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节(2/3)
的眉心!
于是刘衍对宋应星说道:“宋侍郎的这个办法,本公看可以推行。只是在选取教书先生的时候,一定要对其进行甄别,凡是不赞同新政者,不管学问如何,一律都不得任用。”
宋应星见刘衍答应了下来,心中大喜,当即抱拳说道:“阁老放心,此时下官亲自盯着。”
开始刘衍是任命宋应星为民政部主事,暂时主管教育司。宋应星上任之后,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便将新式学习的各种教材刷新了一遍,还填补了农事、手工业等类别教材的空白。
刘衍闻讯大喜,直接下令将宋应星从民政部主事提拔为侍郎,仍旧主管教育司。
而此时随着新政的全面铺开,民政部也对新式教育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此时新式教育体系自下而上分为县学、府学(直隶州学)、道学(各省)三级,县学为启蒙基础,相当于后世小学、初中阶段,府学及直隶州学相当于高中阶段,已经有一定的选拔性质了。
道学相当于后世的大学阶段,已经是研究各种学问、各类技术的所在。
而按照具体新式学校教授的内容分类,各地县学都是一样的,教授识字、常识、四书五经等基础学科。
到了府学、直隶州学这一级别,就开始分类了,有学习经史子集的文学类学校,有教授各类手工业技术的学校,有教授经商知识的学校,有教授农学知识的学校,等等。
而到了道学这一等,依然和府学一样,分为各类专业学校,只不过研究的更深,在刘衍的计划下,道学将作为今后大明的技术研发、技术储备、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
随后刘衍便笑着让宋应星坐下,问道:“如今各地新式学校筹建的如何了?”
宋应星这段时间一直在忙碌这些事情,各种数据就在脑海中记着,于是当即说道:“启禀阁老,如今山东、北直隶两地的所有府县,已经全部普及了新式学校,凡是适龄生源,也已经基本入学。”
“山西、河南、宣府三地新式学校的普及情况,大概有个三到四成,目前这三地以宣府的情况最好,山西、河南因为战乱的原因,目前的首要还是民生,所以新式学校的普及就慢了一些。”
“至于其余各道府县,则只有一到两成的普及率。”
宋应星担心刘衍不高兴,急忙说道:“不过阁老也不用忧虑,目前朝廷财力充足,随着新政的逐步落实,新式学校的普及速度是会越来越快的,下官估计,再有三到五年的时间,我大明便可以全面构建起新式的教育体系。”
刘衍点了点头,其实三到五年的时间已经非常快了,要知道此时的大明才刚刚从剿灭李自成的战火中站起来,不少地方的百姓连基本的生存都是困难,要在这个时候一下子就普及新式教育,是不可能,也绝不现实的。
于是刘衍点了点头,说道:“三到五年,时间上可以,但是民政部教育司也要实时的调整政策,大力推进。”
其实还有一句话,刘衍并没有说出来,那就是刘衍准备在新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大明原有的旧式私塾、官学教育体系被取代之后,大明的科举考试将与新式教育挂钩。
到了那时,想要考取功名,光背四书五经,只会写八股文,是不可能考取功名的,必须要精通各种实用之学。
想进农事部,就要有农业学校的文凭,想要进国防部,就要拿到演武堂的毕业证,想要进财政部,就要有财政学校的毕业证。
只有拿到各种专科学校的毕业证,然后才能有资格参加朝廷的专项科举考试。届时朝廷科举也将仿效后世的公~务员考试,分门别类的组织一系列的考试,而不是用一张试卷考完了事。
将来的大明朝廷,那将是专业的人才,干专业的事情,如此才能彻底杜绝东林党那样,只会夸夸其谈,只会写漂亮文章,却一点实事都干不了的“口号官吏”。
“嗯。”
刘衍心中暗道:“万里长征第一步,先建立新式教育体系,然后再说其他吧。”
随后刘衍又意识到,估计将来改革科举的时候,又将是一番动荡,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现在先考虑眼下的问题好了。
“对了还有一事。”
“阁老请讲。”
刘衍问道:“朝廷大张旗鼓的推行新式教育,各地的大儒士子是怎么看的,民政部可有反馈?”
