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节(1/3)
“杨荣,你如何看?”
朱允炆轻声问道。
徐辉祖、朱棣、解缙等人有些惊讶,杨荣不过是翰林院编修,而且进入翰林院还没几个月,这就参与军国大事了?
杨荣也有些错愕,原以为自己与杨溥、金幼孜等人不过是旁听,带耳朵来的,周围都是大佬,怎么也轮不到自己说话才是。
朱允炆期待地看着杨荣,史书给他的评价是“挥斤游刃,遇事立断”,极擅军务,不知道初入仕途的他,有没有这份决断力。
杨荣定了定心神,走了出来,目光笃定,神情严峻。
虽然对于自己而言,这个舞台来得太早一些,但既然登台了,就不能错过机会。
杨荣行礼,而后浩然道:“皇上,臣以为,不仅要发兵安南,还应将安南收至我大明版图,让其成为我大明的一个郡!”
此话一出,众人皆惊。
茹瑺直接反驳:“安南乃是大明藩属国,是不征讨之国,若动用大军,不过是处罚胡季犛,让其还政于陈氏,若占领安南,让其成为大明郡县,我大明岂不是成了侵略他国?于礼不合,于情不合!若用兵不义,大明如何立足,其他藩属国如何看待大明?”
徐辉祖也皱眉道:“安南立国已久,想要将其领地收入大明,未必容易,而且当地蛮夷众多,极难管控,若是强硬控制安南,势必会引起战乱,时间久了,会拖我大明于泥沼之中,不利,太不利。”
姚广孝看着杨荣,目光中透着几分异样。
在别人反对的时候,姚广孝已在盘算收回安南利弊。
那地方,原本就是中原郡县,若是收回来,貌似也不是不可以……
只是这些朝臣,都将“正义”看得太重,若不是正义之师,违背儒家礼法,他们恐怕是不会同意出兵的。
杨荣面对质疑,毫不畏惧,只坦然地看着朱允炆,说出了收回安南的理由。
第二百三十四章 杨荣初显峥嵘
战争是一种手段,服务于政治,服务于大局。
若脱离政治与大局,单独去论战争,其职位与成就,多只能止步于将领,无法成为真正的统帅。
统帅所虑,绝非一城一池得失,而是全局全域。
朱棣力主出兵,便是从大明南部边疆、西南边疆安稳来考虑。
杨荣不是朱棣,不是职业军人,没有天才的战场指挥能力,但他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全局观与谋断力。
面对兵部尚书、中军都督府府事等人的驳斥,杨荣坚定着自己的看法,肃然道:“臣之所想,理由在七,还请容臣禀说清楚,再作评判。”
朱允炆眉头一抬,好家伙,杨荣这是要露峥嵘啊,七条理由,足以证明其心中已有计较。
“讲来!”
朱允炆期待地看着杨荣。
杨荣从袖子里拿出了一张折叠的纸,展开之后,是一幅简画的大明舆图,舆图北部重镇,写着密密麻麻的小字,南面明显空了许多,只有寥寥几笔。
“皇上,各位大人,我大明边防重在北部,以御蒙古部落南下。然回望洪武朝,南部边疆并不安稳。洪武三年,广西阳山县山民十万余反,洪武十四年,广州的曹真和苏文卿等叛乱,洪武十五年,广东铲平王叛乱,洪武二十八年,广西瑶壮叛乱。”
“此间种种,祸乱难平,朝廷大军虽屡次平叛,终无法解决根本。臣以为,发兵安南,设安南郡,不仅有助戡乱地方,遏乱民之心,亦可借此机会,调整大明军务部署,改八分北、二分南为七分北、三分南。以稳帝国南方,此为一。”
听闻杨荣之话,朱棣、徐辉祖、姚广孝等人不由暗暗吃惊,就连朱允炆也露出了惊讶之色。
杨荣所说的是整个大明的军事部署,他的眼界之高,令人赞佩。
没错,大明的主要敌人是蒙古部落,所以在军事部署上,大部分军力都沿北方边疆一线部署,除了京师主力之外,精锐之师百分之八十都在北方重镇!
而剩下的军事部署,又分散在全国各地,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卫所数量不多,实力也偏弱。在平时,确实可弹压地方,然一旦遇到大的叛乱,根本无济于事。
洪武朝时,南方屡次反叛,朝廷镇压一次叛乱一次,这边刚刚班师回朝,还没睡个安稳觉,那边又开始叛乱了,甚至有些叛乱长达数年之久,一个关键因素便是南方军事力量薄弱,干不过当地土著与少数民族。
而杨荣看到了大明军事部署上的不足,想要借发兵安南,增加朝廷在南方的军事存在,以更好控制地方。
就连驳斥杨荣的茹瑺,此刻也平息了愤怒,安稳地听着杨荣的讲述。
杨荣继续说道:“再看安南,其屡屡进攻占城,威胁暹罗、勃固,更屡次进犯我大明,广西一线深受其害。无论是安南陈氏王朝,还是这胡季犛,其都有着对外征战的野心,若是朝廷动用大军,何不一劳永逸,彻底踏平安南,将其收回?”
“若按所谓正义之师,戡乱安南之后,选一陈氏后人主政安南,过三五年,其野心膨胀之下,必会再犯边大明。届时,大明是出征还是不出征?出征,岂不是二次动用大军,耗费巨大,不出证,便是
朱允炆轻声问道。
徐辉祖、朱棣、解缙等人有些惊讶,杨荣不过是翰林院编修,而且进入翰林院还没几个月,这就参与军国大事了?
