是保守,国内因循守旧,固守王道,乐毅的改革也只是改善了些早已千疮百孔的王道体制,最终随着乐毅外逃,这项趋于保守的变革也随之失败。”
“简而言之。”
“燕国因历史底蕴深厚,加上自诩为周朝正统,一直坚持王道政治传统,就算有变革,也很难深彻根除,这种情况其实跟楚国差不多。”
“楚国春秋时自立为王,从那时起实行分治。”
“燕国则是从始至终都坚持王道,王道传统根深蒂固。”
“天下诸国,在春秋战国时,几乎都摒弃了王道周礼,但燕国没有,王道传统在燕地传承了八百年,这种王道传承太过久远,也早已深入骨髓,想改变这近乎融入骨子里的传统,难度非比寻常。”
“我虽是燕人,但年少时便被迁到了咸阳,对燕国过去历史了解较少,仅有的记忆便是乐毅变法。”
“因而燕国变法讲的会相对粗略。”
胡亥蹙了蹙眉。
他对燕国历史了解也不多。
自没什么想法。
一墙之隔,扶苏面色略显尴尬。
他倒是知道原因。
秦灭燕后,因为旧怨,燕国史册被一并焚了。
而今只有大秦国府才存有孤本。
嵇恒虽为燕国贵族,但史册一类,向来只存于宫宇,并不公开对外展示,只有那些存世数百年的大贵族,家中或许留有少量记载,至于寻常贵族,也就只知一些大事件,时间稍长,也基本都淡忘了。
毕竟这年头竹简的造价很高。
没多少贵族会把竹简用在记录跟自身无关的事上。
何况天下久经战乱,很多贵族在战乱中衰败,族中竹简也随之遗失,普天下,唯有各大诸侯国的公室,才保留有较为齐全的史料。
只是随着天下一统,这些都尽数归了大秦。
至于始皇为何会毁燕国史料。
实事关新仇旧怨。
一来是始皇跟太子丹的反目,二来是荆轲刺秦,三来则是大秦灭楚时,燕国一直在四处施压,给秦灭楚制造了很大压力,若非始皇顶住了压力,不然秦的下场不会太好。
正因为此,始皇心中憋着一股气,等秦军刚击溃楚军,就立即让王贲去把燕灭了。
燕国的书库,实是被泄愤了。
甚至于,始皇就没想留孤本,还是当时老丞相王绾,私下给王贲交代了几句,这才保留下一些史册,但即便运回了咸阳,也直接被束之高阁,至今无人敢去整理。
嵇恒自不清楚这些,自顾自的讲道:“我不知燕国过去发生了什么,因而也不过多去论述。”
“不过我记得燕国上卿苏代曾说过:燕虽小而善附大国,向东依附于齐国则齐国强,向西依附于秦国则秦国强,向南依附于楚魏则楚魏强。”
“或许燕是靠依附强国得以长存的吧。”
嵇恒轻笑一声,摇了摇头。
“言归正传。”
“乐毅的变法主要是‘察能而授官’、‘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等。”
“只不过燕国过去自诩为周之外最正统的封国,因而变革很是保守,国内因循守旧,固守王道,乐毅的改革也只是改善了些早已千疮百孔的王道体制,最终随着乐毅外逃,这项趋于保守的变革也随之失败。”
“简而言之。”
“燕国因历史底蕴深厚,加上自诩为周朝正统,一直坚持王道政治传统,就算有变革,也很难深彻根除,这种情况其实跟楚国差不多。”
“楚国春秋时自立为王,从那时起实行分治。”
“燕国则是从始至终都坚持王道,王道传统根深蒂固。”
“天下诸国,在春秋战国时,几乎都摒弃了王道周礼,但燕国没有,王道传统在燕地传承了八百年,这种王道传承太过久远,也早已深入骨髓,想改变这近乎融入骨子里的传统,难度非比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