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节(2/3)
怎么压缩成本,降低要求,对大秦朝廷而言,依旧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开销,所以还要考虑朝廷一定时间段内的承受能力。”
扶苏默默记在了心间。
只是他也感觉有些头皮发麻。
影响到的群体太多太大了,这是不能出一点问题的。
嵇恒面色如常,端起陶碗,汩汩的喝了一口,正色道:“大秦的民爵最高不得超过公乘,即是比大夫的最高级,再往上就只能当官实现。”
“而朝廷之上为官者爵位至少都是五大夫起。”
“即至少都是‘卿’级。”
“五大夫爵位以下其实待遇都不算高,每升一级,也就多得一两顷的田,不用磕头,不用服役这些。”
“学室进入的标准是官大夫。”
“官大夫按律可得七顷田,七‘宅’的宅基地。”
“而大夫以上的爵位,跟最低的公士,朝廷其实之前就已兑现了,真正没兑现的多是上造、簪袅、不更这些较低级爵位的功赏。”
“这些爵位的待遇并不怎么高,但每升一级就可获田一顷(百亩),一‘宅’,大秦眼下军中处于这三个爵位的人数多达数十万。”
“若放眼整个关中,可能高达上百万。”
“上百万的人伸手要田宅,所需的田地之多,肯定不是朝廷能给出的。”
“眼下要解决的正是这部分人的索求。”
“这三个爵位级的人,其实在大秦地位很是尴尬,高不成低不就,在军中身份低的也就身穿铠甲、戴着红色或黑色抹布头巾,地位高点就是军士长,再高点可以担任‘车右’。”
“但这仅限军中。”
“他们获得的爵位基本都是民爵。”
“没有人举荐、引荐是当不了吏的,也没那个家底进入学室学习,虽有爵位在身,但终究还是靠天吃饭的黔首。”
“所以朝廷若提供他们的子弟学习的机会,他们也是最容易被说动的,但结合考虑‘吏’的影响,以及朝廷开支,朝廷最多能够同意部分簪袅跟不更爵位的人入学,至于上造因人数过多,朝廷是供不起的。”
“而且若开放范围太广,则会显得有些廉价。”
“所以还是需一定门槛。”
“若此举得行,大秦今后将会有两条入学标准并行,高爵位的子弟,直接进入学室,出来包分配,通过试为吏,可直接为吏。”
“这类人起点更高,上升的空间更大。”
“第二类,则是簪袅、不更、大夫爵的子弟,他们只会最基本的识文断字,有成为‘吏’的机会,但起步只能是最低等的吏,晋升到高位会很难,甚至大多数人是成不了‘吏’的。”
闻言。
扶苏心念一动。
听到嵇恒这番话,他一下想到嵇恒提过的‘行省’,若真按嵇恒这么设计,定要大幅增加‘吏’的数量,而增加了‘吏’,自然也要增设官署。
如果真推出三级‘行省’,高爵子弟不会再从最底层的乡里,而是直接从较高的县起步,至于最底层的乡里,则是留给了较低爵位的人。
这是一种官吏梯阶设计。
胡亥听得脑袋有些迷糊,一会簪袅,一会不更,一会大夫,一会官大夫,还什么学室,一会只是入学,他看向嵇恒,不耐烦道:“嵇恒,你说清楚一点,我怎么没听明白。”
“按你所说,‘比大夫’级的爵位,官府其实兑现了功赏,而这些人基本都在地方为官为吏,为什么你那个入学,还有大夫级的?另外,你那部分簪袅又是什么意思?这不是一个爵位吗?难道还能一分为二?”
嵇恒轻笑一声,解释道:“大秦的爵位,从低到高,分别是公士,上造,簪袅,不更,这几个爵位为低级的‘士’爵,而从大夫开始,官大夫,公大夫,公乘是‘比大夫’爵。”
“官大夫及以上爵位的子弟是能直接进入学室的。”
“也即是说,这些相对较高爵位的子弟,从一出生就至少能成秦吏。”
“而‘比大夫’级中最低级是大夫,这同样是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爵位,跟最低级的公士一样,只要能成为公士,就能从官府手中分得一顷一宅,而只要位列大夫,就能不通过举荐、保荐,直接出仕。”
“但这两个爵位都只是一个门槛。”
“一个是获得田宅的门槛,一个是直接出仕的门槛。”
“然也只有这些。”
“公士是不能穿盔甲、为军士长的,大夫只是自己能为吏,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子弟一定能为吏的,所以大夫爵的‘官吏’的子弟是只能走下面的途径,就是给低级爵位的人提供的入学。”
“至于为何是部分簪袅。”
“因为簪袅的人数很多,若是全部都入学资格,大秦的财政是支撑不起的,而且也容易让人觉得进入的门槛较低,还容易引起不更跟大夫级的人不满,所以簪袅爵位的子弟,想入学,必须另增加一些门槛。”
“例如……”
“戍边满五年之类!”
