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弟弟剧透头疼中 第89节(1/2)
夏雷阵阵,瓢泼大雨砸了李世民一头。
李世民丢下树枝,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阿玄,你至于吗?”
李玄霸:“……这是碰巧。”
李世民仰天长叹,垂头丧气“鸣金收兵”。
……
李玄霸没想到,那一日雷阵雨后,大兴居然断断续续下了半月的雨,城里都出现了内涝。
他仔细想了想今年发生的大事,叹了口气。
大兴这场雨……居然还算小的。
《隋书·五行志》记载,“大业三年,河南大水,漂没三十余郡”。
《隋书》没有记载这场大水灾是大业三年何时发生,现在李玄霸估计,就是最近了。
果然,七月底八月初,“河南大水,漂没三十余郡”。
这么大的灾情很快就惊动了京城,灾民都来到了大兴城门下。
太子杨昭焦头烂额地调集钱粮安置京城外的灾民,快马加鞭请求杨广赶紧回来主持大局。
杨广并未回来。
长孙晟训斥突厥可汗不够尊敬大隋皇帝,居然让突厥人举国就役,砍掉牧草,平整土地,从榆林到蓟(后世北京),开了一条宽百步、长三千里的御道供杨广车队通行。
杨广重赏了长孙晟,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他自然不会“功亏一篑”,在最得意的时候提前返回,让这次北巡不圆满。
灾害年年都有,义仓早就建好了。救灾有官吏负责,这点小事难道还需要皇帝亲自主持吗?那皇帝还要不要做大事了?
杨昭无奈给父皇写信,义仓没有粮啊!没有父皇的允许,儿不敢开官仓!
高颎和宇文弼总是会根据实事随时变更教学内容的。他们此时正好给李世民和李玄霸讲解了义仓制度。
隋文帝在民间建立义仓,让村人自己管理,丰年时往里面存粮,灾年时把存下的粮食取出来救灾。
结果当天灾发生,隋文帝要求义仓救灾时发现,百姓根本不往义仓里放粮食,义仓无法赈济灾民。
于是隋文帝震怒,认为百姓短视,应该得到教训,便要求官员不准开官仓赈济。
李玄霸知道这件事。
隋文帝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他节俭又吝啬,有积极赈灾救济百姓的时候,也会偶尔脑袋一抽觉得百姓活该就不赈济的时候。
李玄霸道:“先帝或许是真的把百姓当亲生子,所以见到百姓没有远见,便想给百姓一个教训,让百姓学会远见。”
李世民看向李玄霸:“阿玄,不要讽刺先帝。”
李玄霸正色道:“我是夸赞先帝圣明。”
李世民:“……哦。”
他挠挠头,道:“阿玄学算术的时候,曾让娘亲带着我俩去庄园上询问管事佃农的亩产,计算每年的支出结余。即使是丰年,大多佃农到了粮食刚结穗还未成熟的时候,头一年的粮食就已经吃光了,需要向庄子借贷粮食,丰收后再偿还。”
此次授课是高颎和宇文弼联合教授,他们二人坐在对面的坐榻上,温和地看着李世民,用眼神鼓励李世民继续说。
李世民又挠了挠头,道:“天灾之后,需要赈济的多是和我家佃农一样家境的百姓吧?他们是不可能有余粮存入义仓的;而每年的粮食吃不完的富户,他们遇到天灾也能吃自己存的粮食,应该用不上义仓,所以或许不会将余粮存入义仓的。”
高颎问道:“你是认为先帝的赈济政策不对吗?”
李世民道:“我不敢言先帝的不是。但我想先帝说得是对的,百姓并无远见。所以君王和朝堂诸公才要替百姓看到更远的地方。赈济应该是有远见的君王和朝堂诸公负责的事。”
高颎沉默不语。
宇文弼叹了口气,眼眶微红,也只叹气不说话。
李世民垂着脑袋,不知道为何,胸口有些闷闷的。
他上次这样的时候,还是在龙舟上看到有人把吃不完的食物埋起来的时候。
李世民问道:“老师,当今陛下难道……难道也不会开仓赈灾吗?”
高颎和宇文弼不语。
李世民看向李玄霸。
李玄霸道:“京中诸位贵人肯定会为灾民建佛寺祈福,”
李世民松了口气,道:“那真是太好了。”
李玄霸问道:“二哥,这真的太好了吗?建了佛寺,那些灾民就有粮吃,有房住,有地耕了吗?”
李世民愣住。
李玄霸道:“我一直不明白,为何诸公表示对百姓怜惜的时候,不肯直接去救助百姓,而是修筑富丽堂皇的寺庙,供养衣着华丽的僧尼日日诵经。百姓真的会为此感激涕零,知道有人为他们诵经之后,连肚子都不会饿了吗?”
李玄霸这问题,后世任何一个人都能回答。
但这时候,无论是年老的高颎宇文弼,还是年幼的未来太宗皇帝李世民,他们都一时难以回答李玄霸的问题。就像是李玄霸抛出的问题有多么惊世骇俗似的。
李玄霸知道他们回答不出来。
就连后世公认能勉强让百姓进入自己视线的唐太宗李世民,在祈福的时候也是建寺庙,释放罪人。
为百姓祈福,钱粮进了寺庙;向百姓表达自己
李世民丢下树枝,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阿玄,你至于吗?”
