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节(2/3)
许的情况下,擅自对达旦部出兵,并且在凤鸣山阻击雁门军,造成雁门军四万将士伤亡,其罪的确难恕。”
徐明朗观察着皇帝的脸色,揣度着皇帝的心意,顺着皇帝的意思道:
“但契丹部的认罪态度,已经足够虔诚,可汗亲自带着王族过来谢罪,这是史书上绝无仅有的事。
“大齐是礼仪之邦,仁义治天下,对待外族也该恩威并施,不好煎迫过甚。
“如今,凤鸣山一战,已经起到了威慑作用,大齐也可以就此软禁契丹可汗。执意灭亡契丹部,殊无必要,而且可能让草原人人自危,对大齐不利。”
皇帝微微颔首,“宰相所言甚是。”
简单的对话,敲定了契丹部的存亡。
但这番对话的含义,却不只是这么简单。
徐明朗的那番话,是在极力避免战争继续下去。
契丹可汗已经甘愿亲自谢罪,可见战争的面貌如何,但凡契丹部还有生机,能够抵挡雁门军,他们就不会做这个选择。
换言之,只要战争继续下去,契丹部必被雁门军灭亡。届时,雁门军中会产生多少军功?赵氏会在灭亡契丹部时,掠夺多少财富,让自身壮大多少?
通过这些话,徐明朗也在试探皇帝,对待赵氏对待将门的态度。
皇帝同意徐明朗的见解,就让徐明朗对皇帝的心意,有了起码推断。
但这个推断,还远远不够,徐明朗需要进一步弄清楚,皇帝眼下对待将门跟门第的策略,于是他主动往下说:
“天元太子,战前就该来燕平成,为燕燕特穆尔之事谢罪的,却无故中途反悔,还去参与了进攻达旦部的战争。
“是可忍孰不可忍。陛下是否要回绝天元部的请求,拒绝天元太子入京,命令雁门军攻伐天元王庭?”
皇帝不动声色,“凤鸣山一战,雁门军损兵折将四万,以他们如今的战力,再让他们远征漠北,只怕不妥。”
徐明朗俯首拱手:“陛下明鉴!”
他心中已经基本确定了,皇帝接下来对待将门跟门第的态度。
雁门军的确伤亡不小,但远征漠北,却可以驱使契丹、达旦两部将士,并让它们供应雁门军军粮,难度并不大。
皇帝不让雁门军远征漠北,一方面,固然是蒙赤愿意来燕平,大齐的天威已经得到维护,另一方面,也是不愿赵氏跟雁门军再立战功。
皇帝接着道:“天元部狼子野心,朕虽然暂时愿意听听天元太子怎么说,但如果他不能让朕满意,朕仍会灭了天元部!”
说到这,皇帝看了宰相一眼,“凤鸣山一战,北胡军中出现了六名王极境,针对此事,宰相怎么看?”
第二三二章 坐着与跪着(三更)
徐明朗面容肃穆:“仅凭契丹一部,绝对不会有这么多王极境。可见凤鸣山一战,并不是如天元太子说的那样,他们完全没有参与。
“而根据雁门军战报,当时在天元部、契丹部跟达旦部的战争中,有达旦部王极境被斩杀,现身的‘契丹’王极境有两人!
“两个草原王庭,最少拥有了八名王极境,这是草原对大齐最大的威胁,大齐必须慎重处理。”
百余年来,大齐轻视草原,笃定草原对大齐没有实质威胁的根本,除了对中原皇朝国力的自信,就在于大齐的王极境数量,不是草原可比。
而现在......
“若无这么多王极境,这些蛮子哪里来的底气,敢在凤鸣山阻击雁门军,跟我大齐王师作战?天元太子怎敢出尔反尔?”
皇帝冷哼一声:“好在凤鸣山一战,打服了他们,让他们意识到了,他们就算有这么些王极境,仍非大齐王师对手,及时幡然醒悟。”
雁门军战报传回,皇帝得知草原有这么多王极境时,第一个反应,就是调遣大齐王极境北上,确保后续战斗的胜利。
好在天元、契丹两部及时低头。
“契丹可汗跟他带来的王族中,就有三名王极境,草原没了这三个顶尖强者,实力也就弱了很多。”
徐明朗试探着说道,“凤鸣山一战中,赵氏多了赵镇中、赵北望两个王极境,现在大齐的王极境数量,已经超过了双手之数。”
他这话的意思,本来是没了契丹部那三个王极境后,大齐王极境的数量,依然稳压草原一头,不必过于重视草原。
更何况,达旦部跟天元部还是敌对关系。
皇帝眼神锐利,一言不发。
徐明朗低头不语。
大齐眼下十一个王极境,赵氏就占了三个,数量已经跟帝室齐平。无论是对皇帝来说,还是对徐明朗而言,这都绝对不是个好消息。
两人沉默半响,皇帝道:“凤鸣山两战,雁门军共计折损四万,而两战杀敌不过六万,这份战果,宰相怎么看?”
徐明朗迟疑着道:“百余年前,我大齐王师荡平草原时,杀敌超过二十万,伤亡也不过四万余......由此可见,这些年,赵氏是怎么治军的。”
话至此处,徐明朗没有继续往下说。
皇帝也没追问。
“凤鸣山一役的军功评定,就辛苦先生一回,带头主持核算、评定如何?
