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节(2/3)
唱的是“好男儿,别父母,只为苍生不为主”。
那里唱的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里唱的是“我本堂堂男子汉,何为鞑虏作马牛”。
那里唱的是“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里唱的是“壮士饮尽碗中酒,千里征途不回头。金鼓齐鸣万众吼,不破黄龙誓不休。””
歌词不同,国歌不同,但其中蕴含的危亡、怒吼、团结、意志等,却是没有本质区别的,都是为了民族自立,为了恢复中华!
在所有的使臣里,瓦剌的把秃孛罗是最站立不安的,这国歌是针对胡虏呐喊出来的,谁是胡虏,哦,是我……
把秃孛罗脸色惨淡,似乎看到了大明想要将胡虏斩尽杀绝的决心与意志,听着无数百姓的怒吼,风浪与声浪像是刀子一样,插入体内,令人颤抖!
“誓不休!”
在国歌声中,国旗升至顶端,稳稳立着,随风飘展。
百姓挺起了胸膛,官员一脸肃然。
每一个人都看着猎猎作响的日月旗,看着这大明的标志。
无声的广场,无声的观礼台,无声的街道,随着朱棣一声“阅兵方阵入场”的声音,开始卷起一股肃杀的气息。
数十万百姓看向西面的混凝土道路,伴随着西风,一股杀气滚滚而来,让人由不得抬起手遮挡。
踏!
踏!
声音开始传出,当众人定睛看去的时候,一个个方阵开始缓缓出现。
唐虎臣、郭铭手持红缨枪,站在队列的最前面,身后是三百五十名握长枪的军士方阵。而在第一阵列长枪兵之后,跟着的是三个长枪方阵。
唐虎臣,战死名将唐云之子,大明第二次武举进士。郭铭,郭英次子,曾戍守蓟州,担任千户职,大明第二次武举探花。
兵部、五军都督府选择这两人带队,一是告慰唐云的牺牲、郭英对大明的付出,二是因此两人身怀武艺,英武不凡。
为表现气势,增加观感,渲染氛围,大阅兵方阵几经调整,采取了同一类、多阵列、分列式大阅兵,即长枪兵一类,分四个方阵,采取分列式,接受检阅,并对其他方阵作了调整,以确保阅兵的壮观、威武。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大明王朝的兵种还没有精细化,大阅兵的主体,并非是数量众多的先进装备,而是军士本身,增加同一类方阵就成为了必然。
唐虎臣、郭铭一身戎装,带方阵军士齐步上前。在抵达观礼台西六十步华表标识处时,唐虎臣、郭铭齐声喊:“向左——看!!”
随后,方阵中所有军士整齐划一,左手提动长缨枪,右手跟着握住长枪,然后猛地向前一押长枪,纯钢的锋芒在阳光下刺人双眼,红缨垂落,如敌人滴落的鲜血!
与此同时,军士头向左转四十五度,看向观礼台天子的方向,炯炯有神的目光,散发着撼动山河的力量!
“嘶!”
李芳远看到这一幕,饶是有准备,也被这猛烈的冲击震惊,这完美协调的动作,冲天的杀气,是何等军纪的军士,何等强大的军士所能做到的!
帖木儿使臣库雷山、孙恩脸色大变,彼此对视了一眼,在这一刻,他们终于理解到了哈里的无奈与低头,不是哈里不要脸面,而是大明军士果是强大。
只这红缨在手的气势,就足以令人颤栗!看,他们动了,我的天,为何会如此整齐划一,他们的步伐完全统一,抬脚,落脚,几乎不差分毫!
威严的秩序背后,是强大的军纪,是完美的执行力,是难以令人估量的意志!
这就是大明军威吗?
李景隆看着这一幕,不由地猛吸一口气,走来的军阵竟连长枪的锋芒都排成一线,军士如枪林推进,似乎没有任何敌人可以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这当真还是大明的军士吗?
自己才离开都督府几年时间,才没有去军营几年,军士竟然变得如此强大,如此威严?
一个个百姓盯着这一幕,听着那啪啪打在地上的脚步声,升起崇敬与敬佩!
无数人不知道的是,此时此刻,被历史贬低了无数年,和罪犯一个层次的军士,终于赢得了彻底的改观,他们的地位已不再是什么兵油子,不再是什么没地方去才当兵的那一群人,而是真正的威武之师,是百战之师!
朱棣看着走来的长枪第一军阵,深吸一口气,喊道:“长枪如林,攻伐四方。猛士卫国,壮哉大明!”
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骑兵如电,报国烈烈
“长枪如林,攻伐四方。猛士卫国,壮哉大明!”
唐虎臣、郭铭与军士齐声喊出,如滚滚波浪,一重一重地走过观礼台。在队尾经过观礼台后二十步,唐虎臣、郭铭厉声喊:“向前——看!”
