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节(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ic产业,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的缩写,整条产业链分为ic设计、ic制造、ic封装测试,依次为上游、中游、下游环节。
    其中,ic制造是核心环节,价值最高,毛利率在行业内也属于较高水平。
    目前,国内的这三个环节相较于全球都处于落后状态。
    “国家这块在提高重视,咱们和国际是有差距,但中芯这两年发展的很不错。”讲师曾晓洋今年31岁,时时关心行业发展,对国内情况如数家珍,说起来也比较兴奋,“中芯的第一条产线只用了13个月就建成投产,从2000年成立现在,就这三年,已经有了4条8英寸产线和1条12英寸生产线。”
    方卓摩挲着下巴,听起来很不错,他想了想,问道:“那中芯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相差得多不多?”
    曾晓洋默默评估,犹豫着没给出答案。
    副教授俞军一直在旁补充内容,面对这个问题,他缓缓开口:“就拿台积电来比较,我听朋友说,他听过中芯有个内部的说法是来自创始人张汝京,他说,中芯和台积电的差距只有一两年,甚至给他九个月时间就能追上。”
    方卓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他知道张汝京是中芯的创始人,曾经和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在德州仪器是同事,后来在台湾任职的公司被台积电收购,他不愿加入便来了大陆创办中芯。
    这样一个人说的话自然不是空口无凭,那……后来的中芯为什么没赶上这个差距?
    方卓站在当下的时间点往后眺望,一时间有些出神。
    华虹pie工程师吕荣辉作为行业内的竞争对手,也忍不住夸赞道:“中芯确实厉害,发展速度太快了,未来可期,未来可期。”
    方卓回神,喝了一口茶,问出一个比较个人向的问题:“投建一条生产线的预算大概需要多少?”
    三个人面面相觑,虽说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可真正从上海首富口中听到这个话的感觉还是挺不一般,别人也就算了,这位是有身家的。
    方卓笑笑:“我就问问。”
    曾晓洋直接说道:“方总,中芯去年年底在北京建个晶圆厂,公布的投资金额是12.5亿。”
    他顿了顿才说出来后面的单位:“美元。”
    方卓听到这个数字也忍不住吸了口气:“一座厂就将近一浪啊。”
    曾晓洋:“?”
    本来颇觉枯燥的苏薇听到老板开口询问预算便忽然警觉,听到这句看了他一眼,确实将近一浪,新浪市值也才15亿美元。
    她说出心中最直观的感受:“真贵!”
    “确实贵,而且,从全球的范围来说,现在的整个ic产业都是低潮期。”曾晓洋补充信息。
    这时,华虹的吕荣辉忽然开口提出一点不同意见:“北京那家厂是最新的12英寸生产线,其实,国际上很多厂家都喜欢买二手设备,成本会降低很多,今年的行业整体不景气,市场上想必又会有不少二手设备。”
    他继续说道:“设备是一方面,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工艺以及良品率,这个就不简单了,也是关乎一条生产线生死存亡的事。”
    从业人员的角度和学校里的老师有些不同,听起来更接地气。
    曾晓洋皱了皱眉,看了俞教授一眼,开口反驳设备的内容,生产线从立项到投产需要时间,市面上的二手设备往往会比较落后。
    两位稍稍辩驳了一番。
    方卓没说话,只是在旁默默汲取信息。
    下午四点半,一场兼具科普、辩论、行业最新信息、产业发展预测的小会议结束了。
    方卓还有个和纽约方面的电话会议,便另约了时间一起吃饭表示感谢,另外,也顺口聊了聊复旦半导体相关的奖学金。
    关于生产线,他还没想好,但不妨碍支持一下人才的培养。
    这比起按“浪”来计算的预算要便宜太多太多。
    等到三位都离开,昏头昏脑的梁幕也起身告辞。
    “这下午的东西太枯燥,我看梁老师都无聊到在笔记本上画了几只熊猫。”苏薇心中有些想法,先打趣了一句。
    “是吗?他走的时候还挺有精神的。”方卓说道。
    “那是最后听见你问预算,觉得有值得写的事情要发生。”苏薇盯着老板的表情,试图阅读到更准确的信息,“你不是有贸然进入一个陌生领域的想法吧?”
    方卓少见的踌躇不语。
    “你不会是被陈教授的合作打击到了,义愤之下就要投钱半导体吧?”苏薇又问。
    方卓说道:“这样想也很合理。”
    苏薇平静地说道:“确实很合理,这回这个汉芯,你怎么看都是一个受害者,但我觉得你向来都不是一个吃亏的人……”
    方卓连忙说道:“你下面的话要开始不合理了。”
    “那你说说合理的事。”苏薇凝视老板。
    “合理的事就是一个热心的围观群众向半导体行业内的遥望。”方卓自我定位,耸耸肩,“这个遥望碰见三个问题,没钱没人没经验。”
    苏薇吐槽道:“好现实的三个问题,那我想问问这名热心的围观群众,都这样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