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274节(1/3)
韩子仁连称不敢。
但朱厚照也没有管这些细节,而是问道:“你还记得朕说过,北镇抚司负责探听境外,而南镇抚司负责探听境内么?”
韩子仁心头一动,“微臣记得。”
“现在就是这个时候。”皇帝给了他一张纸,上面是一个方案,“你回去以后按照这上面写的,秘密成立一个叫军情处的机构,最初的人员朕给你,他们都是与朕一起玩了多年的人,后续你要摸索如何挑选、训练足够的人才,并将他们安插到朝廷需要的地方。”
韩子仁心想,这不也是皇帝的爪牙么?而且还是暗地里成立。
“这件事很重要。朕希望你头脑清楚。”
韩子仁不敢大意,“微臣明白!微臣把陛下的每个字都听得仔仔细细。”
“好。第一个任务,朝廷在宁波、福州、泉州分别成立了市舶司,可以确定的说,三地市舶司的规模都会扩大,吏部已经在挑选官员分批派往,朕会下令在其中安插南镇抚司的人,归属你节制,到了地方以后,每年递交情况报告到南镇抚司,朕,要看。”
朱厚照不是不信任王鏊这些官员,但很多时候最下层的事,他们这些高官也不一定会知道。
“锦衣卫改组的时候,很多人和朕说,北镇抚司权力过大,朕不知道你怎么想。但在朕看来,大明是个巨大的帝国,蒙古人再强大,朕不怕,因为那是明面上的敌人。但朕担心祸起萧墙,大明的根基有时候就是自己人挖掉的。”
韩子仁明白过来,“微臣从未觉得南镇抚司不重要,重不重要不是微臣考虑的事,办好陛下交代的事才是微臣应该考虑的。”
“好。你下去吧。”
“是,微臣告退。”
等到他走到半路的时候,朱厚照忽然叫了他一声,“等等。”
韩子仁又转身跪下。
“你是有过举人功名的人,历史应也看过不少,帝王的心思也比其他人猜得准。所以,记得多加用心。”
韩子仁自然点头,但他不明白,皇帝所指的其他人,是谁?
总不会说朝中的大臣,那些人可比他这个举人高明。
第三百一十章 朕就是这样的汉子
开海之事最让朱厚照高兴的其实也还不是又压服了什么什么人,而是在福建大放异彩的王守仁。其他的官员立功,吏部都按照已有的制度给予封赏。就是这王守仁是个例外,他在福建的所作所为,丰熙已经详细奏报。朱厚照准备亲自给他升官。
先前他去福建,是以参政的身份,朝廷没有将他的品级固定,而原先的兵部主事,那是各部司官(即郎中、员外郎、主事)中最低一级,秩正六品。
换句话说,他就是正六品。
现在来看,升官是一定的,但是升到哪里,朱厚照还真是有些纠结。
一方面,历史上的王守仁在任庐陵知县时颇有作为,但是其军事才能又非常出众,说穿了,就是人家真正的文能治国、武能安邦。
所以朱厚照既想让他署理一地民生,又想让他到杨一清的身边参与复套事宜。
其实本来也不难选择,只不过杨一清也一样是个很有能力的人,西北又有周尚文、杨尚义等值得信任的大将,何必再多一人?
如果王守仁能够去治理地方,那也是一方百姓的福气。说到底,复套也不是为了复套才复套,根本还是为了百姓。
这事一时之间难决,后来因为要过春节,许多政务都耽搁了下来,王守仁升官的事也就在朱厚照的心里种了下来,一直没有完全的放下。
春节期间繁琐、无聊的祭祀活动自不必提,皇帝还没有正儿八经的后宫,也就是陪着张太后看了几场戏,大约如此。
不过过了正月十五以后,开始有官员给皇帝上疏,请求尽快于民间挑选和册封皇后。
因为皇帝已经十六岁了。
按照大明祖制,这个年纪是要成婚了。
去年大臣不提,是因为毕竟老皇上驾崩了。可现在年号也正式改为正德了,该做的事还是要做起来。
没有子嗣,皇权就没有办法传承,这是关乎江山社稷的绝大事件。
甚至于张太后也几次提到。
朱厚照作为后来人,体会不到古人对于‘皇家子嗣’问题的看重,所以就有些忽视,以至于左副都御史章懋还在乾清宫和众臣面君的时候直接提出这个问题。
说‘今天下民康物阜,陛下春秋鼎盛,何以要致坤宁宫久旷?臣听闻,陛下昼夜未分,勤以治国,至今不近女色。岂不知子嗣繁多亦是昌盛之象?’
朱厚照给他问得一蒙,那话里头好像是说自己对女人不感冒一样。
考虑到与这些大臣在太多的问题上会有矛盾,似这种事,朱厚照还是尽量随了他们的意,反正皇后总归是要娶的。
所以他无奈般的笑了笑,“朕到这里还要给你们催婚。行吧,这事由礼部并钦天监一并处理,人选、日期都勘定好之后,具折陈奏即可。这样,章先生可满意了?”