听到嵇恒的话,扶苏眼皮一跳。
他已全部听明白了。
嵇恒提出的这个入学是有门槛的。
门槛在簪袅跟不更
扶苏默默记在了心间。
只是他也感觉有些头皮发麻。
影响到的群体太多太大了,这是不能出一点问题的。
嵇恒面色如常,端起陶碗,汩汩的喝了一口,正色道:“大秦的民爵最高不得超过公乘,即是比大夫的最高级,再往上就只能当官实现。”
“而朝廷之上为官者爵位至少都是五大夫起。”
“即至少都是‘卿’级。”
“五大夫爵位以下其实待遇都不算高,每升一级,也就多得一两顷的田,不用磕头,不用服役这些。”
“学室进入的标准是官大夫。”
“官大夫按律可得七顷田,七‘宅’的宅基地。”
“而大夫以上的爵位,跟最低的公士,朝廷其实之前就已兑现了,真正没兑现的多是上造、簪袅、不更这些较低级爵位的功赏。”
“这些爵位的待遇并不怎么高,但每升一级就可获田一顷(百亩),一‘宅’,大秦眼下军中处于这三个爵位的人数多达数十万。”
“若放眼整个关中,可能高达上百万。”
“上百万的人伸手要田宅,所需的田地之多,肯定不是朝廷能给出的。”
“眼下要解决的正是这部分人的索求。”
“这三个爵位级的人,其实在大秦地位很是尴尬,高不成低不就,在军中身份低的也就身穿铠甲、戴着红色或黑色抹布头巾,地位高点就是军士长,再高点可以担任‘车右’。”
“但这仅限军中。”
“他们获得的爵位基本都是民爵。”
“没有人举荐、引荐是当不了吏的,也没那个家底进入学室学习,虽有爵位在身,但终究还是靠天吃饭的黔首。”
“所以朝廷若提供他们的子弟学习的机会,他们也是最容易被说动的,但结合考虑‘吏’的影响,以及朝廷开支,朝廷最多能够同意部分簪袅跟不更爵位的人入学,至于上造因人数过多,朝廷是供不起的。”
“而且若开放范围太广,则会显得有些廉价。”
“所以还是需一定门槛。”
“若此举得行,大秦今后将会有两条入学标准并行,高爵位的子弟,直接进入学室,出来包分配,通过试为吏,可直接为吏。”
“这类人起点更高,上升的空间更大。”
“第二类,则是簪袅、不更、大夫爵的子弟,他们只会最基本的识文断字,有成为‘吏’的机会,但起步只能是最低等的吏,晋升到高位会很难,甚至大多数人是成不了‘吏’的。”
闻言。
扶苏心念一动。
听到嵇恒这番话,他一下想到嵇恒提过的‘行省’,若真按嵇恒这么设计,定要大幅增加‘吏’的数量,而增加了‘吏’,自然也要增设官署。
如果真推出三级‘行省’,高爵子弟不会再从最底层的乡里,而是直接从较高的县起步,至于最底层的乡里,则是留给了较低爵位的人。
这是一种官吏梯阶设计。
胡亥听得脑袋有些迷糊,一会簪袅,一会不更,一会大夫,一会官大夫,还什么学室,一会只是入学,他看向嵇恒,不耐烦道:“嵇恒,你说清楚一点,我怎么没听明白。”
“按你所说,‘比大夫’级的爵位,官府其实兑现了功赏,而这些人基本都在地方为官为吏,为什么你那个入学,还有大夫级的?另外,你那部分簪袅又是什么意思?这不是一个爵位吗?难道还能一分为二?”
嵇恒轻笑一声,解释道:“大秦的爵位,从低到高,分别是公士,上造,簪袅,不更,这几个爵位为低级的‘士’爵,而从大夫开始,官大夫,公大夫,公乘是‘比大夫’爵。”
“官大夫及以上爵位的子弟是能直接进入学室的。”
“也即是说,这些相对较高爵位的子弟,从一出生就至少能成秦吏。”
“而‘比大夫’级中最低级是大夫,这同样是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爵位,跟最低级的公士一样,只要能成为公士,就能从官府手中分得一顷一宅,而只要位列大夫,就能不通过举荐、保荐,直接出仕。”
“但这两个爵位都只是一个门槛。”
“一个是获得田宅的门槛,一个是直接出仕的门槛。”
“然也只有这些。”
“公士是不能穿盔甲、为军士长的,大夫只是自己能为吏,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子弟一定能为吏的,所以大夫爵的‘官吏’的子弟是只能走下面的途径,就是给低级爵位的人提供的入学。”
“至于为何是部分簪袅。”
“因为簪袅的人数很多,若是全部都入学资格,大秦的财政是支撑不起的,而且也容易让人觉得进入的门槛较低,还容易引起不更跟大夫级的人不满,所以簪袅爵位的子弟,想入学,必须另增加一些门槛。”
“例如……”
“戍边满五年之类!”
听到嵇恒的话,扶苏眼皮一跳。
他已全部听明白了。
嵇恒提出的这个入学是有门槛的。
门槛在簪袅跟不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