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峥嵘 第688节(1/3)
“下官年岁尚浅……”
“非仅因魏嗣王。”张士贵解释道:“德谋掌代县数载,于国有功,又曾随魏嗣王出塞击胡,去岁掌百泉,打理大军辎重,亦有功劳。”
皇甫忠投来羡慕嫉妒的视线,早就听闻这位陇西李氏丹阳房子弟与魏嗣王是至交好友,出仕至今不过数载,居然能出任中州长史,升迁之速,令人咋舌。
李楷不知道长安的局势,心想回头去信问问李善,话题一转问起灵州战局,听皇甫忠提及稽胡,想了想后开口道:“若张三郎能坚守鸣沙,刘女匿成或不敢叛。”
张士贵略为愕然,但随即就反应过来了,点头道:“魏嗣王威名远播塞外,可止小儿夜啼,刘女匿成亦是他手下败将。”
这是婉转一点的说法,李善在大唐是以怀仁举义闻名的,但在草原上是以杀戮闻名的……李楷亲眼目睹李善在雁门关外堆垒京观,也亲眼目睹李善在苍头河畔杀俘。
如果突厥攻破鸣沙大营,力承绝不叛唐的刘女匿成也只能选择投降,但如果张仲坚能稳守鸣沙,刘女匿成选择叛变的话,胜了最好的结局也就是附庸突厥回草原,哪里有现在的日子自在?
而且张仲坚还是李善亲卫出身,麾下更多有魏嗣王一脉,搞不好稽胡要付出数千头颅对垒京观的代价,甚至有可能被族诛。
所以,刘女匿成力承绝不叛唐,这话基本上是扯淡,但在鸣沙大营尚在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张士贵心想,估摸着都布可汗也心里有数,若是灵州军败北,不用再派遣使者,刘女匿成也要率族人归降了。
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南线(上)
九月二十二日。
晴,无风,微冷。
在经历了数日惨烈的大战,在王帐兵也伤亡惨重的被逼退之后,突厥不再盯着长长的东面防线动手了,突厥主力停留在唐卒弓箭射程之外,遥遥对峙。
事实上张仲坚也大大松了口气,他虽然知道长期这么惨重的伤亡是都布可汗绝对无法接受的,但也怕对方死攻不退。
唐军至今伤亡已经超过了五千,虽然没有伤筋动骨,但鸣沙大营的防御是需要大量士卒的,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张仲坚提前在这儿存放了大量的粮草、军械,这都是需要地方的。
营地规模是不能修改了的,也就是说防守面积不会变动,一旦伤亡太重,会导致防守力度、厚度会被削弱。
突厥主力遥遥对峙,但也不是一点动作都没有,在试探之后,都布可汗选择了南侧,这儿虽然地势略高,但防守上似乎比东面防线要差劲的多,没有羊马墙,也没有壕沟,甚至都没有矮墙,也意味着只要顶着箭雨杀上去,就能直面营地。
站在高处的张仲坚遥遥看着南方,在心里盘算,都布可汗放缓了攻击的力度和节奏,是因为受不了这么惨重的伤亡,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呢?
想打乱对方的节奏,就一定要有一次出击,但选择出击的时机,以及出击的目标,却是很有讲究的事。
张仲坚准备将这个筹码放在南侧,为此他已经将侯洪涛与一千重骑兵调去了南边。
“那边上来了。”侯洪涛提醒了句。
段志玄看了几眼,笑着吩咐了几句,后方数百唐卒补了上去,与爬上来的突厥步卒厮杀起来,唐军并没有依仗营地的栅栏而守,而是径直与突厥面对面的厮杀。
装备的差距,军械的差距,在厮杀中展露无遗,一个刀盾兵手中的盾牌被砸落,凭着身上的棉甲硬生生的挨了两刀一枪,手中长刀上下翻飞,血花四溅间,三四个突厥兵被砍翻。
僵持了片刻后,突厥兵缓缓往后撤去,唐军迟疑了下,为首的小校远远望着段志玄这边的旗帜,没好气的下令收兵,并没有追击。
“也差不多了吧?”段志玄看看山坡下横向游走的突厥骑兵。
“张三郎……呃,广陵郡公有令,亲自下令,方许骑兵出阵。”侯洪涛提醒道:“你还是留点神!”
当年段志玄在代县被李善驱逐,丢了好大的脸面,后来在泾州一战追击都布可汗缴获汗旗,却被责罚,是个不太安分的家伙。
侯洪涛是在代州战事之后才跟着李善的,天台山一战险之又险的救了段志玄一命,两人交情甚笃,所以才好心提醒了句。
段志玄嘿了声,没有再说什么,只是观望战局,突厥已经发动了三次进攻,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倒是山坡下的突厥骑兵越来越多。
山坡并不算陡,战马也能驰骋,但速度不会很快,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箭雨覆盖,而且一旦战马被射杀,是不会继续向前,反而因为角度会往后倾倒,导致骑兵冲阵的难度很大,这也是突厥一直选择东面防线的原因。
“又来了。”段志玄舔了舔嘴唇,“这次要来真格的了!”
