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2节(2/3)
他们随之做出的每个决定,都会影响成千上万人的生死,甚至大晋的国运与苍生都栓在他们的脑神经上。
赵宁不能掉以轻心。
统帅必须料敌于先,他们不仅要预判对方的动作,还要提前算出对方的想法,唯有走一步看三步,才有可能获得对战局的掌控力。
每一项决策都是重大的,每一份军令又都是艰难的。
“现在我们有两个方案可以施行。除了再派精锐中路突进,就是增兵救援十三师与十一师。”
黄远岱的话打断了赵宁的思索,“后者是稳重之策,不会打草惊蛇,如果有什么意外情况,我们能根据战况及时调整策略,再通过萧燕的反应判断她的想法。
“最重要的是,我们能把她拴在前线,不让天元大军后撤。”
赵宁沉吟不语。
黄远岱说出来的确是老成之言,也是稳重打法,双方都不会受到很大刺激,连伤亡都是可以预估的。
但赵宁并不满足于此。
他的战局推演要更加向前。
出动援军去增援十三师与十一师,固然可以改善后者的处境,但派多少兵马合适?
派的少了,救援难免不力,伤亡会大;派的多了,可以把十三师与十一师救出来,还能相机给予敌人不小杀伤,但会不会吓着萧燕?
现如今,除了先锋,天元大军的主力还没有临近百里走廊,他们想撤就能撤,这也是雁门山的晋军主力不好立即全面出战的原因。
那么直接击破已经暴露的天元大军呢?
击破不难,难得是大规模歼灭,发现情况不对劲他们可以退,顶多就是付出一些代价罢了,而几万人的战果还不至于决定战争胜负,赵宁不放在眼里。
——歼灭天元大军而不是击败、击退天元大军,是这场战争中摆在赵宁面前最大的难点。
退一步说,派出适当兵力,既保证己方伤亡不大,又确保不暴露太多实力吓着萧燕,把十三师与十一师救回来,这并非难以实现的方案——但是,在这之后呢?
双方又回到了原点,战事得从头再来。
在情况不对的时候及时止损,收兵回撤其实是明智之选,甚至是名将必备的素质。大军不可能每一次出击都大胜,不犯错才是最重要的,不败才能带来最后的胜利。
但赵宁不想这样迁延时日。
黄远岱看出了赵宁的顾虑。
他沉声道:“救回十三师与十一师,然后退守雁门山,那么从萧燕的角度看,我们这次出战就是为了探知她的虚实,而她并未暴露太多力量,迷惑我们的目的达到了。
“不出意外,接下来她会进攻雁门山。
“我们让他们攻山、叩关,等到他们的兵马大规模到了群山之中,再全军压上雷霆出击,同样能够给予他们重创。
“我们还能事先派出军队,从雁门山之外的地方左右大迂回,绕到对方后背,配合大军正面进攻,如此,此战必然能胜。”
等草原之敌来攻,然后伺机反击,这对中原皇朝的军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战争局面。
但赵宁摇了摇头。
如果他愿意接受这样的后续,那一开始就不用把兵马派到雁门山北麓,直接等萧燕展开攻势就好了。
他道:“敌军进入山林战场后,大军全面反击暴露实力,对方就会快速收兵回撤,我们会有战果,但不会太多;
“迂回绕后也会有效果,但效果不会很大,雁门山北面是辽阔草原,没有必经之路,没有大门可关,他们怎么都能跑。”
黄远岱不同意赵宁这个说法:“如果我们想要扩大战果,那就把反击时间推迟,让双方在雁门山鏖战,一座山头一座山头去血拼,反复拉锯之下,天元大军的主力会逐渐深陷战场。
“等到他们的主力在战场被纠缠住,轻易无法脱身,正面大军再配合左右迂回他们身后的部队进攻,必然能一击破敌。就算他们撤离雁门山就能遁入草原,我们也能灭掉他们的主力!”
赵宁默然不语。
这种战法的问题显而易见。
其一,晋军的装备火力优势发挥不出来。不是说山头作战不能发挥实力,而是一旦晋军拿出了太多火力,对方就会畏惧,很可能生出停止进攻,甚至退兵这样的变故。
要引诱敌军主力深入战场,就得让对方看到胜利的希望,反抗军必然不能打得太凶。但反抗军又不能佯败,毕竟萧燕战场经验丰富。
不付出一定伤亡代价欺骗不了她。
其二,如果晋军不发挥装备火力的优势,又要诱敌深入,反抗军将士的伤亡就会扩大,一座山头一座山头的血拼,战场会变成绞肉机。
慈不掌兵的道理赵宁当然懂,但革新战士不是消耗品,且西南、东南战场还需要他们。
其三,要想天元大军在进攻中损耗足够兵力,战争时间就需要很长,不符合赵宁速战速决的构想。
其四,左右大迂回的构想不容易实现。这需要一个前提:天元大军对腹背、侧翼没什么防备。一旦对方注意两翼侧后位置,大军行进途中必然会被发现。
黄远岱防守反击、迂回绕后的策略,如果能轻松变成现实那当然是再
赵宁不能掉以轻心。
统帅必须料敌于先,他们不仅要预判对方的动作,还要提前算出对方的想法,唯有走一步看三步,才有可能获得对战局的掌控力。
每一项决策都是重大的,每一份军令又都是艰难的。
“现在我们有两个方案可以施行。除了再派精锐中路突进,就是增兵救援十三师与十一师。”
黄远岱的话打断了赵宁的思索,“后者是稳重之策,不会打草惊蛇,如果有什么意外情况,我们能根据战况及时调整策略,再通过萧燕的反应判断她的想法。
“最重要的是,我们能把她拴在前线,不让天元大军后撤。”
赵宁沉吟不语。
黄远岱说出来的确是老成之言,也是稳重打法,双方都不会受到很大刺激,连伤亡都是可以预估的。
但赵宁并不满足于此。
他的战局推演要更加向前。
出动援军去增援十三师与十一师,固然可以改善后者的处境,但派多少兵马合适?
