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5节(2/3)
马望也没想着藏着掖着,拿出了一份方略:“臣以为,马鞍山冶铁厂应全面兴建大鉴炉,以打造三十大鉴炉为准,让这里成为朝廷用铁的最大供应冶铁厂,同时将大鉴炉技术推至北平附近,于遵化冶铁厂大规模兴建大鉴炉,实现南北互动。”
朱允炆接过文书仔细看了看,然后交给宋礼,对公输巧说:“看到了吧,这就是人才啊,坐在马鞍山冶铁厂,却还能想着全局。”
公输巧看着马望,苍老的脸上满是笑意,不用说,这个家伙未来很可能会进入工部高层。
“来,冶一炉铁让朕看看。”
朱允炆安排道。
刘麟让朱允炆等人退至安全区域,然后组织匠人、农夫、军士,运输物料,焦炭,点火,两侧人手嘿吆嘿吆地拉动风箱,有人看温,安排人员移动高梯,物料倾倒……
马望见朱允炆已大汗淋漓,安排两个人给朱允炆扇风。
朱允炆止住了扇风的匠人,这炎炎夏日,本就热,加上冶铁的热量,让厂区内变得更是燥热。那些匠人一个个穿着短裤,上身赤裸,汗水一道道流淌。
没有人有时间享受风。
随着冶炼不断进行,周围的温度更高,朱允炆额头也不断滴落汗水,看着挥汗如雨依旧劳作的匠人,朱允炆对马望询问:“匠人一个月有多少钱钞?”
马望知晓朱允炆重视匠人,早年间更是称“伟大的匠人”,经过多年改制与财政好转,匠人的待遇早已超出洪武年间,于是含笑说:“回皇上,匠人辛劳,每日可得一百三十文,一个月大致四两钱钞。”
公输巧在一旁点头:“四两钱钞,算不得苛刻。”
朱允炆看向忙碌的匠人,感叹道:“四两钱钞,是不少了,可相对于他们的付出还是少了些。工钱应与产量挂钩,有了这大鉴炉,产量上去了,工钱不能不增加,工部在这方面,是不是应该注意点?”
宋礼自是答应:“现如今朝廷缺铁,他们制造出这种大鉴炉,本就是有功,当赏。至于日后匠人工钱,臣以为可以按每斤来计,抛去成本,厘算出每斤折合多少合适,匠人多产多得,朝廷还能解决铁荒,这是好事。”
朱允炆笑着说:“这一点应抓紧敲定,到时在这里挂个横幅,写上:劳有所得,多劳多得。鼓励匠人多生产。”
马望激动不已,这就意味着朝廷下属的冶炼厂也引入绩效管理了啊,以后向产量与质量看齐,定能调动起匠人们的积极性。
铁是战略物资,产量高低,是衡量国力的一大指标。
面对日益增长的用铁量,朱允炆必须想尽办法,促使冶铁量跟上来,没有庞大的钢铁产量支撑,初级工业就是个笑话。
“开炉,出铁!”
随着匠人们高喊,巨大的锁链拉动,打开了出铁口,红色的铁水缓缓流淌至铁水沟,又顺着铁水沟缓缓分流……
朝鲜南端,不知名小岛。
一个渔民看着一小包碎银,眼神中透着贪婪,连忙对眼前面色凶狠的倭人说:“没问题,从今以后,她们两个就是我的闺女!”
倭人抽出腰间的刀,刷得砍断一旁的小树,威严地说:“李麻子,收了钱就要办事,若是你不按规矩办事,你知道的,我们可是会杀人的!”
李麻子看了一眼被斩断的树,将银两揣入怀中:“放心,不就是两个女儿家的事,包在我身上。说吧,你们想让他们去哪里?”
“剩下的事,你听她们的。”
倭人说完,上了上船,游荡而去。
李麻子看向一旁的两个清绝女子,都是十六七岁,正是风华绝代的时候,长得更是俏丽,若不是看到两人腰间的短剑,李麻子都想扑上去了。
“我叫李秀姬,她是我的妹妹,李秀师。”
李秀姬撩了撩眼前的一缕秀发,带着风情。
李秀师抬手摸了摸秀发上的发簪,摘了下来,温柔地递给李麻子:“现在,你是我们的父亲,身无长物,这就当我们的礼物吧。”
李麻子接过发簪,手在李秀师的手上轻轻捏了下,柔嫩的感觉令人心神荡漾,咧嘴说:“走,咱们回家。”
李秀姬、李秀师对视了一眼,跟着李麻子上了岸。
李麻子让两人换了一身破烂衣服,将自己打扮的狼狈不堪,这才带两人抵达了小渔村,逢人便说这是自家被倭寇掠走的两个女儿,花了大价钱赎回来。
小渔村的百姓们都知李麻子早年丢了两个女儿,见两人回来,虽有疑虑,但也没见怪。李麻子找官员上了户籍,从此之后,李秀姬、李秀师就成了朝鲜国人。
半个月后,李麻子出海,不幸遇难,李秀姬、李秀师哭了很久,之后告别乡亲,一路向北,前往松京,一路之上,逢山登山,遇河看河,到了城里,更是观察着城防与驻兵。
而像李秀姬、李秀师这样的女子,还有六百余之多,此外,还有一些男人,以各种方式潜入朝鲜,打探着各方情报。
松京。
李芳远看着将作监打造出来的蒸汽机,脸直抽动,大明的蒸汽机连船都带得动,你们设计的什么玩意,这东西连一块拳头大的石头都带不起来,你管这叫蒸汽机?
