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节(1/3)
“最后,本镇准备在青州府城建立两所大学,也就是俗称的书院,依旧是一所教授天文、地理、算学、历史、当下时政等实干之学,一所教授农学、商学、工学等学问,再加上青莱镇军事书院,到时候咱们济南就有三所大学了!”
这时,王炆镇说道:“只怕是科举之途依旧是百姓的首选,到时候咱们花费巨大,建立了许多学校,但不会有人来学的!”
刘衍笑着说道:“不用担心!咱们的这些学校不但入学不用缴纳任何的费用,学校还包吃包住,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只要顺利毕业,便可以根据个人的能力和才干,在咱们青州府城和青莱镇的各处安排生计,就算是参加新军,只要是有小学、中学或是大学的毕业证书,便可以优先录取,到时候咱们的这些学校一定是趋之若鹜的!”
听到这里,赵民笑着说道:“总镇说得没错,毕竟能够走科举之途的书生都是少数,大多数人家的孩子都是没有这个途径,这些普通人家的孩子都是上了几年私塾,认识一些字,便在各处给人帮工,一年到头都不会有什么出息。所以,咱们的这些学校对普通人家的孩子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宋功明则是说道:“总镇此举真是意味深长啊!如此一来,用不了几年,咱们青莱镇所需要的所有人才,都可以自行培养,再也不必担心人手不足了!”
众人闻言都是对刘衍佩服之至,同时众人心中也有些明悟,刘衍这是准备抛开朝廷,另行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了。按道理来说,这是非常犯忌讳的,凡是在场众人都是刘衍的绝对心腹,众人只关心刘衍的举措能否推行下去,至于是否犯忌讳,众人都是不在乎的。
刘衍笑了笑,对赵民说道:“赵同知要立即做一个义务教育的具体计划,所需的人手和花费也要明晰,本镇审核之后,立即交由钱粮官岳指挥使拨款,争取在今年入冬之前开始铺开建设!”
“得令!”
几天之后,政务官赵民将做好的义务教育方案呈交给了刘衍,对于这份方案,刘衍还是非常满意的。
赵民不愧是文吏出身,这份义务教育方案结合了此时大明各地私塾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一份详细的大明版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中学、大学各三年,一共是九年)
当然,要实现这份九年义务教育计划在青州府、莱州府之地,共需建设小学二十六所(每县、卫城一所),中学四所,大学三所(青州府城三所)。
其中的建设经费经过赵民的计算,至少需要一百七十万两以上!
这还不算这么多学校所需先生的费用,以及这些学校运营所需的支出!
如果都算上的话,估计青莱镇每年将要花费两百万两左右!
但是,刘衍没有丝毫的犹豫,直接批准实行了,并且命令钱粮官岳明和商事官宋功明立即调集钱粮,在明年入冬之前,至少要将这些学校修建完毕,期间也要将所需的先生和后勤人员招募到位!
同时,这些学校中的军事书院都划归在指挥使田辉叙统管,其余的普通学校全部划归政务官赵民统管。
刘衍部署完这些事情之后,便命新军各营都指挥使要上报一份名单,各营之中的可造人才,要尽快统计上来,作为青莱镇军事书院的第一批学生,这些人将来也将士刘衍麾下的中坚力量。
第二天,众人各自散去,开始全力落实刘衍关于新式学校的部署。
而刘衍则在苗绍的陪同下,开始巡视青州府、莱州府各处。
此时按照刘衍的统一部署,青州府、莱州府各府县之间的官道都在大规模翻修,要全部使用水泥进行重新浇筑。
此事由政务官赵民牵头,钱粮官岳明出钱粮,雇佣了大批民夫和工匠参与实施,虽然现在还有不少地方的官道正在施工中,但经过两个月的施工,现在大部分已经竣工完毕了。
从济南府城到即墨营城的这段官道,不但路面拓宽了一倍,而且还全程铺上了水泥,实现了路面的硬化,来往行人再也不用担心雨雪天气路途难走、泥泞了。
为此,钱粮官岳明已经先后六批拨下了一百九十余万两银子,以及五十五万石粮食,而且随着后续工程的延续,岳明这边还在不断的调拨钱粮,已经几乎耗尽了刘衍麾下的府库。
幸好现在刘衍麾下的众多产业收入剧增,而且各处商贾、士绅等每年缴纳的费用也是逐年递增,每月都有巨额的钱粮入账,才使得青莱镇能够承受这么巨大的开支,而且还能有所盈余。
没过多久,刘衍一行人便出了莱州府,朝着即墨营城前去。
待众人赶到一个路口的时候,当地府衙雇佣的两个当地青壮正在指挥来往行人。
只见二人都是各自挥舞着一面小旗子,其中一人的旗子是红色的,一人的旗子的绿色的。
这就和后世的红绿灯一般,行人见到红色旗子举起,便在路口等候,让另外两个方向的行人先走,待到绿色旗子举起才会继续前进。
同时,随行的苗绍也是发现,来往的行人绝大部分都是在靠右赶路,看来也是当地府衙根据刘衍的命令定下的规矩。
虽然这些规矩在苗绍看来有些奇怪,
这时,王炆镇说道:“只怕是科举之途依旧是百姓的首选,到时候咱们花费巨大,建立了许多学校,但不会有人来学的!”