军士整齐划一收回长枪至肩膀,右手在胸口处停留后瞬间收回右侧,左手收起长枪,握在手中,头部转向正前方,齐步向前走。
此时,第二个长枪阅兵方阵紧随而至,一声“向左——看!”的声音传出,随后是长枪押前,脚步如一,啪啪,脚步踏在混凝土路面上,雄浑的脚步,整齐地步伐,威武地枪林,威慑整个观礼广场,一时之间,无一杂音。
那里唱的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里唱的是“我本堂堂男子汉,何为鞑虏作马牛”。
那里唱的是“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里唱的是“壮士饮尽碗中酒,千里征途不回头。金鼓齐鸣万众吼,不破黄龙誓不休。””
歌词不同,国歌不同,但其中蕴含的危亡、怒吼、团结、意志等,却是没有本质区别的,都是为了民族自立,为了恢复中华!
在所有的使臣里,瓦剌的把秃孛罗是最站立不安的,这国歌是针对胡虏呐喊出来的,谁是胡虏,哦,是我……
把秃孛罗脸色惨淡,似乎看到了大明想要将胡虏斩尽杀绝的决心与意志,听着无数百姓的怒吼,风浪与声浪像是刀子一样,插入体内,令人颤抖!
“誓不休!”
在国歌声中,国旗升至顶端,稳稳立着,随风飘展。
百姓挺起了胸膛,官员一脸肃然。
每一个人都看着猎猎作响的日月旗,看着这大明的标志。
无声的广场,无声的观礼台,无声的街道,随着朱棣一声“阅兵方阵入场”的声音,开始卷起一股肃杀的气息。
数十万百姓看向西面的混凝土道路,伴随着西风,一股杀气滚滚而来,让人由不得抬起手遮挡。
踏!
踏!
声音开始传出,当众人定睛看去的时候,一个个方阵开始缓缓出现。
唐虎臣、郭铭手持红缨枪,站在队列的最前面,身后是三百五十名握长枪的军士方阵。而在第一阵列长枪兵之后,跟着的是三个长枪方阵。
唐虎臣,战死名将唐云之子,大明第二次武举进士。郭铭,郭英次子,曾戍守蓟州,担任千户职,大明第二次武举探花。
兵部、五军都督府选择这两人带队,一是告慰唐云的牺牲、郭英对大明的付出,二是因此两人身怀武艺,英武不凡。
为表现气势,增加观感,渲染氛围,大阅兵方阵几经调整,采取了同一类、多阵列、分列式大阅兵,即长枪兵一类,分四个方阵,采取分列式,接受检阅,并对其他方阵作了调整,以确保阅兵的壮观、威武。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大明王朝的兵种还没有精细化,大阅兵的主体,并非是数量众多的先进装备,而是军士本身,增加同一类方阵就成为了必然。
唐虎臣、郭铭一身戎装,带方阵军士齐步上前。在抵达观礼台西六十步华表标识处时,唐虎臣、郭铭齐声喊:“向左——看!!”
随后,方阵中所有军士整齐划一,左手提动长缨枪,右手跟着握住长枪,然后猛地向前一押长枪,纯钢的锋芒在阳光下刺人双眼,红缨垂落,如敌人滴落的鲜血!
与此同时,军士头向左转四十五度,看向观礼台天子的方向,炯炯有神的目光,散发着撼动山河的力量!
“嘶!”
李芳远看到这一幕,饶是有准备,也被这猛烈的冲击震惊,这完美协调的动作,冲天的杀气,是何等军纪的军士,何等强大的军士所能做到的!
帖木儿使臣库雷山、孙恩脸色大变,彼此对视了一眼,在这一刻,他们终于理解到了哈里的无奈与低头,不是哈里不要脸面,而是大明军士果是强大。
只这红缨在手的气势,就足以令人颤栗!看,他们动了,我的天,为何会如此整齐划一,他们的步伐完全统一,抬脚,落脚,几乎不差分毫!
威严的秩序背后,是强大的军纪,是完美的执行力,是难以令人估量的意志!
这就是大明军威吗?
李景隆看着这一幕,不由地猛吸一口气,走来的军阵竟连长枪的锋芒都排成一线,军士如枪林推进,似乎没有任何敌人可以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这当真还是大明的军士吗?
自己才离开都督府几年时间,才没有去军营几年,军士竟然变得如此强大,如此威严?
一个个百姓盯着这一幕,听着那啪啪打在地上的脚步声,升起崇敬与敬佩!
无数人不知道的是,此时此刻,被历史贬低了无数年,和罪犯一个层次的军士,终于赢得了彻底的改观,他们的地位已不再是什么兵油子,不再是什么没地方去才当兵的那一群人,而是真正的威武之师,是百战之师!
朱棣看着走来的长枪第一军阵,深吸一口气,喊道:“长枪如林,攻伐四方。猛士卫国,壮哉大明!”
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骑兵如电,报国烈烈
“长枪如林,攻伐四方。猛士卫国,壮哉大明!”
唐虎臣、郭铭与军士齐声喊出,如滚滚波浪,一重一重地走过观礼台。在队尾经过观礼台后二十步,唐虎臣、郭铭厉声喊:“向前——看!”
军士整齐划一收回长枪至肩膀,右手在胸口处停留后瞬间收回右侧,左手收起长枪,握在手中,头部转向正前方,齐步向前走。
此时,第二个长枪阅兵方阵紧随而至,一声“向左——看!”的声音传出,随后是长枪押前,脚步如一,啪啪,脚步踏在混凝土路面上,雄浑的脚步,整齐地步伐,威武地枪林,威慑整个观礼广场,一时之间,无一杂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