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4节(1/3)
何文渊作答的时候,许多人都看到了,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而这个商人只是提笔写了一个小纸条,连几个字都没有,如何能破这第一难题?
谢庭循有些不服气,喊道:“孙教授,还请公开年先生所作回答,否则我等不服。”
孙安看向朱允炆,见其点头,便将纸条递给吴鼎,吴鼎展开,喊道:“这就是年先生的回答!”
叶缙光、谢庭循等人围了上去,看着纸条上的字眼,一个个深吸了一口气。
何文渊凝眸,纸条上的字很少,仅仅只有三个字,可就是这三个字,打败了自己五千言,可令自己无法反驳的是,这三个字确实比自己的回答更是精彩,更是大胆,也更像是唯一可行的答案!
问:
我欲使温州府兴盛,作两浙第一,当何为?
朱允炆答:
换知府!
谢庭循感觉口干舌燥,看着朱允炆的目光有些畏惧,这个家伙竟然这样作答,这,这不是找死吗?
叶缙光脸颊上的肉不断抖动,手也忍不住握了起来。
换知府?!
这样的话,谁敢说啊!
要知府知府衙门就在府学东面,隔着一条巷子而已。这话要是传到知府衙门里,知府大人还不得暴跳如雷,甚至是派遣衙役收拾你?
何文渊苦涩地摇头,自己写了五千言,都不如这三个字有用,所有的对策,无论是重视教育,兴修水利,还是扩大农业,增加远航贸易,这一切的举措,都建立在一个条件之上,那就是:
换知府。
目前的温州知府王祺,他有能力维持温州府的稳定,但没有能力带领温州府前进,他不是一个有进取与开拓精神的官员,也没有敢于闯荡、担负责任的魄力。
说再多举措,不换知府,所有的举措都只能是书面上的举措,而不会成为现实。
何文渊看向朱允炆,这个商人拥有着可怕的智慧,他似乎是一个高明的剑客,出鞘,一剑封喉,击中要害。
自己终究还是落入窠臼,只顾着回答问题,却从未想过,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拥有智慧可以解决问题的人。
佩服,彻底佩服了。
何文渊知道,哪怕是自己知道这个回答,也定不敢回答。因为这个答案,实在是有些要人命。
张漠有些垂头丧气,虽然何文渊作的策论极好,但不得不承认,面对“换知府”这三个字时,他输了,输给了这个不起眼的商人。
不过,孙教授,你这样将年先生的答案公之于众,好吗?
不好,知府里的赵推官来了。
张漠连忙走上前,将吴鼎手中的纸条抢了去,不由分说就给撕碎了。吴鼎刚想怒喝,就看到了张漠使眼色。
吴鼎看去,只见赵东赵推官晃悠悠来了,身后还跟着两个衙役,不由地心头一惊,大声喊道:“赵推官,几日不见,风采依旧啊。”
赵东手里抓着一把红枣,一步一晃,吐去枣核:“我听人说,有人胆大包天,想要换知府,我倒是想看看,是谁这么大胆!知府乃是朝廷命官,受命于天子治理温州府,岂是你等可以非议的?站出来,去给知府大人道歉,掌嘴五十,事情过去就揭了,莫要让我难办。”
吴鼎连忙迎上前,呵呵笑道:“哪里有人说换知府,我们在讨论的是……致富,对,是致富。皇上国庆日讲话,要致富于民,我等与府学生们坐而论道,讨论如何让温州百姓致富。”
“果然?!”
赵东问。
“果然!”
吴鼎连忙回答。
赵东缓了一口气,看着众人说:“你们要讨论问题,回府学里面讨论去,莫要如此张扬,让我等难做。”
吴鼎连忙点头,准备送赵推官离开。
可偏偏在此时,朱允炆说了句:“若温州知府不能带温州府百姓过好日子,不能让温州府的税收增加,确实是应该换知府。”
吴鼎一拍脑门,彻底无语了。
自己好不容易送走瘟神,你非要请回来干嘛,这不是招惹祸端吗?
赵东不能再当听不到了,也不能不管了,转过身看向朱允炆,见是一介商人,不由得更有底气。
若是府学生,确实不好处置,现在府学与国子监的关系密切,时不时就会有国子监的人来一次,甚至有出自国子监的训导,一旦事情闹大,必会惊动朝廷。
商人的话,呵,那就好说办了。
孙安见到这一幕,也感觉棘手,连忙说:“赵推官,他的本意并非如此……”
“我本意即是如此。”
朱允炆坦然。
赵东从来没见过如此秉性的商人,咧着嘴对孙安、吴鼎等人说:“你们都听到了,他自己都承认了的。你这厮,朝廷大事岂容你议论?诽谤朝廷命官,不将朝廷法度放在眼中,煽动府学生换知府,以商人之身非议朝廷人事,你这罪可大了去!”
