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节(1/3)
但那是在特殊情况下的接班,可现在是正常情况,总不能安排一个人,半路突然挂了,张辅再接班吧……
是相信张辅的军事才能,给他登上名将舞台的机会,还是选择韩观,走另一条历史路线?
朱允炆看向姚广孝。
姚广孝面对众人的质疑,自信地说:“臣举张辅,理由在四,诸位不妨听过之后再作评判。”
“讲。”
朱允炆平静地说。
姚广孝上前一步,对韩观道:“以韩都司之眼光,才能与张辅论之,上下谁分?”
韩观脸色一变,姚广孝这个问题有些要命,如果说自己不如张辅,弱了自己的威严,若说强于张辅,又显得咄咄逼人,不识大体。
姚广孝见韩观不言,看向朱棣:“以燕王之眼光,认为张辅之才能,可否为主帅?”
朱棣仔细看着姚广孝,从那双深邃的目光中似乎读懂了什么,然后看向张辅,客观地来说,自己倚重张辅的父亲张玉,对张辅自是熟悉,只不过没想到此人能在广西打下赫赫威名。
姚广孝肃然道:“张辅为水师参将张玉之子,为皇上委派进入广西,掌管广西南宁卫,只用了短短一个月,就将南宁卫从一滩烂泥锤炼为精锐,此其一,驾驭之才,自有将威!”
“永平寨、虎山岭,分兵奇袭,诈敌攻山,身先士卒,以少胜多,一举成名,此其二,足智多谋,兵法娴熟!”
“身为偏将,不为私利,不为战功,立足大局,带南宁卫历经生死,翻山越岭,一举夺下镇南关,彻底封死胡杜大军南撤之门,此其三,谋有大局,不计得失!”
“困守镇南关,腹背受敌,临危不惧,身先士卒,抗住了敌人疯狂进攻,军民齐心,终成大功!此其四,意志顽强,死地求生!由此四点,臣认为张辅堪当大任!”
徐辉祖与铁铉沉思着。
姚广孝说得都是事实,虽然张辅在广西做的事不算多,但其表现出来的统御能力、作战能力,是无可否认的。他缺少的,只是更多的机会,更大的舞台。
一直沉默的杨士奇走了出来,道:“军国大事,臣原不该发言。但皇上有召在此,臣就斗胆一言。”
“讲。”
朱允炆严肃地说。
杨士奇声音沉稳:“韩都司自有其长,张指挥同知也有其优。若两者选一作为主帅,臣认为,张辅为上。回顾广西时张辅对战胡杜,其以初战之身,半卫之兵,抵抗万人,可见其能力足以大用。”
铁铉、朱棣等人听出来了,杨士奇的观点是张辅是经验不足,不是能力不足,只要有能力,就不妨他多给他一点机会。
朱允炆看着欲言又止的杨荣,问:“你素有高论,今天怎不言语?”
杨荣不失礼貌地笑了笑,道:“藩王与诸位大臣都在这里,臣实在不敢多说。”
“呵,若是不敢多说,又为何敢来?讲吧。”
朱允炆有些期待。
杨荣认真地看着朱允炆,道:“臣与杨祭酒、姚侍郎一样,认为张辅可作统帅。至于带兵经验不足,不足以驾驭三十万大军,不过是没看到张辅的能力罢了。臣在兵部职方司任职,知晓广西练兵三万,张辅为主将,凭祥卫一卫万人编制,张辅为主将,在其回京后,更是参与大军演,统兵十万,于山林中攻坚演训,调配自如,用兵如神……”
铁铉与徐辉祖连连点头,就连朱棣也无法反对。
张辅进入京师之后,与韩观、沐晟一起,随即被任命为军队主将,负责山地整训,三人表现中,以张辅为最优。
朱允炆有了决断,目光扫过众人,对站在最后的杨溥道:“你不打算建言献策了吗?”
杨溥尴尬一笑,这是朱允炆在提醒杨溥让胡濙出关的事:“皇上,臣认为事已分明,无需建言献策,不过臣倒想献人以为大军所用。”
“谁?”
“臣自己,请求从军南征……”
杨溥清楚这是一次重要的战争,一旦在此战中立下功劳,他日定能站稳朝廷。而如果按照寻常路慢慢苦熬资历,自己想要混出头,怕还需要十年二十年,那样太久了!
第六百四十八章 张辅,佩印出征(二更)
杨溥看得很清楚,眼下的朝廷是相对稳定的,内阁领六部的格局已是形成。而内阁大臣中,除了解缙外,都是六部尚书衔提拔进去的,这也就意味着,想要入阁,必须是六部尚书。
可现在不是洪武朝,尚书换的频繁一点,晋升机会多。建文朝明显更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提升,只有两条路可走:
第一,苦熬资历。
等大佬走得多了,死得多了,自己就成大佬了,轮也轮到内阁去了。
只不过这一条路往往需要等,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都说不准,虽然朝廷内部有着优秀的斗争、攻讦、弹劾传统,毕竟自己前面的人还太多……
第二,功劳。
只要有功劳,那就可以得到越级提拔。比如宋正臣,就因功劳直接被提拔起来,俨然是未来都察院的头号人物。
杨溥需要功劳来支撑自己晋升,可眼下大明的功劳并不好捞,救灾表现再好,也只是记一笔功劳,等
是相信张辅的军事才能,给他登上名将舞台的机会,还是选择韩观,走另一条历史路线?
