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0节(1/3)
顾三审、岳四海闯了进来,柳成贵手微微颤抖,向后仰去,重重砸落地上。
朱棣随手将古今令拿起来,丢给顾三审:“告诉陛下,古今令——找到了。”
顾三审接过令牌,深吸了一口气。
这群人还是阴魂不散,古今死了,棋手死了,竟然还想冒出来掀起风云!
朱棣将信也交了出去,在徐辉祖、铁铉等人进入营帐之后,便将柳成贵的话复述了一遍,然后说:“我朱棣,生不负大明,死不负太祖。”
话说得很漂亮,只是朱棣心里苦啊。
谁不想当皇帝,何况自己有希望,可丫的所有希望都是雾中花,水中月,自己是有兵权不假,可调动不了大军与朝廷为敌,与朱允炆为敌啊。
前面造反的都死了,白痴才造反……
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 分批北迁,迁都筹备
岳四海收起了古今令牌与书信,看向朱棣的目光深邃且带着警惕。
顾三审搜寻柳成贵的尸体,发现了一把小巧的匕首,肃然道:“此人有刺杀大帅之阴谋,为万无一失,安全局将与亲卫一起,负责大帅安全。”
朱棣脸色有些难看。
以前安全局对自己的“照顾”还算是克制,至少不会挨那么近,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可被柳成贵这么一折腾,安全局便有了接近的借口,而自己还不能反驳!
这就是自己不能造反的原因啊。
古今也好,棋手也好,都低估了新军之策的力量,低估了朱允炆在军中的威望。
回头看吧。
朱桂他造反凭的是什么?
一群帖木儿国的俘虏,他们的命运本就是暗无天日,毫无希望的挖矿劳作,被拉去当奴兵并不是什么不可想象的事,反正他们在哪里都一样是干活,死哪里都没区别。
朱允熥造反凭的是什么?
是野心,是仇恨,是日积月累的死士培养,他的主力不在金陵,而是外调来的淮安卫。很可能在这些年里,淮安卫都被渗透与掌控,并没有贯彻新军之策中的忠君思想。
可自己凭什么?
徐辉祖是建文的死忠,平安也是,两个副将军都死心塌地跟着建文皇帝,谭渊、段云、刘启夏、周大志、袁岳,这些猛将哪个不是建文皇帝的人?
还有铁铉,这是个忠心耿耿的文臣,建文皇帝不死,他恐怕不会考虑侍奉第二个君主,此人有着监军之权,自己可以下令造反,他也可以下令让军士弄死自己。
监军,虽然不会干涉主将的作战谋划,战争布局,却管着军队忠诚,有着平乱之职。
退一万步,不考虑这些武将文臣,就是连大头兵,朱棣也深感无力。
这里大部分军士都是京军,还是大胜的军士,他们都在盼着回金陵,该受封的受封,该领赏的领赏,谁有心思会跟着自己去造反?
时代不同了。
搁在建文登基时,自己可以凭借着三护卫造反,他们是自己的嫡系,而且家眷都在北平,没什么后顾之忧,现在让大军跟着造反,自己最好的下场就是被抓到囚车里,在小木屋里被人推着晃到金陵去。
棋手的谋划,古今的算计是合理的,只是他们选错了时间。
为了避嫌,朱棣生病了,将军中大权交给了徐辉祖、平安、铁铉等人,自己则病倒在大帐之内,看那样子,大军不班师,朱棣连榻都懒得下了。
现如今征北大军也没什么大事需要处置,周围并无敌人,不存在威胁,只需要看好俘虏,做好日常警备便无大事。
为了减轻后勤压力,徐辉祖、铁铉等人决定,先将俘虏分批次送往关内,这些俘虏都是强壮的鞑靼军士,是上好的劳力。
十一月,金陵迎来一场大雪。
东宫。
户部尚书夏元吉对太子朱文奎奏报:“迁都事大,不宜一蹴而就。户部建议,可分批次迁移,先迁礼部、兵部、刑部。礼部负责相应礼仪祭祀,当先行。兵部负责处理京军事宜,刑部负责安稳地方。至于户部、工部与吏部,可后续北迁。”
朱文奎清楚迁都事繁,在金陵的大小官员有几千人之众,加上其家眷,下人随从,少说也是几万人,加上金陵到北平路途遥远,这么多人全靠船不太可行,会导致漕运中断,商船中断,大部分人还需要走陆路。
在路途之上就需要花费一个多月,而在这段时间里,大明朝廷不能所有衙署都不运作,全都去忙活搬家之事。
朱文奎谨慎,以商量的口吻询问夏元吉:“户部建议中肯得当,孤以为可行。若敲定礼部、兵部、刑部三衙署先期迁移,是否可以先安排三部官吏,再分三批次或五批次迁去北平,先做好前期接待,置办,检查,安置等事宜?”
夏元吉深以为然:“如此甚好。”
朱文奎批了夏元吉的奏请,将文书搁在一旁,这些文书并不会直接拿去当命令来用,而是需要先送内阁,内阁大臣附议之后,送武英殿,经朱允炆用印之后再推行下去。
“夏尚书,户部这段时间压力怕是有些大,张辅大军在班师的途中,燕王叔爷的大军想来用不了多久也会回朝,最迟明年春,东海水师、东南水师主力也会返回,南洋
朱棣随手将古今令拿起来,丢给顾三审:“告诉陛下,古今令——找到了。”
顾三审接过令牌,深吸了一口气。
这群人还是阴魂不散,古今死了,棋手死了,竟然还想冒出来掀起风云!