孙安着急,忙说:“他不过是答题罢了,错与对,在我这个先生,与知府衙门无关。”
赵东摇头,严肃地说:“孙教授,我们都知你与国子监关系好,但你不能明目张胆包庇此人。官员委任、调离,
谢庭循有些不服气,喊道:“孙教授,还请公开年先生所作回答,否则我等不服。”
孙安看向朱允炆,见其点头,便将纸条递给吴鼎,吴鼎展开,喊道:“这就是年先生的回答!”
叶缙光、谢庭循等人围了上去,看着纸条上的字眼,一个个深吸了一口气。
何文渊凝眸,纸条上的字很少,仅仅只有三个字,可就是这三个字,打败了自己五千言,可令自己无法反驳的是,这三个字确实比自己的回答更是精彩,更是大胆,也更像是唯一可行的答案!
问:
我欲使温州府兴盛,作两浙第一,当何为?
朱允炆答:
换知府!
谢庭循感觉口干舌燥,看着朱允炆的目光有些畏惧,这个家伙竟然这样作答,这,这不是找死吗?
叶缙光脸颊上的肉不断抖动,手也忍不住握了起来。
换知府?!
这样的话,谁敢说啊!
要知府知府衙门就在府学东面,隔着一条巷子而已。这话要是传到知府衙门里,知府大人还不得暴跳如雷,甚至是派遣衙役收拾你?
何文渊苦涩地摇头,自己写了五千言,都不如这三个字有用,所有的对策,无论是重视教育,兴修水利,还是扩大农业,增加远航贸易,这一切的举措,都建立在一个条件之上,那就是:
换知府。
目前的温州知府王祺,他有能力维持温州府的稳定,但没有能力带领温州府前进,他不是一个有进取与开拓精神的官员,也没有敢于闯荡、担负责任的魄力。
说再多举措,不换知府,所有的举措都只能是书面上的举措,而不会成为现实。
何文渊看向朱允炆,这个商人拥有着可怕的智慧,他似乎是一个高明的剑客,出鞘,一剑封喉,击中要害。
自己终究还是落入窠臼,只顾着回答问题,却从未想过,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拥有智慧可以解决问题的人。
佩服,彻底佩服了。
何文渊知道,哪怕是自己知道这个回答,也定不敢回答。因为这个答案,实在是有些要人命。
张漠有些垂头丧气,虽然何文渊作的策论极好,但不得不承认,面对“换知府”这三个字时,他输了,输给了这个不起眼的商人。
不过,孙教授,你这样将年先生的答案公之于众,好吗?
不好,知府里的赵推官来了。
张漠连忙走上前,将吴鼎手中的纸条抢了去,不由分说就给撕碎了。吴鼎刚想怒喝,就看到了张漠使眼色。
吴鼎看去,只见赵东赵推官晃悠悠来了,身后还跟着两个衙役,不由地心头一惊,大声喊道:“赵推官,几日不见,风采依旧啊。”
赵东手里抓着一把红枣,一步一晃,吐去枣核:“我听人说,有人胆大包天,想要换知府,我倒是想看看,是谁这么大胆!知府乃是朝廷命官,受命于天子治理温州府,岂是你等可以非议的?站出来,去给知府大人道歉,掌嘴五十,事情过去就揭了,莫要让我难办。”
吴鼎连忙迎上前,呵呵笑道:“哪里有人说换知府,我们在讨论的是……致富,对,是致富。皇上国庆日讲话,要致富于民,我等与府学生们坐而论道,讨论如何让温州百姓致富。”
“果然?!”
赵东问。
“果然!”
吴鼎连忙回答。
赵东缓了一口气,看着众人说:“你们要讨论问题,回府学里面讨论去,莫要如此张扬,让我等难做。”
吴鼎连忙点头,准备送赵推官离开。
可偏偏在此时,朱允炆说了句:“若温州知府不能带温州府百姓过好日子,不能让温州府的税收增加,确实是应该换知府。”
吴鼎一拍脑门,彻底无语了。
自己好不容易送走瘟神,你非要请回来干嘛,这不是招惹祸端吗?
赵东不能再当听不到了,也不能不管了,转过身看向朱允炆,见是一介商人,不由得更有底气。
若是府学生,确实不好处置,现在府学与国子监的关系密切,时不时就会有国子监的人来一次,甚至有出自国子监的训导,一旦事情闹大,必会惊动朝廷。
商人的话,呵,那就好说办了。
孙安见到这一幕,也感觉棘手,连忙说:“赵推官,他的本意并非如此……”
“我本意即是如此。”
朱允炆坦然。
赵东从来没见过如此秉性的商人,咧着嘴对孙安、吴鼎等人说:“你们都听到了,他自己都承认了的。你这厮,朝廷大事岂容你议论?诽谤朝廷命官,不将朝廷法度放在眼中,煽动府学生换知府,以商人之身非议朝廷人事,你这罪可大了去!”
孙安着急,忙说:“他不过是答题罢了,错与对,在我这个先生,与知府衙门无关。”
赵东摇头,严肃地说:“孙教授,我们都知你与国子监关系好,但你不能明目张胆包庇此人。官员委任、调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