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节(2/3)
朱允炆也有这个意思,将目光看向夏元吉。
夏元吉苦着脸,无奈走出:“皇上,国库今年困难,兴修水利耗费过大,怕是难以承受……”
朱允炆知道夏元吉的难处,虽说建文五年的财政再创新高,可因为征调民力于各省砍伐树木,聚数十万民力于北平营造新都,加上大西北混凝土修筑,城关修筑,新军之策的再扩大,水师最大规模出海……耗费了太多太多财政。
今年开年,又是大军开拔,西征开始,战争要打多久,打到什么程度,后续要不要再征调军队至西北或大同等地,这都是未知数,户部不可能掏空了去修水利。
“可旱情不等人,此时打造井渠,尚可保住凤阳部分夏粮,若拖延下去,旱情有变,怕会颗粒无收,朝廷再调粮支援,再安排救灾,也是一笔大花销。”
练子宁急切地说。
夏元吉长叹,对练子宁说:“今年事有多少,诸位都清楚,户部有多少家底,如何分配的,诸位也都一清二楚。凤阳府水利修造,皇上北巡时提过,户部也找工部厘算过,若保凤阳府各地民生与庄稼,至少需三百万两,户部拿不出来,最多只能动用备灾银,抽一百万两。”
“如此之多吗?”
练子宁有些惊愕,三百万两,这可以比动用三十万军队南征的费用了。
工部侍郎黄福走出佐证:“确如夏尚书所言,水井沟渠修造耗时耗力,单井成本颇高,若在凤阳府大修水利,一百万两不足用。”
群臣议论纷纷,如此一大笔支出,确实让户部为难。这才年初就动用备灾银,那后面再出点什么事,朝廷没钱可用,又该如何是好?
朱允看着夏元吉,略是沉思,开口道:“一百万两少是少了一些,但凤阳问题,确实不宜再拖了。这样吧,户部去借两百万两……”
第八百零九章 大明国债(二更)
借钱?
群臣错愕。
从古至今,农民借过钱,士子借过钱,商人借过钱,官员借过钱,甚至皇上也借过钱。可户部借钱,这个,着实没听过,没见过啊。
夏元吉也呆住了,朱允炆说让户部借钱?
找,找谁借?
农民没钱了,找邻居亲戚周转。士子没钱了,可以找朋友、名士要点接济。商人没钱了,可以质押抵债借钱,官员可以凭着名誉、俸禄借钱,皇上可以耍无赖,从户部里拿钱。
户部委屈啊,找谁借去?
要不皇上,你借二百万如何?
朱允炆下旨传召皇家中央钱庄大主事梁成同,待其入殿后,问:“钱庄可否拿出二百万两,支持凤阳-水利修筑?”
梁成同言:“皇上,此时中央钱庄一口气也拿不出二百万两来,若等至秋日,二百万两不成问题。”
“为何?”
练子宁连忙发问。
凤阳旱情等不到秋日,真要是大旱之年,这夏日就要遭殃,秋日哪里还需要这笔钱。
梁成同解释道:“皇上,诸位大臣,非是中央钱庄不愿出力,而是实在没这么多钱。钱庄每年春日是最忙碌时,冬日商人远航南下居多,往往会在钱庄举债购置货物,这就占去钱庄四成可用之财。剩下的部分,还有各地商人春夏购物所需,周转所需,又占据三成,剩下三成,则是钱庄日常准备金,两成应对大额商人,一成满足日常所需……”
练子宁郁闷至极,追问:“难道钱庄就一点钱都拿不出来?”
梁成同不在意练子宁,钱庄是朱允炆的,不是朝廷的,顶破天他也管不到自己头上来,于是对朱允炆回道:“钱庄当下最多可支取八十万两,再多,就要影响日常运作。”
郁新微微点头,走出来说:“皇上,臣以为,户部可以拿出一百二十万两,合钱庄借用八十万两,以二百万两,足以保凤阳府主要产粮区的庄稼。”
夏元吉无奈,只好点了头。
朱允炆思考了下,肃然说:“凤阳府十年九旱,百姓困顿日久,朝廷既然要下定决心解决其用水问题,那就应一劳永逸,狠下心来,将凤阳打造为一个重要产粮区,而不是一直向朝廷伸手的穷困之地,这从长远来看,耗费大点是值得的。二百万两不够,那就再追加,无论多少困难,户部担起来,一定要在凤阳府全面开挖水井、水渠,修缮河道、湖塘,再不复旱涝之痛!”
夏元吉一脸为难,皇上啊,你说追加就追加,到时候户部拿不出来钱可怎么办?
朱允炆继续说:“那就由工部与凤阳府协调,动员凤阳百姓,连同凤阳府、淮安府、扬州府、泸州府、徐州府等地方卫所军士,合计十万人,大修水利!早日开井通渠,力保夏粮不减产,秋凉能丰收!”
