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节(2/2)
,唯独江浙地区,赋税加了数倍。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在诏令中要求,江浙人士不得进入户部任职,并将这一条写入了《皇明祖训》,要求后代子孙都要听话。
“江浙赋独重”,是朱允炆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朱允炆看来,江浙之地自古以来便是富庶之地,巨贾云集、文教兴盛,也是自己未来大商业帝国的重中之重。
一个被赋税压得喘不过气的江浙,是没有办法也没有条件孕育出繁荣的商业版图,更严重的是,过重的赋税,影响生产积极性。
大家都不事生产的话,社会不安定因素便会增多,哪个朝代不把“就业”作为重点来抓?
朱允炆需要一个稳定且繁华的江浙地区。
郁新、张紞,解缙都支持改革江南赋税,突破《皇明祖训》。
方孝孺也是如此,更是提出以民为重,同时拿出朱元璋的话“与民休息,使积蓄之,是谓生之畜之”,主张轻徭薄赋。
朱允炆同意四人的看法,正准备下令拟旨,方孝孺却又说道:“皇上,遵 《周礼》,江浙之地,可行井田制,以增国力。”
“井田制?”
朱允炆牙齿有些酸。
井田制这玩意是奴隶社会时期的东西,实行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已经被时代抛弃过的制度,你竟然还想拿过来用?
虽然井田制采取的是国有化制度,皇上将土地赐给诸侯、臣子,这些人找奴隶来耕作,土地不能买卖、转让,贵族坐享成果。
这种制度限制了生产力,已被时代所摒弃。
没想到方孝孺竟然还想恢复?
朱允炆清楚,方孝孺的一切行为,一切思维,一切办法,都来自于《周礼》,这个家伙太理想化了。
“方先生应该读过《吕氏春秋·察今》吧?”
朱允炆没有直接回答方孝孺的话,而是反问道。
方孝孺连忙点头,回道:“臣读过。”
朱允炆认真地对方孝孺说道:“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段话,先生可有印象。”
方孝孺点头。
朱允炆继续讲述道:“先生坠《周礼》于水中,舟已行进,而《周礼》随暗涌而动,刻舟求之,《周礼》尚在?”
方孝孺迷惑地看着朱允炆。
郁新、张紞、解缙霍然开悟,明白皇上这是警告方孝孺,不要动不动以《周礼》为指导,那玩意太老了,不管用了。
变通,方可行进自如。
方孝孺也不笨,明白过来,施礼受教,退至一旁。
朱允炆命令解缙拟旨,下诏“赐天下明年田租之半”,降低江浙税赋,并以“亩毋逾一斗,苏、松人仍得官户部”的方式,打破了朱元璋的祖训。
在处理好江浙赋税问题之后,天色已晚,朱允炆安排人送阁老、方孝孺回去,然后安排御用监王钺去见朱棣。
按照朝廷规制,亲王入朝,当晚需要睡在奉天门外的东耳房,第二天一早参见皇上。
王钺安顿好朱棣之后,交谈了一番,并表示朱棣来了,皇上很满意,太后很欣慰,你朱棣,也不能太伤心了。
朱棣场面话还是一流的,说什么带了北平特产,明天见过皇上之后,去慈宁宫看看太后,自己来晚了,希望王钺多说几句好话,免得皇上怪罪。
临走,朱棣还将王钺送出门,笑容满面的,只不过在王钺走后,笑容便消失不见了。
朱棣已经听闻到消息,皇上连夜下旨,调张昺、平安、盛庸、瞿能等人把控北平,同时陈兵山海关至开平一线。
这些人,应该已经在路上了吧。
朱棣的情绪并不高,担忧与恐惧,时不时便涌上心头。
没错,朱允炆不太可能会在热孝期间,在京师对自己下手,但朱允炆可以对北平下手啊。
如今自己在京师,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也都在京师,北平的燕王府中,除了张玉、朱能之外,就没几个镇得住场面的人。
而张玉、朱能,又都是武将,根本不懂得太多的谋略。一旦震惊之下出了躁动,惹了祸端,不用等自己回去,北平府就落在了朱允炆手中。
退一万步,张玉、朱能没有任何动作,朱允炆也不会拿自己怎么样,过段时间自己回去,加上路途,至少也要一个多月。
一个多月的时间,足以让朱允炆将整个北平防务,周围防务,全部搞定。
而且,朱允炆任用的人员,让朱棣胆寒!
盛庸?
朱棣不认为这个家伙会给自己带来威胁,可以忽视。
但朱棣却不能忽视另外两个人!