朱棣将信也交了出去,在徐辉祖、铁铉等人进入营帐之后,便将柳成贵的话复述了一遍,然后说:“我朱棣,生不负大明,死不负太祖。”
话说得很漂亮,只是朱棣心里苦啊。
谁不想当皇帝,何况自己有希望,可丫的所有希望都是雾中花,水中月,自己是有兵权不假,可调动不了大军与朝廷为敌,与朱允炆为敌啊。
前面造反的都死了,白痴才造反……
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 分批北迁,迁都筹备
岳四海收起了古今令牌与书信,看向朱棣的目光深邃且带着警惕。
顾三审搜寻柳成贵的尸体,发现了一把小巧的匕首,肃然道:“此人有刺杀大帅之阴谋,为万无一失,安全局将与亲卫一起,负责大帅安全。”
朱棣脸色有些难看。
以前安全局对自己的“照顾”还算是克制,至少不会挨那么近,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可被柳成贵这么一折腾,安全局便有了接近的借口,而自己还不能反驳!
这就是自己不能造反的原因啊。
古今也好,棋手也好,都低估了新军之策的力量,低估了朱允炆在军中的威望。
回头看吧。
朱桂他造反凭的是什么?
一群帖木儿国的俘虏,他们的命运本就是暗无天日,毫无希望的挖矿劳作,被拉去当奴兵并不是什么不可想象的事,反正他们在哪里都一样是干活,死哪里都没区别。
朱允熥造反凭的是什么?
是野心,是仇恨,是日积月累的死士培养,他的主力不在金陵,而是外调来的淮安卫。很可能在这些年里,淮安卫都被渗透与掌控,并没有贯彻新军之策中的忠君思想。
可自己凭什么?
徐辉祖是建文的死忠,平安也是,两个副将军都死心塌地跟着建文皇帝,谭渊、段云、刘启夏、周大志、袁岳,这些猛将哪个不是建文皇帝的人?
还有铁铉,这是个忠心耿耿的文臣,建文皇帝不死,他恐怕不会考虑侍奉第二个君主,此人有着监军之权,自己可以下令造反,他也可以下令让军士弄死自己。
监军,虽然不会干涉主将的作战谋划,战争布局,却管着军队忠诚,有着平乱之职。
退一万步,不考虑这些武将文臣,就是连大头兵,朱棣也深感无力。
这里大部分军士都是京军,还是大胜的军士,他们都在盼着回金陵,该受封的受封,该领赏的领赏,谁有心思会跟着自己去造反?
时代不同了。
搁在建文登基时,自己可以凭借着三护卫造反,他们是自己的嫡系,而且家眷都在北平,没什么后顾之忧,现在让大军跟着造反,自己最好的下场就是被抓到囚车里,在小木屋里被人推着晃到金陵去。
棋手的谋划,古今的算计是合理的,只是他们选错了时间。
为了避嫌,朱棣生病了,将军中大权交给了徐辉祖、平安、铁铉等人,自己则病倒在大帐之内,看那样子,大军不班师,朱棣连榻都懒得下了。
现如今征北大军也没什么大事需要处置,周围并无敌人,不存在威胁,只需要看好俘虏,做好日常警备便无大事。
为了减轻后勤压力,徐辉祖、铁铉等人决定,先将俘虏分批次送往关内,这些俘虏都是强壮的鞑靼军士,是上好的劳力。
十一月,金陵迎来一场大雪。
东宫。
户部尚书夏元吉对太子朱文奎奏报:“迁都事大,不宜一蹴而就。户部建议,可分批次迁移,先迁礼部、兵部、刑部。礼部负责相应礼仪祭祀,当先行。兵部负责处理京军事宜,刑部负责安稳地方。至于户部、工部与吏部,可后续北迁。”
朱文奎清楚迁都事繁,在金陵的大小官员有几千人之众,加上其家眷,下人随从,少说也是几万人,加上金陵到北平路途遥远,这么多人全靠船不太可行,会导致漕运中断,商船中断,大部分人还需要走陆路。
在路途之上就需要花费一个多月,而在这段时间里,大明朝廷不能所有衙署都不运作,全都去忙活搬家之事。
朱文奎谨慎,以商量的口吻询问夏元吉:“户部建议中肯得当,孤以为可行。若敲定礼部、兵部、刑部三衙署先期迁移,是否可以先安排三部官吏,再分三批次或五批次迁去北平,先做好前期接待,置办,检查,安置等事宜?”
夏元吉深以为然:“如此甚好。”
朱文奎批了夏元吉的奏请,将文书搁在一旁,这些文书并不会直接拿去当命令来用,而是需要先送内阁,内阁大臣附议之后,送武英殿,经朱允炆用印之后再推行下去。
“夏尚书,户部这段时间压力怕是有些大,张辅大军在班师的途中,燕王叔爷的大军想来用不了多久也会回朝,最迟明年春,东海水师、东南水师主力也会返回,南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