山坡下大量的突厥兵下马,手持铁矛、长刀,还举着木制的盾牌,缓缓往上攀爬,段志玄扫了几眼,约莫有千余人。
山坡下的突厥骑兵也在汇集,大概有两三千骑,一旦前面的步卒能够站住脚跟,都不用他们攻破木栅栏,后方的突厥骑兵就会迅捷的扑上来。
只要能杀入营地中,就能制造混乱,或许不
“非仅因魏嗣王。”张士贵解释道:“德谋掌代县数载,于国有功,又曾随魏嗣王出塞击胡,去岁掌百泉,打理大军辎重,亦有功劳。”
皇甫忠投来羡慕嫉妒的视线,早就听闻这位陇西李氏丹阳房子弟与魏嗣王是至交好友,出仕至今不过数载,居然能出任中州长史,升迁之速,令人咋舌。
李楷不知道长安的局势,心想回头去信问问李善,话题一转问起灵州战局,听皇甫忠提及稽胡,想了想后开口道:“若张三郎能坚守鸣沙,刘女匿成或不敢叛。”
张士贵略为愕然,但随即就反应过来了,点头道:“魏嗣王威名远播塞外,可止小儿夜啼,刘女匿成亦是他手下败将。”
这是婉转一点的说法,李善在大唐是以怀仁举义闻名的,但在草原上是以杀戮闻名的……李楷亲眼目睹李善在雁门关外堆垒京观,也亲眼目睹李善在苍头河畔杀俘。
如果突厥攻破鸣沙大营,力承绝不叛唐的刘女匿成也只能选择投降,但如果张仲坚能稳守鸣沙,刘女匿成选择叛变的话,胜了最好的结局也就是附庸突厥回草原,哪里有现在的日子自在?
而且张仲坚还是李善亲卫出身,麾下更多有魏嗣王一脉,搞不好稽胡要付出数千头颅对垒京观的代价,甚至有可能被族诛。
所以,刘女匿成力承绝不叛唐,这话基本上是扯淡,但在鸣沙大营尚在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张士贵心想,估摸着都布可汗也心里有数,若是灵州军败北,不用再派遣使者,刘女匿成也要率族人归降了。
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南线(上)
九月二十二日。
晴,无风,微冷。
在经历了数日惨烈的大战,在王帐兵也伤亡惨重的被逼退之后,突厥不再盯着长长的东面防线动手了,突厥主力停留在唐卒弓箭射程之外,遥遥对峙。
事实上张仲坚也大大松了口气,他虽然知道长期这么惨重的伤亡是都布可汗绝对无法接受的,但也怕对方死攻不退。
唐军至今伤亡已经超过了五千,虽然没有伤筋动骨,但鸣沙大营的防御是需要大量士卒的,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张仲坚提前在这儿存放了大量的粮草、军械,这都是需要地方的。
营地规模是不能修改了的,也就是说防守面积不会变动,一旦伤亡太重,会导致防守力度、厚度会被削弱。
突厥主力遥遥对峙,但也不是一点动作都没有,在试探之后,都布可汗选择了南侧,这儿虽然地势略高,但防守上似乎比东面防线要差劲的多,没有羊马墙,也没有壕沟,甚至都没有矮墙,也意味着只要顶着箭雨杀上去,就能直面营地。
站在高处的张仲坚遥遥看着南方,在心里盘算,都布可汗放缓了攻击的力度和节奏,是因为受不了这么惨重的伤亡,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呢?
想打乱对方的节奏,就一定要有一次出击,但选择出击的时机,以及出击的目标,却是很有讲究的事。
张仲坚准备将这个筹码放在南侧,为此他已经将侯洪涛与一千重骑兵调去了南边。
“那边上来了。”侯洪涛提醒了句。
段志玄看了几眼,笑着吩咐了几句,后方数百唐卒补了上去,与爬上来的突厥步卒厮杀起来,唐军并没有依仗营地的栅栏而守,而是径直与突厥面对面的厮杀。
装备的差距,军械的差距,在厮杀中展露无遗,一个刀盾兵手中的盾牌被砸落,凭着身上的棉甲硬生生的挨了两刀一枪,手中长刀上下翻飞,血花四溅间,三四个突厥兵被砍翻。
僵持了片刻后,突厥兵缓缓往后撤去,唐军迟疑了下,为首的小校远远望着段志玄这边的旗帜,没好气的下令收兵,并没有追击。
“也差不多了吧?”段志玄看看山坡下横向游走的突厥骑兵。
“张三郎……呃,广陵郡公有令,亲自下令,方许骑兵出阵。”侯洪涛提醒道:“你还是留点神!”
当年段志玄在代县被李善驱逐,丢了好大的脸面,后来在泾州一战追击都布可汗缴获汗旗,却被责罚,是个不太安分的家伙。
侯洪涛是在代州战事之后才跟着李善的,天台山一战险之又险的救了段志玄一命,两人交情甚笃,所以才好心提醒了句。
段志玄嘿了声,没有再说什么,只是观望战局,突厥已经发动了三次进攻,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倒是山坡下的突厥骑兵越来越多。
山坡并不算陡,战马也能驰骋,但速度不会很快,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箭雨覆盖,而且一旦战马被射杀,是不会继续向前,反而因为角度会往后倾倒,导致骑兵冲阵的难度很大,这也是突厥一直选择东面防线的原因。
“又来了。”段志玄舔了舔嘴唇,“这次要来真格的了!”
山坡下大量的突厥兵下马,手持铁矛、长刀,还举着木制的盾牌,缓缓往上攀爬,段志玄扫了几眼,约莫有千余人。
山坡下的突厥骑兵也在汇集,大概有两三千骑,一旦前面的步卒能够站住脚跟,都不用他们攻破木栅栏,后方的突厥骑兵就会迅捷的扑上来。
只要能杀入营地中,就能制造混乱,或许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