朱允炆看向姚广孝。
姚广孝面对众人的质疑,自信地说:“臣举张辅,理由在四,诸位不妨听过之后再作评判。”
“讲。”
朱允炆平静地说。
姚广孝上前一步,对韩观道:“以韩都司之眼光,才能与张辅论之,上下谁分?”
韩观脸色一变,姚广孝这个问题有些要命,如果说自己不如张辅,弱了自己的威严,若说强于张辅,又显得咄咄逼人,不识大体。
姚广孝见韩观不言,看向朱棣:“以燕王之眼光,认为张辅之才能,可否为主帅?”
朱棣仔细看着姚广孝,从那双深邃的目光中似乎读懂了什么,然后看向张辅,客观地来说,自己倚重张辅的父亲张玉,对张辅自是熟悉,只不过没想到此人能在广西打下赫赫威名。
姚广孝肃然道:“张辅为水师参将张玉之子,为皇上委派进入广西,掌管广西南宁卫,只用了短短一个月,就将南宁卫从一滩烂泥锤炼为精锐,此其一,驾驭之才,自有将威!”
“永平寨、虎山岭,分兵奇袭,诈敌攻山,身先士卒,以少胜多,一举成名,此其二,足智多谋,兵法娴熟!”
“身为偏将,不为私利,不为战功,立足大局,带南宁卫历经生死,翻山越岭,一举夺下镇南关,彻底封死胡杜大军南撤之门,此其三,谋有大局,不计得失!”
“困守镇南关,腹背受敌,临危不惧,身先士卒,抗住了敌人疯狂进攻,军民齐心,终成大功!此其四,意志顽强,死地求生!由此四点,臣认为张辅堪当大任!”
徐辉祖与铁铉沉思着。
姚广孝说得都是事实,虽然张辅在广西做的事不算多,但其表现出来的统御能力、作战能力,是无可否认的。他缺少的,只是更多的机会,更大的舞台。
一直沉默的杨士奇走了出来,道:“军国大事,臣原不该发言。但皇上有召在此,臣就斗胆一言。”
“讲。”
朱允炆严肃地说。
杨士奇声音沉稳:“韩都司自有其长,张指挥同知也有其优。若两者选一作为主帅,臣认为,张辅为上。回顾广西时张辅对战胡杜,其以初战之身,半卫之兵,抵抗万人,可见其能力足以大用。”
铁铉、朱棣等人听出来了,杨士奇的观点是张辅是经验不足,不是能力不足,只要有能力,就不妨他多给他一点机会。
朱允炆看着欲言又止的杨荣,问:“你素有高论,今天怎不言语?”
杨荣不失礼貌地笑了笑,道:“藩王与诸位大臣都在这里,臣实在不敢多说。”
“呵,若是不敢多说,又为何敢来?讲吧。”
朱允炆有些期待。
杨荣认真地看着朱允炆,道:“臣与杨祭酒、姚侍郎一样,认为张辅可作统帅。至于带兵经验不足,不足以驾驭三十万大军,不过是没看到张辅的能力罢了。臣在兵部职方司任职,知晓广西练兵三万,张辅为主将,凭祥卫一卫万人编制,张辅为主将,在其回京后,更是参与大军演,统兵十万,于山林中攻坚演训,调配自如,用兵如神……”
铁铉与徐辉祖连连点头,就连朱棣也无法反对。
张辅进入京师之后,与韩观、沐晟一起,随即被任命为军队主将,负责山地整训,三人表现中,以张辅为最优。
朱允炆有了决断,目光扫过众人,对站在最后的杨溥道:“你不打算建言献策了吗?”
杨溥尴尬一笑,这是朱允炆在提醒杨溥让胡濙出关的事:“皇上,臣认为事已分明,无需建言献策,不过臣倒想献人以为大军所用。”
“谁?”
“臣自己,请求从军南征……”
杨溥清楚这是一次重要的战争,一旦在此战中立下功劳,他日定能站稳朝廷。而如果按照寻常路慢慢苦熬资历,自己想要混出头,怕还需要十年二十年,那样太久了!
第六百四十八章 张辅,佩印出征(二更)
杨溥看得很清楚,眼下的朝廷是相对稳定的,内阁领六部的格局已是形成。而内阁大臣中,除了解缙外,都是六部尚书衔提拔进去的,这也就意味着,想要入阁,必须是六部尚书。
可现在不是洪武朝,尚书换的频繁一点,晋升机会多。建文朝明显更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提升,只有两条路可走:
第一,苦熬资历。
等大佬走得多了,死得多了,自己就成大佬了,轮也轮到内阁去了。
只不过这一条路往往需要等,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都说不准,虽然朝廷内部有着优秀的斗争、攻讦、弹劾传统,毕竟自己前面的人还太多……
第二,功劳。
只要有功劳,那就可以得到越级提拔。比如宋正臣,就因功劳直接被提拔起来,俨然是未来都察院的头号人物。
杨溥需要功劳来支撑自己晋升,可眼下大明的功劳并不好捞,救灾表现再好,也只是记一笔功劳,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