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字色:字体:[]

大明嫡长子 第358节(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Backup site:https://i.powenwu.com

    明代婚礼之制严格遵循传统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而这仅是婚礼当天要走的流程,实际上还有很多准备工作,就像此刻婚龄的讨论、婚礼仪注的编订,以及婚期的选择等等。
    就眼下来说,婚期只能定今年底还是明年春。因为具体的日子是要看女方的生辰八字,然后去算的。
    这都是礼,一步也不能够错。
    此外,这个事情要从皇太后的准允开始。张太后在很多事情上没有什么存在感,但绝不包括皇帝大婚。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成婚必得经过父母,这是孝的一部分。
    当时的英宗皇帝在成婚前就想要改婚期,最后没成功,只得说‘朕奉圣母慈谕,定婚期于明年三月’。
    礼教森严,这可不是说说而已。
    按照朱厚照如今的年纪,如果这件事还不能妥办,那一定会有大问题。因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人生大事,同时也是重要的政治事件。
    拖延、超期……那必定是因为朝廷里有什么特殊情况。到时候群臣揣测,蛇蛇蝎蝎的,还不知会弄出什么事情出来。
    不过群臣的担忧可免,从今年弘治十七年先帝最初筹备择选太子妃开始,朱厚照就从未表现出过对此事的抗拒。
    最多是会觉得无聊。
    其实明朝皇帝大婚是从明英宗开始的,他是第一个以皇帝身份结婚的人。当时的臣子们一同商议定好了婚礼‘仪注’。
    大致就是先定好什么人该干什么,皇帝和皇后从哪个门进,到哪个殿去,不同身份的人准备什么程序等等……
    英宗实录里详细记载了这个过程,对于朱厚照来说大抵只用照着做就行。
    所以林瀚的奏疏,他只草草扫过一眼,具体的成婚流程他也懒得去了解,只是问道:“选亲到何种程度了?”
    这事儿是内官负责。
    刘瑾出来禀报,“回禀陛下,最初入京的共有适龄女子五千人,奴婢与秋云姑娘按照样貌、体态、才学等一一进行了筛选,如今已只余五十人,按照规矩,下步应再由宫中老妇引入宫内,请太后再掌眼,到时可请陛下钦定皇后一人、皇妃二人。”
    是的,皇帝大婚不是找一个皇后。
    而是找三个人。
    所以说朱厚照从一开始就没有很强烈的‘与所爱结成一对共度此生’那种神圣感。
    “若是陛下……”
    “朕没有其他意思。照规矩办。”
    刘瑾是在猜测皇帝的心思,因为他伺候的这位与众不同,这一套流程,万一皇帝不满,那也挺头疼。不过皇帝打断了他的话。
    因为朱厚照一点也不担心,会娶一个看不下去也亲不下去的人……
    皇后、皇妃的选择是非常严格的,
    这五千人到了京师之后,第一步就是对高矮胖瘦进行甄别,随后是耳、目、口、鼻、发、肤、腰、领、肩、背……
    甚至是发音口音也要听。如果大舌头、口齿不清或者说话结巴的,那是铁定不行,不仅如此,说话声音不好听的一样不行。其他如溜肩、驼背、腰粗、发枯、肤黑的也全都不行,若是身上有明显的疤痕、胎记、黑痣的,统统遣回去,
    总之一句话,肤如凝脂、腰如约束,讲究的就是‘窈窕淑女’四个字。
    如果这一关还过了,
    那么太监就会将剩余的人领进宫,由宫内的老宫娥再进行一些更为私密的甄别。
    就是某个部位有奇怪的味道,也不可以。
    古人们已经知道,有些女子的那里是会生病的。
    放了这样一个人进皇宫,万一把皇帝传染了,这得诛多少族才够?
    至于说什么才是奇怪的味道,那个古人没说。咱也不能啥都靠古人吧?总得自己加把劲。
    最后的最后,留下来的人会在宫里小住,这样可以更多的看到性情、才学以及修养等。
    可以说,这比考进士难多了。
    按照刘瑾目前所禀报的,
    最后的这五十人大约已经在宫里了。
    林瀚再添一把火,
    “正统七年,英宗皇帝大婚,时年十六。陛下今也十六。且弘治十七年,先帝便已张榜差官,择良善家女。因而微臣恳请陛下定婚期于正德元年冬,一是应天下臣民之盼,二是全陛下亲亲之孝道!”
    “来得及么?”
    主要是刘瑾那边的节奏要跟上。
    刘瑾这家伙近来和文臣不对付,于是便说:“只要太后和陛下钦命,皇后和皇妃人选自是来得及选。只不过奴婢担心万一所选之人,家籍离京师千里之遥,其中一应礼节还要完备,这怕是有些着急。”
    林瀚闻言怒目而视,“如今不过八月,便是福建、广东也来得及。如何能急?”
    “这只是其中一个因由。奴婢考古礼,以仲春会男女,若定以春时,则有合于天地交泰万物化醇之意。”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