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节(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朕拟左迁庞升为边州司马,让方伯符出任京兆尹。徐相以为如何?”
    崇文殿内,宋治看向自己昔日的先生,如今大齐皇朝的第一权臣。
    徐明朗自然是不乐意的。
    刘氏的事,庞升虽然有失察之罪,但失察这个罪名可大可小,按照常理,把庞升贬谪出京,由四品大员右迁至八品司马,自然没有问题,但庞升乃是门第庞氏的中流砥柱,京兆府又是十分紧要的官职,徐明朗若是同意这个处置,损失就大了。
    方伯符是什么人?寒门官员。他果真像宋治说得那样,有很突出的表现?自然没有。所谓年年考评上等,也不过是皇帝支持,同为寒门官员的吏部左侍郎相助罢了。
    说到底,皇帝是要用寒门官员抢夺门第士人的利益。
    在这件事上,没有对错,只有立场。
    徐明朗组织了一下措辞,拱手道:“回禀陛下,户部郎中方伯符虽然政绩不俗,但他本身的官品却只有五品,这一下子忽然右迁至四品,没有显赫功劳说不过去,只怕朝臣不服;
    “再者,方伯符并无主政一方的经验,户部郎中的职司跟京兆尹又相差太多,只恐难以胜任。请陛下明察!”
    他说得这些话都是实情,倒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皇帝有意重用寒门官员,徐明朗是知道的,要不然也不会连年提升科举取士的规模。但徐明朗却并不着急,在他看来,自己的意见皇帝还是要听的。
    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乃门第第一人,也是门第代言人,身后站着门第;另一方面,作为皇帝昔日的老师,如今的宰相,他为官经验丰富,处理国事的能力出众,说是辅政大臣也不为过,皇帝需要听从他的建议。
    皇帝还很年轻,都没到而立之年,有诸多要依仗他的地方。
    但是这回,徐明朗料错了。
    皇帝的态度异乎寻常的坚决:“方伯符在户部郎中的位置上已经历练多年,处事向来沉稳大气,可堪造就。京兆尹他做不做得好,总要做过才知道,朕向来不吝给人才机会。
    “至于官品,可以先升一级,让他以从四品任京兆府长史,暂行京兆尹事,以观后效。宰相认为如何?”
    徐明朗心中顿时不快,腹诽道:你是给人才机会,可那都是给的寒门官员,什么时候这么大方的给门第官员机会了?再说,方伯符算什么人才,真要比拼处理政务的能力,门第优秀子弟多得是,哪里轮得到他?
    至于以长史之职暂行京兆尹事,还不就是个说辞,真让他主事了京兆府,你还会让他的屁股挪开吗?
    徐明朗有意反驳,见皇帝面色如铁,眉宇间满是不可违逆之色,又不由得心下一沉。
    陛下这回的态度缘何如此强硬?完全不给我面子……这可是从未有过的事……陛下这是翅膀硬了,要压老夫的权威,分老夫的权柄?
    徐明朗心头警兆陡升,这可不是什么好势头!
    自古皇帝与臣子就有权力之争。中原最早有皇权的时候,权力并非很大,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有丞相、宰相主持政事。
    彼时丞相独立开府,有自己独立处理政务的机构,谓之丞相府,乃是皇朝最高行政机构,丞相就在丞相府办公,而不是在皇城,在什么中书省——那时都没有三省。
    两汉时期就是这般制度,诸葛亮的丞相府就是典型、显著代表。三省六部的制度建立后,丞相变为宰相,这才失去了独立开府的能力。
    在这片大地上,改朝换代只是寻常事,但不管朝代如何更迭,无论皇帝是雄才大略还是平庸无能,皇朝从诞生那一天开始,就一直在坚持不懈的做两件事:加强中央集权与加强皇权。
    起初,天下行分封制,天下之主的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君主,各诸侯国都拥有独立治权;大秦废分封行郡县后,朝廷才能任免任何一个地方的官吏。
    而后地方军权、行政权分离,封疆大吏权力变小,相应的朝廷权力增加,这都是在加强中央集权。
    而在中枢,文武分流即是地方官员军、政两权分离的延伸;而用寒门官员代替门第官员,最终清除门阀世家这种分天下大权的权力利益集团,也是加强皇权的需要。
    皇权加强之路上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便是皇权与相权之争。
    因为丞相、宰相这个官职,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主持皇朝政事、统领百官的,他横在皇帝与群臣之间,让皇帝不能直接掌控所有官员。
    当天下没有宰相这个官职,皇帝直接掌控六部的时候,皇权将达到顶峰。
    届时,朝臣在大殿上将没有座位,只能站着举行超会,臣子也将失去自己的独立人格,彻底变成皇权的附庸,只能自称“奴才”。
    到了那一天,皇权将无人能够约束,皇帝将予取予求,可以肆无忌惮禁言路,可以毫无顾忌大兴文字狱,而不用再担心有直言敢谏的臣子,站在大殿上指着他的鼻子,说他是桀纣之君。
    那将是皇权之光最辉煌明亮的时候,是皇权的满月。
    月满则亏,那也会是皇权的终点。
    徐明朗无法预见后事,但他身为当朝宰相,很清楚的知道,眼下宋治对他态度变得强硬,一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