刘衍现在还有一个担心,那就是新式教育将以往的工匠、商贾、兵将等阶层的学问抬的太高了,已经基本上与所谓的圣人之言平起平坐了,那些儒生肯定会打心里反对的。
别说如今儒学一家独大的情况了,就是当初秦朝的时候,儒家还只是百家之一,儒生就已经开始排挤其余各家,甚至还对秦始皇的行为指指点点。
宋应星说道:“阁老明鉴,各地士子、大儒的确对新式教育颇有微词,之前也有人开始集会,以作诗、写文章来抨击朝廷新政。”
“只是随着各地新政的不断落实,朝廷需要的读书人越来越多,而且许多都是在新式学校教书,或是在各处商社中任职,不少儒生都尝到了实惠,赚到了银子,所以现如今儒生之中反对的声音也小多了。至少民政部
于是刘衍对宋应星说道:“宋侍郎的这个办法,本公看可以推行。只是在选取教书先生的时候,一定要对其进行甄别,凡是不赞同新政者,不管学问如何,一律都不得任用。”
宋应星见刘衍答应了下来,心中大喜,当即抱拳说道:“阁老放心,此时下官亲自盯着。”
开始刘衍是任命宋应星为民政部主事,暂时主管教育司。宋应星上任之后,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便将新式学习的各种教材刷新了一遍,还填补了农事、手工业等类别教材的空白。
刘衍闻讯大喜,直接下令将宋应星从民政部主事提拔为侍郎,仍旧主管教育司。
而此时随着新政的全面铺开,民政部也对新式教育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此时新式教育体系自下而上分为县学、府学(直隶州学)、道学(各省)三级,县学为启蒙基础,相当于后世小学、初中阶段,府学及直隶州学相当于高中阶段,已经有一定的选拔性质了。
道学相当于后世的大学阶段,已经是研究各种学问、各类技术的所在。
而按照具体新式学校教授的内容分类,各地县学都是一样的,教授识字、常识、四书五经等基础学科。
到了府学、直隶州学这一级别,就开始分类了,有学习经史子集的文学类学校,有教授各类手工业技术的学校,有教授经商知识的学校,有教授农学知识的学校,等等。
而到了道学这一等,依然和府学一样,分为各类专业学校,只不过研究的更深,在刘衍的计划下,道学将作为今后大明的技术研发、技术储备、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
随后刘衍便笑着让宋应星坐下,问道:“如今各地新式学校筹建的如何了?”
宋应星这段时间一直在忙碌这些事情,各种数据就在脑海中记着,于是当即说道:“启禀阁老,如今山东、北直隶两地的所有府县,已经全部普及了新式学校,凡是适龄生源,也已经基本入学。”
“山西、河南、宣府三地新式学校的普及情况,大概有个三到四成,目前这三地以宣府的情况最好,山西、河南因为战乱的原因,目前的首要还是民生,所以新式学校的普及就慢了一些。”
“至于其余各道府县,则只有一到两成的普及率。”
宋应星担心刘衍不高兴,急忙说道:“不过阁老也不用忧虑,目前朝廷财力充足,随着新政的逐步落实,新式学校的普及速度是会越来越快的,下官估计,再有三到五年的时间,我大明便可以全面构建起新式的教育体系。”
刘衍点了点头,其实三到五年的时间已经非常快了,要知道此时的大明才刚刚从剿灭李自成的战火中站起来,不少地方的百姓连基本的生存都是困难,要在这个时候一下子就普及新式教育,是不可能,也绝不现实的。
于是刘衍点了点头,说道:“三到五年,时间上可以,但是民政部教育司也要实时的调整政策,大力推进。”
其实还有一句话,刘衍并没有说出来,那就是刘衍准备在新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大明原有的旧式私塾、官学教育体系被取代之后,大明的科举考试将与新式教育挂钩。
到了那时,想要考取功名,光背四书五经,只会写八股文,是不可能考取功名的,必须要精通各种实用之学。
想进农事部,就要有农业学校的文凭,想要进国防部,就要拿到演武堂的毕业证,想要进财政部,就要有财政学校的毕业证。
只有拿到各种专科学校的毕业证,然后才能有资格参加朝廷的专项科举考试。届时朝廷科举也将仿效后世的公~务员考试,分门别类的组织一系列的考试,而不是用一张试卷考完了事。
将来的大明朝廷,那将是专业的人才,干专业的事情,如此才能彻底杜绝东林党那样,只会夸夸其谈,只会写漂亮文章,却一点实事都干不了的“口号官吏”。
“嗯。”
刘衍心中暗道:“万里长征第一步,先建立新式教育体系,然后再说其他吧。”
随后刘衍又意识到,估计将来改革科举的时候,又将是一番动荡,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现在先考虑眼下的问题好了。
“对了还有一事。”
“阁老请讲。”
刘衍问道:“朝廷大张旗鼓的推行新式教育,各地的大儒士子是怎么看的,民政部可有反馈?”
刘衍现在还有一个担心,那就是新式教育将以往的工匠、商贾、兵将等阶层的学问抬的太高了,已经基本上与所谓的圣人之言平起平坐了,那些儒生肯定会打心里反对的。
别说如今儒学一家独大的情况了,就是当初秦朝的时候,儒家还只是百家之一,儒生就已经开始排挤其余各家,甚至还对秦始皇的行为指指点点。
宋应星说道:“阁老明鉴,各地士子、大儒的确对新式教育颇有微词,之前也有人开始集会,以作诗、写文章来抨击朝廷新政。”
“只是随着各地新政的不断落实,朝廷需要的读书人越来越多,而且许多都是在新式学校教书,或是在各处商社中任职,不少儒生都尝到了实惠,赚到了银子,所以现如今儒生之中反对的声音也小多了。至少民政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