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君臣 第39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笑话,那谢九渊竟然真是个将才,正烦恼,启元帝又闹出了新的幺蛾子。
    他们所说的、所劝的,顾缜全都知道,因为这些他早就思量过。
    启元帝终于开了口,颇为无奈的模样:“诸位爱卿,朕连日来反思己过,颇感痛心。那日任谢大人为将军,满朝文武无一人劝阻朕,虽然谢大人果然文武全才、实乃本朝罕见之良将,三战三捷,但朕仔细思来,心中不安。若谢大人不是天生将才,这局面,如何收场?”
    这话一出,群臣想起自己当日的小心思,不论是不是文党,都心虚起来,仿佛被一个耳光打在了脸上。
    “若无人监督朕之言行,无人监督百官之言行,天下必乱。比方说今日,你们肯站出来说句实话,朕心中十分安慰。”
    又一个耳光。
    “可见,还是有眼睛看着、有嘴巴指出错处的好。”
    “锦衣卫不会越过三法司去,只做耳目之职。诸位爱卿,朕看着你们,你们,也看着朕,君臣共勉,如何?朕是想与众位臣工重建盛世江山啊。”
    启元帝这一番话,其实着实是不要脸。
    先算计着百官把谢九渊送上了战场,这下又来指责百官当时不上谏,怎么说都是他有理,况且,这等空口白牙说“锦衣卫不会越过三法司”,谁能信?谁敢信?
    但启元帝话说到这个地步,百官已是毫无退路,如果继续抗命,那就是不愿与陛下一起奋斗,这名声传出去,还能好?可答应了下来,就是在自己脖子上悬了把刀啊!尤其是文党,人人自危,怎么敢答应?
    奉天殿上一片沉默,局面僵持。
    原本仅在暗流的对抗,一时被挑破了面纱。
    启元帝叹了口气,道:“不如先见见吧。传锦衣卫!”
    百官们面面相觑,看向殿门外,一声脚步声都听不见,正疑惑,忽然,一队墨衣侍卫鬼影般出现在殿外,惹出了几声惊呼。
    他们墨衣上绣着飞鱼,面上带着银面具,佩刀进入殿来,齐齐跪地,单膝扣地声都整齐划一,齐声道:“参见陛下!”
    气势如虹,锐不可当。
    “诸位爱卿”,启元帝又问,“咱们君臣共勉,如何?”
    百官逐一跪地,拜倒在启元帝面前,“臣等愿与陛下重建盛世江山!”
    口不对心,心思各异,好一个满朝文武,好一个盛世江山。
    “好!”
    启元帝勾了勾嘴角,露了个凉薄的笑。
    作者有话要说:
    *大吉大利,今晚吃鸡wwwwww
    *迟了(捂脸)
    *明天尽力更个六千~
    第47章 归来见天子
    西北风沙大, 谢镜清到了水天镇之后, 领着伙计们到当地官府和西宁卫驻军混了个脸熟,就立刻筹备起了茶马行。
    谢镜清这次十分谨慎, 前朝茶马世家的文书资料, 秦俭已经一一为他讲解过, 因此他虽是第一次办官差,行事却能撑出几分老道来, 叫当地人看不出玄虚, 不敢看轻他。
    但这西北土话着实是不好懂,越是善于养马的西北人, 大多都不会说官话, 谢镜清手下又多是来自家乡的江南人, 他们自己学习总要时间。请当地人翻译是必须的,可又怕万一当地人串通搞鬼压价。茶马行要用的小工也是同理,很不好办。
    谢镜清现在缺的就是一个翻译,和一些杂役人手。
    看他着实烦恼, 当地的衙役指点他, 不如去市场上买几个奴隶,给了钱到官府上了奴籍就是, 别细问来处。
    那衙役摆出了心照不宣的神秘表情,谢镜清顿生犹疑, 装作并不十分在意, 递了角小碎银过去,问:“这些奴隶的来历?”
    见钱眼开, 那衙役当即就把话说开了,这里是流放西北的必经之地,再往外,出了关,条件艰苦不说,荒漠里走丢了也是常事。所以,流放的队伍中若有半大孩子,羁押他们的兵士征得孩子父母同意,会将孩子留在当地卖出去,一方面是或许能留条生路,另一方面,也是挣些中间费。
    他这么一说,谢镜清就懂了,谢过他,带着手下们去市场挑人。
    伙计们见当家的一路上闷闷不乐,就派了账房老胡做代表,问:“当家的,怎么蔫了?”
    “你才蔫了”,谢镜清对待这帮伙计们就一个字,怼。
    老胡拖长了声音“唉”了一声,“那你愁什么呢?给小娃娃留条生路,不是好事呢么?”
    谢镜清低声说:“咱们做生意的都明白,有钱挣,就会生贪心,‘征得孩子父母同意’,说得好听,又没人管,要是队伍里有长得好的、卖得出高价的,就算孩子与父母不愿分开,你说这些兵士会不会卖?”
    “当家的,可咱们也管不着哇”,老胡一听也愁了,想了想,又道,“他们家里大人犯了大事被流放,虽说不是本人造孽,可也有个因果在,这可不是报应呢么。就是小娃娃可怜。”
    伙计们本也都露了愁容,听老胡这么一说,心底都稍微松快了些。
    听他们这样说,谢镜清没有费力气去反驳,只是内心默默叹了口气。
    进了市场卖奴隶的牙行,可谓是泾渭分明,一边是本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