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1节(2/3)
制造冰糖葫芦的人一起去……
什么人都缺,自然需要都要点一点,这一点点加起来,人口数量可就多起来了。也就是这些年朝廷始终没有停滞造船,否则根本无法支撑起这次环球航海与燕王远航并行的大航海。
朱允炆看向郑和:“统筹之事万千,可就需要多辛苦你了。对于你的能力与忠诚,朕信得过,远航上,你可以小事立断,大事准你先行而后奏。消息去北京甚远,容不得耽误。”
郑和肃然行礼:“臣定不负皇上所托,必完成此次环球航行!”
朱允炆又看向梅殷,叮嘱道:“你留守金陵,可要约束好部将军士,万万不可出现伤民害民之事。军士训练不可懈怠,大明不是没了敌人,而是大明的敌人在远方。敌人可能来,大明也可能往。”
朱棣听得直皱眉。
敌人在远方?
这话怎么感觉是在对自己说的,让自己老老实实别回来折腾大明?想啥呢,北美洲那么大的地盘,等啃完了,估计一百年、两百年都过去了……
朱允炆没在意多想的朱棣,朱棣去的是蛮荒之地,几十年光折腾都折腾不大动静,自己在意的是西方,不中断他们的文明进程,不毁掉他们进入蒸汽时代的根基,迟早会成为大明的威胁。
兴许大明无法从根本上断绝西方科技的发展之路,但朱允炆相信,大明有手段可以将他们的进程延后数十年,甚至是更久!
大明需要时间拉开更大的距离,形成真正的科技凌驾地位。
“父皇。”
朱文奎走了过来,指了指码头之外。
朱允炆回头看去,只见无数百姓聚拢在码头之外,黑压压看不到尽头。
“上船吧。”
朱允炆转过身,下了命令。
朱文奎犹豫了下,终没说什么,礼官在引导众人上船。至于京军则会通过浮桥过江,并沿京杭大运河两岸护送同行。
一个时辰后,朱允炆带后宫、东宫等人登上一艘蒸汽机铁质河船,除内阁六部、水师主官陪同外,其他文武官员上了其他船只。
站在船上,看着远处的无数百姓,朱允炆对朱棣、梅殷等人下令:“放开码头,让百姓进来吧,维持好秩序,莫要推搡。”
朱文奎听闻,松了一口气。
太后与皇后对视了一眼,嘴角带着笑意。
龙江码头经过多年扩建,已能够同时容纳五万余人,可即便如此,当人潮涌入之后,码头外依旧有无数人进不去。
人群里喊皇上的声音此起彼伏,挥手告别者众。
鼓声响起,荡平杂音。
朱允炆站在船首,看着前来送行的百姓,气沉丹田:“大明的子民们,朕的子民们,迁都乃是为千古社稷之基,是为万民康泰之举!今日你们前来送行,朕心甚慰!”
传令兵将朱允炆的话一字不落地传达出去。
朱允炆深吸一口气,再次喊道:“朕虽去北京,然金陵始终是朕的根基。为感恩金陵百姓厚德与人心,朕决定:百年之后葬于钟山,陪着太祖,看着你们!”
此话一出,无数百姓喜极而泣。
这意味着,建文皇帝的陵墓将修于金陵钟山。在未来,他将永远留在金陵,留在这一片土地之上。
“出航,前往北京新都!”
朱允炆转身下令。
船只的汽鸣声拉响,水开始荡漾。离别的殇,在眼泪的朦胧中挥动。
这一刻,日月旗猎猎作响,高高飘扬。
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 运河之上的沉思
死后埋在哪里,对朱允炆来说并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
历史上朱棣死后选择埋在北京,估计一个是图方便,不用死了还跑个长途;另一个原因估计是不知道怎么和老爹朱元璋与大哥朱标交代,埋远一点,在底下想好措辞再跑去解释总好过到了下面就被人摁着揍强。
朱允炆就没这么多顾虑了,顶多朱元璋骂骂咧咧“老子制定的制度全被你丫毁了”,至于挨揍就不太可能了。
朱文奎这个时候不好说话,杨士奇站出来进言:“皇上,陵寝修筑大耗年月,前宋时诸多帝王登基之后便着手陵寝之事,如今皇上选定钟山,理应着工部早日动工兴建陵寝。”
朱允炆摆了摆手,看向杨士奇、杨荣、夏原吉、解缙、骆冠英等人,正色道:“他日朕百年之后,当力行节俭,修一墓,置一棺椁足矣,不要奢华,不要填多少陪葬之物。陵寝之事,大可走后挖掘简修,不必生前安排。这是朕的旨意,他日太子遵旨办事,不可让他背负不孝之名。”
杨士奇、解缙等人感慨万千。
朱文奎连忙说:“父皇春秋鼎盛,那些事现如今考虑还早。”
朱允炆微微摇了摇头,认真地看着朱文奎,道:“好好跟着这些文武大臣学习治国之道。”
“儿臣定不负父皇期望。”
朱文奎保证。
朱允炆站在船舷侧,看着渐渐远去的金陵城,内心百感交集。
有大臣说,在消灭了鞑靼与瓦剌之后,迁都北京已无必要,当留在金陵,以强化对大海的控制。
朱允炆并不这样认为。
鞑靼是被打败了,瓦
什么人都缺,自然需要都要点一点,这一点点加起来,人口数量可就多起来了。也就是这些年朝廷始终没有停滞造船,否则根本无法支撑起这次环球航海与燕王远航并行的大航海。
朱允炆看向郑和:“统筹之事万千,可就需要多辛苦你了。对于你的能力与忠诚,朕信得过,远航上,你可以小事立断,大事准你先行而后奏。消息去北京甚远,容不得耽误。”
郑和肃然行礼:“臣定不负皇上所托,必完成此次环球航行!”