刘衍笑着说道:“不用担心!咱们的这些学校不但入学不用缴纳任何的费用,学校还包吃包住,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只要顺利毕业,便可以根据个人的能力和才干,在咱们青州府城和青莱镇的各处安排生计,就算是参加新军,只要是有小学、中学或是大学的毕业证书,便可以优先录取,到时候咱们的这些学校一定是趋之若鹜的!”
听到这里,赵民笑着说道:“总镇说得没错,毕竟能够走科举之途的书生都是少数,大多数人家的孩子都是没有这个途径,这些普通人家的孩子都是上了几年私塾,认识一些字,便在各处给人帮工,一年到头都不会有什么出息。所以,咱们的这些学校对普通人家的孩子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宋功明则是说道:“总镇此举真是意味深长啊!如此一来,用不了几年,咱们青莱镇所需要的所有人才,都可以自行培养,再也不必担心人手不足了!”
众人闻言都是对刘衍佩服之至,同时众人心中也有些明悟,刘衍这是准备抛开朝廷,另行培养自己所需的人才了。按道理来说,这是非常犯忌讳的,凡是在场众人都是刘衍的绝对心腹,众人只关心刘衍的举措能否推行下去,至于是否犯忌讳,众人都是不在乎的。
刘衍笑了笑,对赵民说道:“赵同知要立即做一个义务教育的具体计划,所需的人手和花费也要明晰,本镇审核之后,立即交由钱粮官岳指挥使拨款,争取在今年入冬之前开始铺开建设!”
“得令!”
几天之后,政务官赵民将做好的义务教育方案呈交给了刘衍,对于这份方案,刘衍还是非常满意的。
赵民不愧是文吏出身,这份义务教育方案结合了此时大明各地私塾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一份详细的大明版九年义务教育。
(小学、中学、大学各三年,一共是九年)
当然,要实现这份九年义务教育计划在青州府、莱州府之地,共需建设小学二十六所(每县、卫城一所),中学四所,大学三所(青州府城三所)。
其中的建设经费经过赵民的计算,至少需要一百七十万两以上!
这还不算这么多学校所需先生的费用,以及这些学校运营所需的支出!
如果都算上的话,估计青莱镇每年将要花费两百万两左右!
但是,刘衍没有丝毫的犹豫,直接批准实行了,并且命令钱粮官岳明和商事官宋功明立即调集钱粮,在明年入冬之前,至少要将这些学校修建完毕,期间也要将所需的先生和后勤人员招募到位!
同时,这些学校中的军事书院都划归在指挥使田辉叙统管,其余的普通学校全部划归政务官赵民统管。
刘衍部署完这些事情之后,便命新军各营都指挥使要上报一份名单,各营之中的可造人才,要尽快统计上来,作为青莱镇军事书院的第一批学生,这些人将来也将士刘衍麾下的中坚力量。
第二天,众人各自散去,开始全力落实刘衍关于新式学校的部署。
而刘衍则在苗绍的陪同下,开始巡视青州府、莱州府各处。
此时按照刘衍的统一部署,青州府、莱州府各府县之间的官道都在大规模翻修,要全部使用水泥进行重新浇筑。
此事由政务官赵民牵头,钱粮官岳明出钱粮,雇佣了大批民夫和工匠参与实施,虽然现在还有不少地方的官道正在施工中,但经过两个月的施工,现在大部分已经竣工完毕了。
从济南府城到即墨营城的这段官道,不但路面拓宽了一倍,而且还全程铺上了水泥,实现了路面的硬化,来往行人再也不用担心雨雪天气路途难走、泥泞了。
为此,钱粮官岳明已经先后六批拨下了一百九十余万两银子,以及五十五万石粮食,而且随着后续工程的延续,岳明这边还在不断的调拨钱粮,已经几乎耗尽了刘衍麾下的府库。
幸好现在刘衍麾下的众多产业收入剧增,而且各处商贾、士绅等每年缴纳的费用也是逐年递增,每月都有巨额的钱粮入账,才使得青莱镇能够承受这么巨大的开支,而且还能有所盈余。
没过多久,刘衍一行人便出了莱州府,朝着即墨营城前去。
待众人赶到一个路口的时候,当地府衙雇佣的两个当地青壮正在指挥来往行人。
只见二人都是各自挥舞着一面小旗子,其中一人的旗子是红色的,一人的旗子的绿色的。
这就和后世的红绿灯一般,行人见到红色旗子举起,便在路口等候,让另外两个方向的行人先走,待到绿色旗子举起才会继续前进。
同时,随行的苗绍也是发现,来往的行人绝大部分都是在靠右赶路,看来也是当地府衙根据刘衍的命令定下的规矩。
虽然这些规矩在苗绍看来有些奇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