杨荣也有些错愕,原以为自己与杨溥、金幼孜等人不过是旁听,带耳朵来的,周围都是大佬,怎么也轮不到自己说话才是。
朱允炆期待地看着杨荣,史书给他的评价是“挥斤游刃,遇事立断”,极擅军务,不知道初入仕途的他,有没有这份决断力。
杨荣定了定心神,走了出来,目光笃定,神情严峻。
虽然对于自己而言,这个舞台来得太早一些,但既然登台了,就不能错过机会。
杨荣行礼,而后浩然道:“皇上,臣以为,不仅要发兵安南,还应将安南收至我大明版图,让其成为我大明的一个郡!”
此话一出,众人皆惊。
茹瑺直接反驳:“安南乃是大明藩属国,是不征讨之国,若动用大军,不过是处罚胡季犛,让其还政于陈氏,若占领安南,让其成为大明郡县,我大明岂不是成了侵略他国?于礼不合,于情不合!若用兵不义,大明如何立足,其他藩属国如何看待大明?”
徐辉祖也皱眉道:“安南立国已久,想要将其领地收入大明,未必容易,而且当地蛮夷众多,极难管控,若是强硬控制安南,势必会引起战乱,时间久了,会拖我大明于泥沼之中,不利,太不利。”
姚广孝看着杨荣,目光中透着几分异样。
在别人反对的时候,姚广孝已在盘算收回安南利弊。
那地方,原本就是中原郡县,若是收回来,貌似也不是不可以……
只是这些朝臣,都将“正义”看得太重,若不是正义之师,违背儒家礼法,他们恐怕是不会同意出兵的。
杨荣面对质疑,毫不畏惧,只坦然地看着朱允炆,说出了收回安南的理由。
第二百三十四章 杨荣初显峥嵘
战争是一种手段,服务于政治,服务于大局。
若脱离政治与大局,单独去论战争,其职位与成就,多只能止步于将领,无法成为真正的统帅。
统帅所虑,绝非一城一池得失,而是全局全域。
朱棣力主出兵,便是从大明南部边疆、西南边疆安稳来考虑。
杨荣不是朱棣,不是职业军人,没有天才的战场指挥能力,但他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全局观与谋断力。
面对兵部尚书、中军都督府府事等人的驳斥,杨荣坚定着自己的看法,肃然道:“臣之所想,理由在七,还请容臣禀说清楚,再作评判。”
朱允炆眉头一抬,好家伙,杨荣这是要露峥嵘啊,七条理由,足以证明其心中已有计较。
“讲来!”
朱允炆期待地看着杨荣。
杨荣从袖子里拿出了一张折叠的纸,展开之后,是一幅简画的大明舆图,舆图北部重镇,写着密密麻麻的小字,南面明显空了许多,只有寥寥几笔。
“皇上,各位大人,我大明边防重在北部,以御蒙古部落南下。然回望洪武朝,南部边疆并不安稳。洪武三年,广西阳山县山民十万余反,洪武十四年,广州的曹真和苏文卿等叛乱,洪武十五年,广东铲平王叛乱,洪武二十八年,广西瑶壮叛乱。”
“此间种种,祸乱难平,朝廷大军虽屡次平叛,终无法解决根本。臣以为,发兵安南,设安南郡,不仅有助戡乱地方,遏乱民之心,亦可借此机会,调整大明军务部署,改八分北、二分南为七分北、三分南。以稳帝国南方,此为一。”
听闻杨荣之话,朱棣、徐辉祖、姚广孝等人不由暗暗吃惊,就连朱允炆也露出了惊讶之色。
杨荣所说的是整个大明的军事部署,他的眼界之高,令人赞佩。
没错,大明的主要敌人是蒙古部落,所以在军事部署上,大部分军力都沿北方边疆一线部署,除了京师主力之外,精锐之师百分之八十都在北方重镇!
而剩下的军事部署,又分散在全国各地,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卫所数量不多,实力也偏弱。在平时,确实可弹压地方,然一旦遇到大的叛乱,根本无济于事。
洪武朝时,南方屡次反叛,朝廷镇压一次叛乱一次,这边刚刚班师回朝,还没睡个安稳觉,那边又开始叛乱了,甚至有些叛乱长达数年之久,一个关键因素便是南方军事力量薄弱,干不过当地土著与少数民族。
而杨荣看到了大明军事部署上的不足,想要借发兵安南,增加朝廷在南方的军事存在,以更好控制地方。
就连驳斥杨荣的茹瑺,此刻也平息了愤怒,安稳地听着杨荣的讲述。
杨荣继续说道:“再看安南,其屡屡进攻占城,威胁暹罗、勃固,更屡次进犯我大明,广西一线深受其害。无论是安南陈氏王朝,还是这胡季犛,其都有着对外征战的野心,若是朝廷动用大军,何不一劳永逸,彻底踏平安南,将其收回?”
“若按所谓正义之师,戡乱安南之后,选一陈氏后人主政安南,过三五年,其野心膨胀之下,必会再犯边大明。届时,大明是出征还是不出征?出征,岂不是二次动用大军,耗费巨大,不出证,便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