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692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帮助其成功恢复过王府护卫。
    这是很关键的一招。
    当然过程中有反复,直到正德九年,他终于得偿所愿,再次恢复了南昌的王府护卫。
    在这个动作以前,他假意尊礼,实际上所行不法也只能称为伪善,而不能断定他要谋反。
    所以现在的正德十一年,宁王有王府护卫吗?
    呵呵,怎么可能。
    朱厚照才不管他贿赂谁,也不管他提过多少次,更不管这个王爷有多贤,王府护卫这种事是绝对做不出来的。
    但他也不觉得宁王就此偃旗息鼓,而放弃自己的‘大计’。
    这其实不太可能,因为人只要有了欲望的种子,就会很快的生根发芽,而且在常年的‘折磨’之中逐渐失去自我。
    他不会觉得这条路走不通,那就算了,他会觉得这条路走不通,那我换一条,而且会通过各种旁门左道的法子。
    比如说明面上你不让他设立武装卫队,他可以暗地里训练,甚至招纳流寇,壮大队伍。
    实际上力量弱得可怜,但身在局中的人自己是不知道的。
    当年的汉王朱高煦不就是这样?
    再有很近的安化王造反也是如此,他守着西北那种贫瘠之地都敢向朝廷发出挑战,这能谈得上理智?要知道即便是当年朱元璋,也要广积粮、缓称王。
    毕竟当初燕王和宁王说好的平分天下,这个魔咒对于宁王一系来说可不好突破。
    总而言之,朱厚照在正德十年以后就开始加强了对宁藩的诸多监视,
    此次江南之乱,以那人的心性很有可能按捺不住。
    如果他真的按捺住了,朱厚照也不会放过他,他现在已经有的行为足以要了他的命,到时候就是逼得他不得不反。
    在无论怎样都死的情况下,想必他会冒险一试。
    而朱厚照也可趁机除去这个江西之患。
    毛语文来见他的这一刻,诸多想法已经从他的脑海中一闪而过,“说说吧,怎么一回事?”
    “是。”毛语文单膝跪地,宫殿里摇晃的烛光映衬着他的脸庞,“锦衣卫南镇抚司内情所来报,近来江西宁藩动作有异,且越发不轨。主要是三样大事,其一宁王府的人,开始在江西大肆搜刮民财,见朝廷要清田,则集中式的强卖王府土地,因为是朝廷宗藩,一些商贾人家不愿买,但也不得不买,以此消除灾祸,免于得罪宁王。其二,宁王府插手了江南清田事宜,现如今江南有多家士绅聚众抵抗官府,各乡之间盗匪频出,百姓多受此劫,宁王便派人和这些人多番联络。这是内情所细作所报,但仍不知他具体和哪些人在联络。其三,宁王开府迎客,广邀宾朋,而且奏本也该到京师了。”
    “朕还没看到。”朱厚照摇头。
    毛语文无作他想,“想必也快了,宁王应是将刘瑾痛骂了一番,以此达到笼络人心的目的。”
    想到今天刚让内阁做的三件事,朱厚照不由发笑,“那他这奏本可能上的不是时候。不过这些人的打算朕是清楚的,骂了刘瑾管用不管用倒还在其次,关键是骂了,仅是这样,怕是少不了贤王之称啊。”
    毛语文并不犹豫,已然是比较断定的说:“陛下,宁藩逾矩行事,且愈发骄纵,臣斗胆进言,此人面善心恶,奸邪狡诈,实际上是有更大的图谋,臣以为应当朝廷应当早下决断,以免夜长梦多。”
    朱厚照背着手,侧对着他,“你有确凿的证据吗?他是藩王,是朕的叔祖。”
    这话他对毛语文就说了,意思很简单,不要拿一些小罪来说,到时候杀了不合适,不杀又难受。
    毛语文头埋了下去,“既然如此……皇上……臣逼一下他,吓唬一番,如何?”
    “你去做好了,朕只要结果。”
    这么说毛语文就懂了,“是,臣必不负皇上之托。”
    秋日月光明洁,黑夜之中极为明显。月光之下,毛语文在皇帝注视之下离开。
    朱厚照微微抬头,某个时刻落下眉头:江南已乱,就不能拖太久了,以免百姓蒙难。
    第七百八十七章 抓人上万也要抓
    历史中的梁储是杨廷和内阁的阁员之一,也属清流派人物。
    后来杨廷和去位后,也接替杨廷和当过一段时间的内阁首揆。
    清流官员的主要政绩,往往体现在皇帝如何错乱,他们如何劝谏皇帝放弃这种事情上,说起来就是正气凛然、直言敢谏这类的话。
    实际上有一种小心思在里面,史官这样记载,所体现的都是大臣如何如何,皇上倒成了反面的人物。
    文人心思可不那么单纯,比如明代学者焦竑编纂的《国朝献徵录》中,曾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说“皇太子(朱高炽)校场射箭,下马发无不中。”
    这话表面上来看是夸奖,实际上是嘲笑。
    古时候射箭没有单纯说射得准的,都是讲骑射,骑在马上射移动的目标,这叫功夫好!
    所以故意这样写,就是说仁宗皇帝太胖。
    用朱厚照的话来讲,这样嘲笑是很没品的,麻蛋,吃你家大米了么?
    相比较起来,张璁这样的首揆,回望他的政绩有些具体的改革措施,但他的名声就要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