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的科举奋斗路 第166节(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可若是在科技方面想要进一步发展,总不能全靠圣人言吧。
    穆空青又回忆起了那些话都没听全,就怒而指责他不敬先贤的大夫们。
    穆空青略略盘算了一下账面上的银子,心里有了个大胆的想法。
    第116章 一只海鸥
    正如先前穆空青建造水泥厂一般, 朝廷所派遣的匠人们过去了,带了一批徒弟,将徒弟教会之后, 这些留在那里的徒弟们也会逐渐成为老手, 再继续收徒。
    成为水泥工匠的人数多了, 想法自然也就多了。
    如今只不满一年的时间, 大炎各地的水泥厂中,便陆续有工匠提出了对水泥烧制过程的改进方案。
    而最先造出水泥的蒋大, 甚至还进一步改进出了速干水泥。
    穆空青在证实过速干水泥的效用之后,不仅给了蒋大丰厚的银钱奖励,甚至还特意将蒋大的功绩公布了出去,并将他的身契交还给了他。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 便引起了轩然大波。
    如今,水泥厂中所用的工匠,大多都是全家都签了半死契的。
    这种身契说是活契, 可契书上一没有写明赎银, 二没有写明期限,只要主家不愿放人, 这就同死契无异。
    若是可以, 谁会愿意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掌握在旁人手中?
    最重要的是,即便穆空青将这蒋大的身契归还了,蒋大却没有被赶出水泥厂。
    人自由了,饭碗也没丢, 这等好事,怎能不叫人趋之若鹜?
    不管是水泥开始玻璃,生产规模迟早都需要扩大。
    如今水泥厂的规模还未彻底铺开,穆空青手上所拥有的工匠们的身契, 就已经要论箱来装了,数量十分惹眼。
    若是日后规模进一步扩大,那别说能不能买得到这么多愿意签契书的人,就算能买得到,朝廷也不会任他坐拥数万家奴。
    所以,负责生产这些东西的主力,迟早都要由家养工匠转变为雇佣工人。
    那么要如何保证被雇佣者不会泄密,就成了穆空青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而穆空青的想法是,尝试将水泥生产流水线化。
    将生产步骤拆分开来,让大多数人都只知道一部分步骤,提高效率的同时减少泄密的可能性。
    这事儿没法一蹴而就,所以这一次的归还身契,只是试行新制度的开始。
    一方面减少自己手上的身契数量,另一方面也能用以观察匠人们在获得身契之后,究竟是心思活络爱自由的多些,还是老实办事的多些。
    若当真大部分人在拿到身契之后,即便顶着高薪也还是想着另谋高就,或是觉得人生圆满准备回家养老了,那穆空青也只好打消雇佣的念头,再想别的法子了。
    不是他黑心资/本家,而是他的水泥厂也算半个国营。这会儿水泥厂还在缺人的档口呢,真一下子放走一批匠人,穆空青铁定要吃挂落。
    穆空青可不觉得永兴帝有兴趣跟他探讨人权问题。
    至于为什么不先在玻璃工坊中试行?
    一来玻璃工坊的规模还不急着扩大,可以再往后稍一稍。
    二来么,自然是如望远镜、显微镜等物实在过于重要。
    水泥配方泄露,大不了周边诸国的城池建得坚固些,横竖大炎目前也没有扩张版图的想法。
    可若是在玻璃工坊做出的尝试失败,有人生出异心,将望远镜的制造方法给传了出去,那有意同某些远邻做火器生意的,可能就不止北蛮一家了。
    不过这事不患寡而患不均,虽然玻璃工坊暂时不能在明面上施行这种奖励制度,但穆空青还是将那位造出了显微镜的老工匠的身契交还了,只是这次并没有如上次一般大张旗鼓。
    至于最先造出玻璃的那些工匠们,他们都是秦以宁的陪嫁,其中有过半数人打从出生起就是奴籍,就是穆空青想放,大炎律也不允许。
    在蒋大重回自由身的消息被证实之后,大炎各地的水泥工匠都兴奋了起来。
    一时间,不仅有改进水泥质量的,还有改进煅烧方式的,通过改变原料配比来改变水泥硬度,适用于不同环境的等等等等。
    其中有些做得格外出色,身家背景也足够干净的工匠们,也获得了归还身契的奖励。
    半年之后,拿到身契的三十四名工匠无一离开水泥厂。
    不仅没有人离开,穆空青还几次听各地管事来报,说后头有部分有功的匠人们,都提出可以不要银钱奖励,只求能将他们的家人们也调入水泥厂做工。
    见如此,穆空青也就稍稍安心了一些,开始推行下一步计划。
    穆空青准备将下一个水泥厂,建在清江府辖内。
    清江府地处中原,又是穆空青的老家,在那里开办第一个以雇佣为主的水泥厂,可以最大限度减小水泥厂出事的风险。
    在新的工厂尚未建好时,穆空青便抽调了个别经验丰富的工匠们,前往办厂当地开班讲学。
    讲学班不收取费用,但是凡报名参与讲学班的学子,统统都要与水泥厂签订十年活契,十年之后任凭去留,但若是时间未到,哪怕是扫地,都得在水泥厂扫够十年。
    比起开厂招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