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节(1/2)
“户部、转运使调派赈灾粮食而不能物尽其用,失职之错不可不察,户部尚书、转运使各降爵一等,罚俸一年!
“贝州、莫州、沧州等有百姓生乱之州府,一应刺史革职查办,押回京师交由刑部审理,若有贪墨情节,皆斩不赦!
“限各州新任刺史到任两月之内,配合藩镇、州府驻军剿灭作乱暴民,以儆效尤,并严查贪墨赈灾粮之官员,肃清州县吏治。
“若再有类似事件发生,刺史、县令等地方主官定斩不饶!”
闻听此言,众臣莫不神色一凛。
高福瑞则是大松一口气,从二品的参知政事降为四品的黄门侍郎是不小打击,但只要圣眷不衰,他的实际地位不会下降多少。
而且他相信这是暂时的,等到陇右平定,皇帝封赏群臣的时候,他就能因为主持调拨粮饷军械等后勤物资有功而官复原职。
至于罚俸——有几个官员是靠俸禄过日子的?
陈询没什么神色变化。他是遭了池鱼之殃,谁让他是宰相呢?皇帝没有趁机拿掉他的宰相之位,他已是万分庆幸。
此事议定,众臣各归其位。
平心而论,宋治的处置力度已是不轻,但赵宁并没有任何钦佩之念。
对各州刺史的处置是真的会落到实处,有贪墨的皆斩不赦,还是雷声大雨点小,有待观察——高福瑞肯定会出面保全,毕竟他是收了好处的。
皇帝不查高福瑞有没有收授贿赂,不问不少乱事中涉及的寒门世家之争,只是着眼于州府刺史的失职之罪,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剿灭作乱暴民,这是题中应有之意,犯上作乱的不杀,朝廷统治秩序何存?至于这些所谓的刁民是不是不得已,是不是有苦衷,谁在乎?
皇帝嘛,统治阶层的代表,本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哪怕治下之民受了罪,也只能按照章程诉诸于官府,期待官府做主伸冤。
如果官官相护,不给受苦者做主,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命硬且有盘缠有年复一年时间的,就层层上访,看会不会有人理会,看会不会被打死。
命不硬被害了,那只能说这就是命。
总之,你不能自己起来反抗,反抗就是寻衅滋事,就是扰乱治安,就是贼子罪犯,就该被下狱治罪,就该一生完蛋。
望了一眼满殿形形色色,都暗暗轻松仿佛已是安然度过一道险槛的大臣,赵宁暗暗摇头。
末了,皇帝忽然道:“不少百姓暴乱的案子里,都提到了青衣刀客。国战之前这些人就经常以武犯禁,杀官害民,朕严令过州县绞杀。
“国战期间,这些人音讯皆无,朕还以为他们被州县捕杀完了,没想到时隔数年,现在又冒了出来,看来不会没有来头。
“传朕敕令,严查各地青衣刀客的根脚,朕倒要看看,是谁敢大逆不道,在朕的治下口不择言的说什么‘青衣人除恶刀,世间无义我来昭’!”
第五二八章 闻风而动(3)
一日大朝会,在皇帝下令严查青衣刀客根脚后结束。
赵宁照例去大都督府坐了坐,下差时间一到便回了郡王府。
对皇帝的敕令,他没太多想法。
国战前,若不是青衣刀客匡扶天下正义、彰显世道正气,多少达到了些正人心的效果,在大齐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官府贪赃枉法,大户为富不仁,弱肉强食愈发露骨的情况下,国战期间哪会有那么多平民出身的热血儿郎,甘愿抛家舍业赶赴沙场?
如果换了一个人,面对皇帝此举会心寒会委屈会悲愤。
但赵宁不会。
他早就看透了皇帝的帝王心术,对方在他心里也早已没有位置,所以无论对方做什么他都不会在意。
在这一点上,赵宁称得上是心如磐石,无欲则刚。
夜晚,东书房,赵宁跟黄远岱、周鞅又坐在了一起议事。白天申时的那点时间太短,许多事情来不及商谈。
“陛下处置各地百姓反抗之事的举措,可谓是下了重手,那么多刺史被直接捉拿问罪,在本朝尚属首次,但有先前的情绪铺垫,百官也不敢反驳。
说到这,黄远岱笑了一声,“最惨的还属宰相,只是遭受池鱼之殃便被降爵三等。陈氏世袭的爵位,本就只是侯爵,现在可好,一下子成了男爵。
“若是换作以前,爵位还有可能恢复,亦或者只是降陈询的爵位,到了下一代还是袭承侯爵,但眼下陛下明显是借题发挥,很难再给陈氏机会。
“作为一个世家,陈氏的立身之本,算是就此折损了一半。”
周鞅不在乎这些权力争斗,他关注的是大业大计,是黎民百姓,当下肃然道:
“陛下处置各州刺史,派遣新的刺史整顿官场、肃清贪墨,又有后续严令,如此一来,各地吏治会否就此好转?
“若是好转,官民相安无事,百姓吃饱了肚子,不再被官府欺压剥削,自然就没了反抗动机,殿下的大计是否就会夭折?”