夏元吉、黄福等人只好领命。
解缙、郁新等人也有些忧愁,现在大明帝国很是危险,几乎大半个国家都在参与土木之事,西面还面临着一场巨大的战事,又要抽调民力与军士到凤阳府挖井修渠,确实压得人压抑。
但凤阳府的事确如朱允炆所说,不能再如此拖延下去了,那里旱涝太过频繁,俨然成为了朝廷的一个无底洞。若不管不顾,任由旱灾持续,朝廷为救灾给出的钱财,五年内怕也超出了二百万两
夏元吉苦着脸,无奈走出:“皇上,国库今年困难,兴修水利耗费过大,怕是难以承受……”
朱允炆知道夏元吉的难处,虽说建文五年的财政再创新高,可因为征调民力于各省砍伐树木,聚数十万民力于北平营造新都,加上大西北混凝土修筑,城关修筑,新军之策的再扩大,水师最大规模出海……耗费了太多太多财政。
今年开年,又是大军开拔,西征开始,战争要打多久,打到什么程度,后续要不要再征调军队至西北或大同等地,这都是未知数,户部不可能掏空了去修水利。
“可旱情不等人,此时打造井渠,尚可保住凤阳部分夏粮,若拖延下去,旱情有变,怕会颗粒无收,朝廷再调粮支援,再安排救灾,也是一笔大花销。”
练子宁急切地说。
夏元吉长叹,对练子宁说:“今年事有多少,诸位都清楚,户部有多少家底,如何分配的,诸位也都一清二楚。凤阳府水利修造,皇上北巡时提过,户部也找工部厘算过,若保凤阳府各地民生与庄稼,至少需三百万两,户部拿不出来,最多只能动用备灾银,抽一百万两。”
“如此之多吗?”
练子宁有些惊愕,三百万两,这可以比动用三十万军队南征的费用了。
工部侍郎黄福走出佐证:“确如夏尚书所言,水井沟渠修造耗时耗力,单井成本颇高,若在凤阳府大修水利,一百万两不足用。”
群臣议论纷纷,如此一大笔支出,确实让户部为难。这才年初就动用备灾银,那后面再出点什么事,朝廷没钱可用,又该如何是好?
朱允看着夏元吉,略是沉思,开口道:“一百万两少是少了一些,但凤阳问题,确实不宜再拖了。这样吧,户部去借两百万两……”
第八百零九章 大明国债(二更)
借钱?
群臣错愕。
从古至今,农民借过钱,士子借过钱,商人借过钱,官员借过钱,甚至皇上也借过钱。可户部借钱,这个,着实没听过,没见过啊。
夏元吉也呆住了,朱允炆说让户部借钱?
找,找谁借?
农民没钱了,找邻居亲戚周转。士子没钱了,可以找朋友、名士要点接济。商人没钱了,可以质押抵债借钱,官员可以凭着名誉、俸禄借钱,皇上可以耍无赖,从户部里拿钱。
户部委屈啊,找谁借去?
要不皇上,你借二百万如何?
朱允炆下旨传召皇家中央钱庄大主事梁成同,待其入殿后,问:“钱庄可否拿出二百万两,支持凤阳-水利修筑?”
梁成同言:“皇上,此时中央钱庄一口气也拿不出二百万两来,若等至秋日,二百万两不成问题。”
“为何?”
练子宁连忙发问。
凤阳旱情等不到秋日,真要是大旱之年,这夏日就要遭殃,秋日哪里还需要这笔钱。
梁成同解释道:“皇上,诸位大臣,非是中央钱庄不愿出力,而是实在没这么多钱。钱庄每年春日是最忙碌时,冬日商人远航南下居多,往往会在钱庄举债购置货物,这就占去钱庄四成可用之财。剩下的部分,还有各地商人春夏购物所需,周转所需,又占据三成,剩下三成,则是钱庄日常准备金,两成应对大额商人,一成满足日常所需……”
练子宁郁闷至极,追问:“难道钱庄就一点钱都拿不出来?”
梁成同不在意练子宁,钱庄是朱允炆的,不是朝廷的,顶破天他也管不到自己头上来,于是对朱允炆回道:“钱庄当下最多可支取八十万两,再多,就要影响日常运作。”
郁新微微点头,走出来说:“皇上,臣以为,户部可以拿出一百二十万两,合钱庄借用八十万两,以二百万两,足以保凤阳府主要产粮区的庄稼。”
夏元吉无奈,只好点了头。
朱允炆思考了下,肃然说:“凤阳府十年九旱,百姓困顿日久,朝廷既然要下定决心解决其用水问题,那就应一劳永逸,狠下心来,将凤阳打造为一个重要产粮区,而不是一直向朝廷伸手的穷困之地,这从长远来看,耗费大点是值得的。二百万两不够,那就再追加,无论多少困难,户部担起来,一定要在凤阳府全面开挖水井、水渠,修缮河道、湖塘,再不复旱涝之痛!”
夏元吉一脸为难,皇上啊,你说追加就追加,到时候户部拿不出来钱可怎么办?
朱允炆继续说:“那就由工部与凤阳府协调,动员凤阳百姓,连同凤阳府、淮安府、扬州府、泸州府、徐州府等地方卫所军士,合计十万人,大修水利!早日开井通渠,力保夏粮不减产,秋凉能丰收!”
夏元吉、黄福等人只好领命。
解缙、郁新等人也有些忧愁,现在大明帝国很是危险,几乎大半个国家都在参与土木之事,西面还面临着一场巨大的战事,又要抽调民力与军士到凤阳府挖井修渠,确实压得人压抑。
但凤阳府的事确如朱允炆所说,不能再如此拖延下去了,那里旱涝太过频繁,俨然成为了朝廷的一个无底洞。若不管不顾,任由旱灾持续,朝廷为救灾给出的钱财,五年内怕也超出了二百万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