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593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万一人家觉得慧盐记出了这等问题,那不知要多出多少麻烦。
    “公公可听过山阳方氏?”
    “朝中连一个姓方的重臣都没有,怕是这里的小宗族吧?咱家不曾听闻过。”
    “于公公而言当然就小了,但在当地可就是地头蛇。”
    尤址缓缓听下来,渐渐明白她的心思,“不要用地头蛇这个词。在咱家眼里这世上就没有地头蛇。你只说这方氏做了什么?”
    “公公恕罪。方氏起家于官宦,现在方氏一族的话事人,他的父亲便是原来浙江督粮道。”
    尤址眉头一挑,“督粮道?姓方?”
    “方明永。”
    老太监摇头,在他的认识中督粮道这种四品官满大街都是,除非做出些特别的事,否则他实在是不知道。
    所谓的督粮道,就是督运粮草的官员。
    其职责有些类似于后世的农业厅厅长兼粮食局局长,明朝在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中都分别设置一个,一般会由布政使司衙门中的参政进行兼任。
    所以它不算主官,不算高官,但是职责不小,权力也不小。作为督运粮草的官员,一般都是肥缺。
    而职责重,是因为明朝是包税制。
    就是这个府、这个县,今年的钱粮应该缴纳多少,那么负责的官员要把这个数给凑齐了。
    但具体怎样凑齐实际上就可以操作。
    而且税收自诞生之日起就有各种避税的手段相伴而生,收哪些人的税,收多少,这就有说头。
    所以一些人为了逃税,往往就会去贿赂这些官员。
    当然了,官员手中的任务肯定是完成的,只要钱粮足了,上面亦不会追查,只不过最终倒霉的就是另外一部分人了。
    ……
    ……
    “这么说起来,这个尤东家是与这方家有仇。”朱厚照大约是听明白了。
    “奴婢是个无根之人,看不明白,不过外面人是说,早年间尤东家也有几分姿色,就是如今也不失味道。方家的人最初是想人财两得,但最后现实是人财两空,这样双方便结下了梁子。
    尤东家毕竟是商户,方氏则有官府的背景,也就是皇上的威名护着,否则一般人无论怎样都坚持不住。”
    这种经常出现在历史小说中、用来给主角救人装逼的桥段朱厚照是一点都不陌生。
    不过他是皇帝,站的位置太高,所考虑的事情可不是简单的惩恶扬善。
    他其实没那么多的热血,而是一边摩挲着滑腻的瓷杯,一边盯着翻飞的茶叶思索。
    “这么说来……这个妇人还是识得大体的,至少没有借刀杀人,借到朕的头上。天子被人利用,用以报仇,这个事情可没那么好听,也没那么好玩。但这也只是她的一面之词,具体是不是这样也不好说,总之你再瞧瞧吧,暗中去查一下这个方氏,你不要出面,身份太敏感了,联系个东厂的暗子吧。还有,这件事要闭上嘴巴,哪怕是那两位大学士那边也不要去伸张。”
    “是,奴婢晓得的。”
    这不是因为朱厚照心狠,无动于衷,而是因为他作为皇帝,能达到目的的手段实在是太过于多了,哪怕事实就是方氏一直不敢人事,那也一点儿都不用急的。
    直接下场,为了一个掌管盐商的寡妇把一个官宦宗族抓起来,这事做得并不聪明。而且本身也有被诓骗、利用的风险。
    实际上,如果方氏真的有什么问题,那么巡抚衙门那边鸣冤鼓也亮出来了,所以这一家理应跑不掉。
    要是没跑掉,那么作为皇帝来说,在无形中不就把这件事做成了?
    润物细无声嘛,层次高到一定程度,就是这样的。
    要是跑掉了,而尤三春、尤址这条线给他的信息都是方氏为非作歹,那么皇帝大概就知道巡抚衙门的那帮人在搞什么花头了。
    要是跑掉了,最后又确实查证,方氏其实也没做什么。
    那就是尤三春在胡说八道。
    总之信息是很多的,相互之间要对得上。
    朱厚照眯着眼睛,神色寻常,看似是在喝茶赏景,也没有说什么,但其实已经有一种尽在掌握的从容。
    “后来他们去了巡抚衙门了吧?”
    尤址常年在皇帝身侧,对于这些没头没脑的话,他靠着一半猜测也能够听懂,所以立即点头说:“都去了。”
    “瞧,朕的大臣们聪明着呢。”
    “在聪明,那也翻不出皇上的手掌心。”
    朱厚照嘁笑了一声,事情在他的脑子里有条理,他也就有些闲心,调笑的问:“你刚刚说你这无根之人连女人漂亮与否都认不出来,这是真话还是假话?”
    尤址略微尴尬,欲哭无泪的说:“陛下就饶了奴婢吧,奴婢头发都白了,就是好人那也不行了。”
    朱厚照看他老脸哭就想收拾他,“去去去,别在朕的眼前晃了,把朕交代的事办好。”
    “诶,奴婢这就消失,让陛下净净目。”
    此次是要去中都凤阳祭陵的,那里还有一个他们的老朋友呢,也不知道尤址心中会不会多些想法。
    第六百五十二章 李东阳病书
    “中丞,王阁老和杨阁老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