匠人武查
朱允炆接过文书仔细看了看,然后交给宋礼,对公输巧说:“看到了吧,这就是人才啊,坐在马鞍山冶铁厂,却还能想着全局。”
公输巧看着马望,苍老的脸上满是笑意,不用说,这个家伙未来很可能会进入工部高层。
“来,冶一炉铁让朕看看。”
朱允炆安排道。
刘麟让朱允炆等人退至安全区域,然后组织匠人、农夫、军士,运输物料,焦炭,点火,两侧人手嘿吆嘿吆地拉动风箱,有人看温,安排人员移动高梯,物料倾倒……
马望见朱允炆已大汗淋漓,安排两个人给朱允炆扇风。
朱允炆止住了扇风的匠人,这炎炎夏日,本就热,加上冶铁的热量,让厂区内变得更是燥热。那些匠人一个个穿着短裤,上身赤裸,汗水一道道流淌。
没有人有时间享受风。
随着冶炼不断进行,周围的温度更高,朱允炆额头也不断滴落汗水,看着挥汗如雨依旧劳作的匠人,朱允炆对马望询问:“匠人一个月有多少钱钞?”
马望知晓朱允炆重视匠人,早年间更是称“伟大的匠人”,经过多年改制与财政好转,匠人的待遇早已超出洪武年间,于是含笑说:“回皇上,匠人辛劳,每日可得一百三十文,一个月大致四两钱钞。”
公输巧在一旁点头:“四两钱钞,算不得苛刻。”
朱允炆看向忙碌的匠人,感叹道:“四两钱钞,是不少了,可相对于他们的付出还是少了些。工钱应与产量挂钩,有了这大鉴炉,产量上去了,工钱不能不增加,工部在这方面,是不是应该注意点?”
宋礼自是答应:“现如今朝廷缺铁,他们制造出这种大鉴炉,本就是有功,当赏。至于日后匠人工钱,臣以为可以按每斤来计,抛去成本,厘算出每斤折合多少合适,匠人多产多得,朝廷还能解决铁荒,这是好事。”
朱允炆笑着说:“这一点应抓紧敲定,到时在这里挂个横幅,写上:劳有所得,多劳多得。鼓励匠人多生产。”
马望激动不已,这就意味着朝廷下属的冶炼厂也引入绩效管理了啊,以后向产量与质量看齐,定能调动起匠人们的积极性。
铁是战略物资,产量高低,是衡量国力的一大指标。
面对日益增长的用铁量,朱允炆必须想尽办法,促使冶铁量跟上来,没有庞大的钢铁产量支撑,初级工业就是个笑话。
“开炉,出铁!”
随着匠人们高喊,巨大的锁链拉动,打开了出铁口,红色的铁水缓缓流淌至铁水沟,又顺着铁水沟缓缓分流……
朝鲜南端,不知名小岛。
一个渔民看着一小包碎银,眼神中透着贪婪,连忙对眼前面色凶狠的倭人说:“没问题,从今以后,她们两个就是我的闺女!”
倭人抽出腰间的刀,刷得砍断一旁的小树,威严地说:“李麻子,收了钱就要办事,若是你不按规矩办事,你知道的,我们可是会杀人的!”
李麻子看了一眼被斩断的树,将银两揣入怀中:“放心,不就是两个女儿家的事,包在我身上。说吧,你们想让他们去哪里?”
“剩下的事,你听她们的。”
倭人说完,上了上船,游荡而去。
李麻子看向一旁的两个清绝女子,都是十六七岁,正是风华绝代的时候,长得更是俏丽,若不是看到两人腰间的短剑,李麻子都想扑上去了。
“我叫李秀姬,她是我的妹妹,李秀师。”
李秀姬撩了撩眼前的一缕秀发,带着风情。
李秀师抬手摸了摸秀发上的发簪,摘了下来,温柔地递给李麻子:“现在,你是我们的父亲,身无长物,这就当我们的礼物吧。”
李麻子接过发簪,手在李秀师的手上轻轻捏了下,柔嫩的感觉令人心神荡漾,咧嘴说:“走,咱们回家。”
李秀姬、李秀师对视了一眼,跟着李麻子上了岸。
李麻子让两人换了一身破烂衣服,将自己打扮的狼狈不堪,这才带两人抵达了小渔村,逢人便说这是自家被倭寇掠走的两个女儿,花了大价钱赎回来。
小渔村的百姓们都知李麻子早年丢了两个女儿,见两人回来,虽有疑虑,但也没见怪。李麻子找官员上了户籍,从此之后,李秀姬、李秀师就成了朝鲜国人。
半个月后,李麻子出海,不幸遇难,李秀姬、李秀师哭了很久,之后告别乡亲,一路向北,前往松京,一路之上,逢山登山,遇河看河,到了城里,更是观察着城防与驻兵。
而像李秀姬、李秀师这样的女子,还有六百余之多,此外,还有一些男人,以各种方式潜入朝鲜,打探着各方情报。
松京。
李芳远看着将作监打造出来的蒸汽机,脸直抽动,大明的蒸汽机连船都带得动,你们设计的什么玩意,这东西连一块拳头大的石头都带不起来,你管这叫蒸汽机?
匠人武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