朱允炆又看向梅殷,叮嘱道:“你留守金陵,可要约束好部将军士,万万不可出现伤民害民之事。军士训练不可懈怠,大明不是没了敌人,而是大明的敌人在远方。敌人可能来,大明也可能往。”
朱棣听得直皱眉。
敌人在远方?
这话怎么感觉是在对自己说的,让自己老老实实别回来折腾大明?想啥呢,北美洲那么大的地盘,等啃完了,估计一百年、两百年都过去了……
朱允炆没在意多想的朱棣,朱棣去的是蛮荒之地,几十年光折腾都折腾不大动静,自己在意的是西方,不中断他们的文明进程,不毁掉他们进入蒸汽时代的根基,迟早会成为大明的威胁。
兴许大明无法从根本上断绝西方科技的发展之路,但朱允炆相信,大明有手段可以将他们的进程延后数十年,甚至是更久!
大明需要时间拉开更大的距离,形成真正的科技凌驾地位。
“父皇。”
朱文奎走了过来,指了指码头之外。
朱允炆回头看去,只见无数百姓聚拢在码头之外,黑压压看不到尽头。
“上船吧。”
朱允炆转过身,下了命令。
朱文奎犹豫了下,终没说什么,礼官在引导众人上船。至于京军则会通过浮桥过江,并沿京杭大运河两岸护送同行。
一个时辰后,朱允炆带后宫、东宫等人登上一艘蒸汽机铁质河船,除内阁六部、水师主官陪同外,其他文武官员上了其他船只。
站在船上,看着远处的无数百姓,朱允炆对朱棣、梅殷等人下令:“放开码头,让百姓进来吧,维持好秩序,莫要推搡。”
朱文奎听闻,松了一口气。
太后与皇后对视了一眼,嘴角带着笑意。
龙江码头经过多年扩建,已能够同时容纳五万余人,可即便如此,当人潮涌入之后,码头外依旧有无数人进不去。
人群里喊皇上的声音此起彼伏,挥手告别者众。
鼓声响起,荡平杂音。
朱允炆站在船首,看着前来送行的百姓,气沉丹田:“大明的子民们,朕的子民们,迁都乃是为千古社稷之基,是为万民康泰之举!今日你们前来送行,朕心甚慰!”
传令兵将朱允炆的话一字不落地传达出去。
朱允炆深吸一口气,再次喊道:“朕虽去北京,然金陵始终是朕的根基。为感恩金陵百姓厚德与人心,朕决定:百年之后葬于钟山,陪着太祖,看着你们!”
此话一出,无数百姓喜极而泣。
这意味着,建文皇帝的陵墓将修于金陵钟山。在未来,他将永远留在金陵,留在这一片土地之上。
“出航,前往北京新都!”
朱允炆转身下令。
船只的汽鸣声拉响,水开始荡漾。离别的殇,在眼泪的朦胧中挥动。
这一刻,日月旗猎猎作响,高高飘扬。
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 运河之上的沉思
死后埋在哪里,对朱允炆来说并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
历史上朱棣死后选择埋在北京,估计一个是图方便,不用死了还跑个长途;另一个原因估计是不知道怎么和老爹朱元璋与大哥朱标交代,埋远一点,在底下想好措辞再跑去解释总好过到了下面就被人摁着揍强。
朱允炆就没这么多顾虑了,顶多朱元璋骂骂咧咧“老子制定的制度全被你丫毁了”,至于挨揍就不太可能了。
朱文奎这个时候不好说话,杨士奇站出来进言:“皇上,陵寝修筑大耗年月,前宋时诸多帝王登基之后便着手陵寝之事,如今皇上选定钟山,理应着工部早日动工兴建陵寝。”
朱允炆摆了摆手,看向杨士奇、杨荣、夏原吉、解缙、骆冠英等人,正色道:“他日朕百年之后,当力行节俭,修一墓,置一棺椁足矣,不要奢华,不要填多少陪葬之物。陵寝之事,大可走后挖掘简修,不必生前安排。这是朕的旨意,他日太子遵旨办事,不可让他背负不孝之名。”
杨士奇、解缙等人感慨万千。
朱文奎连忙说:“父皇春秋鼎盛,那些事现如今考虑还早。”
朱允炆微微摇了摇头,认真地看着朱文奎,道:“好好跟着这些文武大臣学习治国之道。”
“儿臣定不负父皇期望。”
朱文奎保证。
朱允炆站在船舷侧,看着渐渐远去的金陵城,内心百感交集。
有大臣说,在消灭了鞑靼与瓦剌之后,迁都北京已无必要,当留在金陵,以强化对大海的控制。
朱允炆并不这样认为。
鞑靼是被打败了,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