徐明朗观察着皇帝的脸色,揣度着皇帝的心意,顺着皇帝的意思道:
“但契丹部的认罪态度,已经足够虔诚,可汗亲自带着王族过来谢罪,这是史书上绝无仅有的事。
“大齐是礼仪之邦,仁义治天下,对待外族也该恩威并施,不好煎迫过甚。
“如今,凤鸣山一战,已经起到了威慑作用,大齐也可以就此软禁契丹可汗。执意灭亡契丹部,殊无必要,而且可能让草原人人自危,对大齐不利。”
皇帝微微颔首,“宰相所言甚是。”
简单的对话,敲定了契丹部的存亡。
但这番对话的含义,却不只是这么简单。
徐明朗的那番话,是在极力避免战争继续下去。
契丹可汗已经甘愿亲自谢罪,可见战争的面貌如何,但凡契丹部还有生机,能够抵挡雁门军,他们就不会做这个选择。
换言之,只要战争继续下去,契丹部必被雁门军灭亡。届时,雁门军中会产生多少军功?赵氏会在灭亡契丹部时,掠夺多少财富,让自身壮大多少?
通过这些话,徐明朗也在试探皇帝,对待赵氏对待将门的态度。
皇帝同意徐明朗的见解,就让徐明朗对皇帝的心意,有了起码推断。
但这个推断,还远远不够,徐明朗需要进一步弄清楚,皇帝眼下对待将门跟门第的策略,于是他主动往下说:
“天元太子,战前就该来燕平成,为燕燕特穆尔之事谢罪的,却无故中途反悔,还去参与了进攻达旦部的战争。
“是可忍孰不可忍。陛下是否要回绝天元部的请求,拒绝天元太子入京,命令雁门军攻伐天元王庭?”
皇帝不动声色,“凤鸣山一战,雁门军损兵折将四万,以他们如今的战力,再让他们远征漠北,只怕不妥。”
徐明朗俯首拱手:“陛下明鉴!”
他心中已经基本确定了,皇帝接下来对待将门跟门第的态度。
雁门军的确伤亡不小,但远征漠北,却可以驱使契丹、达旦两部将士,并让它们供应雁门军军粮,难度并不大。
皇帝不让雁门军远征漠北,一方面,固然是蒙赤愿意来燕平,大齐的天威已经得到维护,另一方面,也是不愿赵氏跟雁门军再立战功。
皇帝接着道:“天元部狼子野心,朕虽然暂时愿意听听天元太子怎么说,但如果他不能让朕满意,朕仍会灭了天元部!”
说到这,皇帝看了宰相一眼,“凤鸣山一战,北胡军中出现了六名王极境,针对此事,宰相怎么看?”
第二三二章 坐着与跪着(三更)
徐明朗面容肃穆:“仅凭契丹一部,绝对不会有这么多王极境。可见凤鸣山一战,并不是如天元太子说的那样,他们完全没有参与。
“而根据雁门军战报,当时在天元部、契丹部跟达旦部的战争中,有达旦部王极境被斩杀,现身的‘契丹’王极境有两人!
“两个草原王庭,最少拥有了八名王极境,这是草原对大齐最大的威胁,大齐必须慎重处理。”
百余年来,大齐轻视草原,笃定草原对大齐没有实质威胁的根本,除了对中原皇朝国力的自信,就在于大齐的王极境数量,不是草原可比。
而现在......
“若无这么多王极境,这些蛮子哪里来的底气,敢在凤鸣山阻击雁门军,跟我大齐王师作战?天元太子怎敢出尔反尔?”
皇帝冷哼一声:“好在凤鸣山一战,打服了他们,让他们意识到了,他们就算有这么些王极境,仍非大齐王师对手,及时幡然醒悟。”
雁门军战报传回,皇帝得知草原有这么多王极境时,第一个反应,就是调遣大齐王极境北上,确保后续战斗的胜利。
好在天元、契丹两部及时低头。
“契丹可汗跟他带来的王族中,就有三名王极境,草原没了这三个顶尖强者,实力也就弱了很多。”
徐明朗试探着说道,“凤鸣山一战中,赵氏多了赵镇中、赵北望两个王极境,现在大齐的王极境数量,已经超过了双手之数。”
他这话的意思,本来是没了契丹部那三个王极境后,大齐王极境的数量,依然稳压草原一头,不必过于重视草原。
更何况,达旦部跟天元部还是敌对关系。
皇帝眼神锐利,一言不发。
徐明朗低头不语。
大齐眼下十一个王极境,赵氏就占了三个,数量已经跟帝室齐平。无论是对皇帝来说,还是对徐明朗而言,这都绝对不是个好消息。
两人沉默半响,皇帝道:“凤鸣山两战,雁门军共计折损四万,而两战杀敌不过六万,这份战果,宰相怎么看?”
徐明朗迟疑着道:“百余年前,我大齐王师荡平草原时,杀敌超过二十万,伤亡也不过四万余......由此可见,这些年,赵氏是怎么治军的。”
话至此处,徐明朗没有继续往下说。
皇帝也没追问。
“凤鸣山一役的军功评定,就辛苦先生一回,带头主持核算、评定如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