第一个人,瞿能!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在诏令中要求,江浙人士不得进入户部任职,并将这一条写入了《皇明祖训》,要求后代子孙都要听话。
“江浙赋独重”,是朱允炆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朱允炆看来,江浙之地自古以来便是富庶之地,巨贾云集、文教兴盛,也是自己未来大商业帝国的重中之重。
一个被赋税压得喘不过气的江浙,是没有办法也没有条件孕育出繁荣的商业版图,更严重的是,过重的赋税,影响生产积极性。
大家都不事生产的话,社会不安定因素便会增多,哪个朝代不把“就业”作为重点来抓?
朱允炆需要一个稳定且繁华的江浙地区。
郁新、张紞,解缙都支持改革江南赋税,突破《皇明祖训》。
方孝孺也是如此,更是提出以民为重,同时拿出朱元璋的话“与民休息,使积蓄之,是谓生之畜之”,主张轻徭薄赋。
朱允炆同意四人的看法,正准备下令拟旨,方孝孺却又说道:“皇上,遵 《周礼》,江浙之地,可行井田制,以增国力。”
“井田制?”
朱允炆牙齿有些酸。
井田制这玩意是奴隶社会时期的东西,实行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已经被时代抛弃过的制度,你竟然还想拿过来用?
虽然井田制采取的是国有化制度,皇上将土地赐给诸侯、臣子,这些人找奴隶来耕作,土地不能买卖、转让,贵族坐享成果。
这种制度限制了生产力,已被时代所摒弃。
没想到方孝孺竟然还想恢复?
朱允炆清楚,方孝孺的一切行为,一切思维,一切办法,都来自于《周礼》,这个家伙太理想化了。
“方先生应该读过《吕氏春秋·察今》吧?”
朱允炆没有直接回答方孝孺的话,而是反问道。
方孝孺连忙点头,回道:“臣读过。”
朱允炆认真地对方孝孺说道:“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段话,先生可有印象。”
方孝孺点头。
朱允炆继续讲述道:“先生坠《周礼》于水中,舟已行进,而《周礼》随暗涌而动,刻舟求之,《周礼》尚在?”
方孝孺迷惑地看着朱允炆。
郁新、张紞、解缙霍然开悟,明白皇上这是警告方孝孺,不要动不动以《周礼》为指导,那玩意太老了,不管用了。
变通,方可行进自如。
方孝孺也不笨,明白过来,施礼受教,退至一旁。
朱允炆命令解缙拟旨,下诏“赐天下明年田租之半”,降低江浙税赋,并以“亩毋逾一斗,苏、松人仍得官户部”的方式,打破了朱元璋的祖训。
在处理好江浙赋税问题之后,天色已晚,朱允炆安排人送阁老、方孝孺回去,然后安排御用监王钺去见朱棣。
按照朝廷规制,亲王入朝,当晚需要睡在奉天门外的东耳房,第二天一早参见皇上。
王钺安顿好朱棣之后,交谈了一番,并表示朱棣来了,皇上很满意,太后很欣慰,你朱棣,也不能太伤心了。
朱棣场面话还是一流的,说什么带了北平特产,明天见过皇上之后,去慈宁宫看看太后,自己来晚了,希望王钺多说几句好话,免得皇上怪罪。
临走,朱棣还将王钺送出门,笑容满面的,只不过在王钺走后,笑容便消失不见了。
朱棣已经听闻到消息,皇上连夜下旨,调张昺、平安、盛庸、瞿能等人把控北平,同时陈兵山海关至开平一线。
这些人,应该已经在路上了吧。
朱棣的情绪并不高,担忧与恐惧,时不时便涌上心头。
没错,朱允炆不太可能会在热孝期间,在京师对自己下手,但朱允炆可以对北平下手啊。
如今自己在京师,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也都在京师,北平的燕王府中,除了张玉、朱能之外,就没几个镇得住场面的人。
而张玉、朱能,又都是武将,根本不懂得太多的谋略。一旦震惊之下出了躁动,惹了祸端,不用等自己回去,北平府就落在了朱允炆手中。
退一万步,张玉、朱能没有任何动作,朱允炆也不会拿自己怎么样,过段时间自己回去,加上路途,至少也要一个多月。
一个多月的时间,足以让朱允炆将整个北平防务,周围防务,全部搞定。
而且,朱允炆任用的人员,让朱棣胆寒!
盛庸?
朱棣不认为这个家伙会给自己带来威胁,可以忽视。
但朱棣却不能忽视另外两个人!
第一个人,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