话说到最后,周鞅自己先意识到了不对,猛然合上了嘴巴。
赵宁轻描淡写道:“若是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不受欺压享有公平,皇朝因此海晏河清、真正天平,我的心愿便
“贝州、莫州、沧州等有百姓生乱之州府,一应刺史革职查办,押回京师交由刑部审理,若有贪墨情节,皆斩不赦!
“限各州新任刺史到任两月之内,配合藩镇、州府驻军剿灭作乱暴民,以儆效尤,并严查贪墨赈灾粮之官员,肃清州县吏治。
“若再有类似事件发生,刺史、县令等地方主官定斩不饶!”
闻听此言,众臣莫不神色一凛。
高福瑞则是大松一口气,从二品的参知政事降为四品的黄门侍郎是不小打击,但只要圣眷不衰,他的实际地位不会下降多少。
而且他相信这是暂时的,等到陇右平定,皇帝封赏群臣的时候,他就能因为主持调拨粮饷军械等后勤物资有功而官复原职。
至于罚俸——有几个官员是靠俸禄过日子的?
陈询没什么神色变化。他是遭了池鱼之殃,谁让他是宰相呢?皇帝没有趁机拿掉他的宰相之位,他已是万分庆幸。
此事议定,众臣各归其位。
平心而论,宋治的处置力度已是不轻,但赵宁并没有任何钦佩之念。
对各州刺史的处置是真的会落到实处,有贪墨的皆斩不赦,还是雷声大雨点小,有待观察——高福瑞肯定会出面保全,毕竟他是收了好处的。
皇帝不查高福瑞有没有收授贿赂,不问不少乱事中涉及的寒门世家之争,只是着眼于州府刺史的失职之罪,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剿灭作乱暴民,这是题中应有之意,犯上作乱的不杀,朝廷统治秩序何存?至于这些所谓的刁民是不是不得已,是不是有苦衷,谁在乎?
皇帝嘛,统治阶层的代表,本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哪怕治下之民受了罪,也只能按照章程诉诸于官府,期待官府做主伸冤。
如果官官相护,不给受苦者做主,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命硬且有盘缠有年复一年时间的,就层层上访,看会不会有人理会,看会不会被打死。
命不硬被害了,那只能说这就是命。
总之,你不能自己起来反抗,反抗就是寻衅滋事,就是扰乱治安,就是贼子罪犯,就该被下狱治罪,就该一生完蛋。
望了一眼满殿形形色色,都暗暗轻松仿佛已是安然度过一道险槛的大臣,赵宁暗暗摇头。
末了,皇帝忽然道:“不少百姓暴乱的案子里,都提到了青衣刀客。国战之前这些人就经常以武犯禁,杀官害民,朕严令过州县绞杀。
“国战期间,这些人音讯皆无,朕还以为他们被州县捕杀完了,没想到时隔数年,现在又冒了出来,看来不会没有来头。
“传朕敕令,严查各地青衣刀客的根脚,朕倒要看看,是谁敢大逆不道,在朕的治下口不择言的说什么‘青衣人除恶刀,世间无义我来昭’!”
第五二八章 闻风而动(3)
一日大朝会,在皇帝下令严查青衣刀客根脚后结束。
赵宁照例去大都督府坐了坐,下差时间一到便回了郡王府。
对皇帝的敕令,他没太多想法。
国战前,若不是青衣刀客匡扶天下正义、彰显世道正气,多少达到了些正人心的效果,在大齐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官府贪赃枉法,大户为富不仁,弱肉强食愈发露骨的情况下,国战期间哪会有那么多平民出身的热血儿郎,甘愿抛家舍业赶赴沙场?
如果换了一个人,面对皇帝此举会心寒会委屈会悲愤。
但赵宁不会。
他早就看透了皇帝的帝王心术,对方在他心里也早已没有位置,所以无论对方做什么他都不会在意。
在这一点上,赵宁称得上是心如磐石,无欲则刚。
夜晚,东书房,赵宁跟黄远岱、周鞅又坐在了一起议事。白天申时的那点时间太短,许多事情来不及商谈。
“陛下处置各地百姓反抗之事的举措,可谓是下了重手,那么多刺史被直接捉拿问罪,在本朝尚属首次,但有先前的情绪铺垫,百官也不敢反驳。
说到这,黄远岱笑了一声,“最惨的还属宰相,只是遭受池鱼之殃便被降爵三等。陈氏世袭的爵位,本就只是侯爵,现在可好,一下子成了男爵。
“若是换作以前,爵位还有可能恢复,亦或者只是降陈询的爵位,到了下一代还是袭承侯爵,但眼下陛下明显是借题发挥,很难再给陈氏机会。
“作为一个世家,陈氏的立身之本,算是就此折损了一半。”
周鞅不在乎这些权力争斗,他关注的是大业大计,是黎民百姓,当下肃然道:
“陛下处置各州刺史,派遣新的刺史整顿官场、肃清贪墨,又有后续严令,如此一来,各地吏治会否就此好转?
“若是好转,官民相安无事,百姓吃饱了肚子,不再被官府欺压剥削,自然就没了反抗动机,殿下的大计是否就会夭折?”
话说到最后,周鞅自己先意识到了不对,猛然合上了嘴巴。
赵宁轻描淡写道:“若是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不受欺压享有公平,皇朝因此海晏河清、真正天平,我的心愿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