派的少了,救援难免不力,伤亡会大;派的多了,可以把十三师与十一师救出来,还能相机给予敌人不小杀伤,但会不会吓着萧燕?
现如今,除了先锋,天元大军的主力还没有临近百里走廊,他们想撤就能撤,这也是雁门山的晋军主力不好立即全面出战的原因。
那么直接击破已经暴露的天元大军呢?
击破不难,难得是大规模歼灭,发现情况不对劲他们可以退,顶多就是付出一些代价罢了,而几万人的战果还不至于决定战争胜负,赵宁不放在眼里。
——歼灭天元大军而不是击败、击退天元大军,是这场战争中摆在赵宁面前最大的难点。
退一步说,派出适当兵力,既保证己方伤亡不大,又确保不暴露太多实力吓着萧燕,把十三师与十一师救回来,这并非难以实现的方案——但是,在这之后呢?
双方又回到了原点,战事得从头再来。
在情况不对的时候及时止损,收兵回撤其实是明智之选,甚至是名将必备的素质。大军不可能每一次出击都大胜,不犯错才是最重要的,不败才能带来最后的胜利。
但赵宁不想这样迁延时日。
黄远岱看出了赵宁的顾虑。
他沉声道:“救回十三师与十一师,然后退守雁门山,那么从萧燕的角度看,我们这次出战就是为了探知她的虚实,而她并未暴露太多力量,迷惑我们的目的达到了。
“不出意外,接下来她会进攻雁门山。
“我们让他们攻山、叩关,等到他们的兵马大规模到了群山之中,再全军压上雷霆出击,同样能够给予他们重创。
“我们还能事先派出军队,从雁门山之外的地方左右大迂回,绕到对方后背,配合大军正面进攻,如此,此战必然能胜。”
等草原之敌来攻,然后伺机反击,这对中原皇朝的军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战争局面。
但赵宁摇了摇头。
如果他愿意接受这样的后续,那一开始就不用把兵马派到雁门山北麓,直接等萧燕展开攻势就好了。
他道:“敌军进入山林战场后,大军全面反击暴露实力,对方就会快速收兵回撤,我们会有战果,但不会太多;
“迂回绕后也会有效果,但效果不会很大,雁门山北面是辽阔草原,没有必经之路,没有大门可关,他们怎么都能跑。”
黄远岱不同意赵宁这个说法:“如果我们想要扩大战果,那就把反击时间推迟,让双方在雁门山鏖战,一座山头一座山头去血拼,反复拉锯之下,天元大军的主力会逐渐深陷战场。
“等到他们的主力在战场被纠缠住,轻易无法脱身,正面大军再配合左右迂回他们身后的部队进攻,必然能一击破敌。就算他们撤离雁门山就能遁入草原,我们也能灭掉他们的主力!”
赵宁默然不语。
这种战法的问题显而易见。
其一,晋军的装备火力优势发挥不出来。不是说山头作战不能发挥实力,而是一旦晋军拿出了太多火力,对方就会畏惧,很可能生出停止进攻,甚至退兵这样的变故。
要引诱敌军主力深入战场,就得让对方看到胜利的希望,反抗军必然不能打得太凶。但反抗军又不能佯败,毕竟萧燕战场经验丰富。
不付出一定伤亡代价欺骗不了她。
其二,如果晋军不发挥装备火力的优势,又要诱敌深入,反抗军将士的伤亡就会扩大,一座山头一座山头的血拼,战场会变成绞肉机。
慈不掌兵的道理赵宁当然懂,但革新战士不是消耗品,且西南、东南战场还需要他们。
其三,要想天元大军在进攻中损耗足够兵力,战争时间就需要很长,不符合赵宁速战速决的构想。
其四,左右大迂回的构想不容易实现。这需要一个前提:天元大军对腹背、侧翼没什么防备。一旦对方注意两翼侧后位置,大军行进途中必然会被发现。
黄远岱防守反击、迂回绕后的策略,如果能轻松变成现实那当然是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