皇帝答应,章懋也就没二话了。老头儿撅着屁股退到一边。
朱厚照还开了一句玩笑,说:“温柔乡、英雄冢,朕以后要是从此君
但朱厚照也没有管这些细节,而是问道:“你还记得朕说过,北镇抚司负责探听境外,而南镇抚司负责探听境内么?”
韩子仁心头一动,“微臣记得。”
“现在就是这个时候。”皇帝给了他一张纸,上面是一个方案,“你回去以后按照这上面写的,秘密成立一个叫军情处的机构,最初的人员朕给你,他们都是与朕一起玩了多年的人,后续你要摸索如何挑选、训练足够的人才,并将他们安插到朝廷需要的地方。”
韩子仁心想,这不也是皇帝的爪牙么?而且还是暗地里成立。
“这件事很重要。朕希望你头脑清楚。”
韩子仁不敢大意,“微臣明白!微臣把陛下的每个字都听得仔仔细细。”
“好。第一个任务,朝廷在宁波、福州、泉州分别成立了市舶司,可以确定的说,三地市舶司的规模都会扩大,吏部已经在挑选官员分批派往,朕会下令在其中安插南镇抚司的人,归属你节制,到了地方以后,每年递交情况报告到南镇抚司,朕,要看。”
朱厚照不是不信任王鏊这些官员,但很多时候最下层的事,他们这些高官也不一定会知道。
“锦衣卫改组的时候,很多人和朕说,北镇抚司权力过大,朕不知道你怎么想。但在朕看来,大明是个巨大的帝国,蒙古人再强大,朕不怕,因为那是明面上的敌人。但朕担心祸起萧墙,大明的根基有时候就是自己人挖掉的。”
韩子仁明白过来,“微臣从未觉得南镇抚司不重要,重不重要不是微臣考虑的事,办好陛下交代的事才是微臣应该考虑的。”
“好。你下去吧。”
“是,微臣告退。”
等到他走到半路的时候,朱厚照忽然叫了他一声,“等等。”
韩子仁又转身跪下。
“你是有过举人功名的人,历史应也看过不少,帝王的心思也比其他人猜得准。所以,记得多加用心。”
韩子仁自然点头,但他不明白,皇帝所指的其他人,是谁?
总不会说朝中的大臣,那些人可比他这个举人高明。
第三百一十章 朕就是这样的汉子
开海之事最让朱厚照高兴的其实也还不是又压服了什么什么人,而是在福建大放异彩的王守仁。其他的官员立功,吏部都按照已有的制度给予封赏。就是这王守仁是个例外,他在福建的所作所为,丰熙已经详细奏报。朱厚照准备亲自给他升官。
先前他去福建,是以参政的身份,朝廷没有将他的品级固定,而原先的兵部主事,那是各部司官(即郎中、员外郎、主事)中最低一级,秩正六品。
换句话说,他就是正六品。
现在来看,升官是一定的,但是升到哪里,朱厚照还真是有些纠结。
一方面,历史上的王守仁在任庐陵知县时颇有作为,但是其军事才能又非常出众,说穿了,就是人家真正的文能治国、武能安邦。
所以朱厚照既想让他署理一地民生,又想让他到杨一清的身边参与复套事宜。
其实本来也不难选择,只不过杨一清也一样是个很有能力的人,西北又有周尚文、杨尚义等值得信任的大将,何必再多一人?
如果王守仁能够去治理地方,那也是一方百姓的福气。说到底,复套也不是为了复套才复套,根本还是为了百姓。
这事一时之间难决,后来因为要过春节,许多政务都耽搁了下来,王守仁升官的事也就在朱厚照的心里种了下来,一直没有完全的放下。
春节期间繁琐、无聊的祭祀活动自不必提,皇帝还没有正儿八经的后宫,也就是陪着张太后看了几场戏,大约如此。
不过过了正月十五以后,开始有官员给皇帝上疏,请求尽快于民间挑选和册封皇后。
因为皇帝已经十六岁了。
按照大明祖制,这个年纪是要成婚了。
去年大臣不提,是因为毕竟老皇上驾崩了。可现在年号也正式改为正德了,该做的事还是要做起来。
没有子嗣,皇权就没有办法传承,这是关乎江山社稷的绝大事件。
甚至于张太后也几次提到。
朱厚照作为后来人,体会不到古人对于‘皇家子嗣’问题的看重,所以就有些忽视,以至于左副都御史章懋还在乾清宫和众臣面君的时候直接提出这个问题。
说‘今天下民康物阜,陛下春秋鼎盛,何以要致坤宁宫久旷?臣听闻,陛下昼夜未分,勤以治国,至今不近女色。岂不知子嗣繁多亦是昌盛之象?’
朱厚照给他问得一蒙,那话里头好像是说自己对女人不感冒一样。
考虑到与这些大臣在太多的问题上会有矛盾,似这种事,朱厚照还是尽量随了他们的意,反正皇后总归是要娶的。
所以他无奈般的笑了笑,“朕到这里还要给你们催婚。行吧,这事由礼部并钦天监一并处理,人选、日期都勘定好之后,具折陈奏即可。这样,章先生可满意了?”
皇帝答应,章懋也就没二话了。老头儿撅着屁股退到一边。
朱厚照还开了一句玩笑,说:“温柔乡、英雄冢,朕以后要是从此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