李玄霸:“……这是碰巧。”
李世民仰天长叹,垂头丧气“鸣金收兵”。
……
李玄霸没想到,那一日雷阵雨后,大兴居然断断续续下了半月的雨,城里都出现了内涝。
他仔细想了想今年发生的大事,叹了口气。
大兴这场雨……居然还算小的。
《隋书·五行志》记载,“大业三年,河南大水,漂没三十余郡”。
《隋书》没有记载这场大水灾是大业三年何时发生,现在李玄霸估计,就是最近了。
果然,七月底八月初,“河南大水,漂没三十余郡”。
这么大的灾情很快就惊动了京城,灾民都来到了大兴城门下。
太子杨昭焦头烂额地调集钱粮安置京城外的灾民,快马加鞭请求杨广赶紧回来主持大局。
杨广并未回来。
长孙晟训斥突厥可汗不够尊敬大隋皇帝,居然让突厥人举国就役,砍掉牧草,平整土地,从榆林到蓟(后世北京),开了一条宽百步、长三千里的御道供杨广车队通行。
杨广重赏了长孙晟,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他自然不会“功亏一篑”,在最得意的时候提前返回,让这次北巡不圆满。
灾害年年都有,义仓早就建好了。救灾有官吏负责,这点小事难道还需要皇帝亲自主持吗?那皇帝还要不要做大事了?
杨昭无奈给父皇写信,义仓没有粮啊!没有父皇的允许,儿不敢开官仓!
高颎和宇文弼总是会根据实事随时变更教学内容的。他们此时正好给李世民和李玄霸讲解了义仓制度。
隋文帝在民间建立义仓,让村人自己管理,丰年时往里面存粮,灾年时把存下的粮食取出来救灾。
结果当天灾发生,隋文帝要求义仓救灾时发现,百姓根本不往义仓里放粮食,义仓无法赈济灾民。
于是隋文帝震怒,认为百姓短视,应该得到教训,便要求官员不准开官仓赈济。
李玄霸知道这件事。
隋文帝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他节俭又吝啬,有积极赈灾救济百姓的时候,也会偶尔脑袋一抽觉得百姓活该就不赈济的时候。
李玄霸道:“先帝或许是真的把百姓当亲生子,所以见到百姓没有远见,便想给百姓一个教训,让百姓学会远见。”
李世民看向李玄霸:“阿玄,不要讽刺先帝。”
李玄霸正色道:“我是夸赞先帝圣明。”
李世民:“……哦。”
他挠挠头,道:“阿玄学算术的时候,曾让娘亲带着我俩去庄园上询问管事佃农的亩产,计算每年的支出结余。即使是丰年,大多佃农到了粮食刚结穗还未成熟的时候,头一年的粮食就已经吃光了,需要向庄子借贷粮食,丰收后再偿还。”
此次授课是高颎和宇文弼联合教授,他们二人坐在对面的坐榻上,温和地看着李世民,用眼神鼓励李世民继续说。
李世民又挠了挠头,道:“天灾之后,需要赈济的多是和我家佃农一样家境的百姓吧?他们是不可能有余粮存入义仓的;而每年的粮食吃不完的富户,他们遇到天灾也能吃自己存的粮食,应该用不上义仓,所以或许不会将余粮存入义仓的。”
高颎问道:“你是认为先帝的赈济政策不对吗?”
李世民道:“我不敢言先帝的不是。但我想先帝说得是对的,百姓并无远见。所以君王和朝堂诸公才要替百姓看到更远的地方。赈济应该是有远见的君王和朝堂诸公负责的事。”
高颎沉默不语。
宇文弼叹了口气,眼眶微红,也只叹气不说话。
李世民垂着脑袋,不知道为何,胸口有些闷闷的。
他上次这样的时候,还是在龙舟上看到有人把吃不完的食物埋起来的时候。
李世民问道:“老师,当今陛下难道……难道也不会开仓赈灾吗?”
高颎和宇文弼不语。
李世民看向李玄霸。
李玄霸道:“京中诸位贵人肯定会为灾民建佛寺祈福,”
李世民松了口气,道:“那真是太好了。”
李玄霸问道:“二哥,这真的太好了吗?建了佛寺,那些灾民就有粮吃,有房住,有地耕了吗?”
李世民愣住。
李玄霸道:“我一直不明白,为何诸公表示对百姓怜惜的时候,不肯直接去救助百姓,而是修筑富丽堂皇的寺庙,供养衣着华丽的僧尼日日诵经。百姓真的会为此感激涕零,知道有人为他们诵经之后,连肚子都不会饿了吗?”
李玄霸这问题,后世任何一个人都能回答。
但这时候,无论是年老的高颎宇文弼,还是年幼的未来太宗皇帝李世民,他们都一时难以回答李玄霸的问题。就像是李玄霸抛出的问题有多么惊世骇俗似的。
李玄霸知道他们回答不出来。
就连后世公认能勉强让百姓进入自己视线的唐太宗李世民,在祈福的时候也是建寺庙,释放罪人。
为百姓祈福,钱粮进了寺庙;向百姓表达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